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這所學院為何涌現出十來位見義勇為的學生

2022年11月21日09:2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所學院為何涌現出十來位見義勇為的學生

  近日,一面鮮紅的錦旗被送到衡陽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辦公室。

  “見義勇為,奮不顧身﹔品德高尚,恩重如山”,短短幾句話將視線拉回了炎炎夏日裡那個驚心動魄的下午。

  錦旗的受贈者是衡陽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2019級學生龔雄。

  7月12日下午,家住益陽市桃江縣的龔雄像往常一樣去附近的籃球場打球。忽然,一陣呼喊聲從不遠處的水庫傳來。他聞聲趕去:一個小男孩被沖向水庫放水管內,小孩的哭喊聲、岸邊大人們的呼救聲亂作一團。

  發現身陷水管的孩子后,龔雄首先冷靜觀察了水庫周圍的情況。在排除了從入水端道救援的方式后,他脫鞋奔向出水管道。

  由於管道離地面較遠,龔雄縱身跳下時不小心踩到硬物,劃傷了腳掌,鮮血直流。而出水管內光線極暗,水流迅速淹過了他的腹部。

  他循聲而上,側著身子艱難地對抗激流,用了一段時間才找到小男孩。此刻,水已經淹沒孩子的脖頸。

  龔雄迅速將其抱在身邊,並不停地安慰:“不要怕,有哥哥在。”等將小男孩安全送到岸邊后,他才悄悄地離開。

  “這不是首例。近些年來我們學院學生見義勇為救人事跡有十來起。”該校體育科學學院黨總支書記胡建忠說。青年學生朝氣蓬勃,在學校和社會的培養下,多樂於助人。但類似這樣的救人關頭,考驗的不僅是勇氣,更多的是能力。學院專門成立工作室,提升孩子的技能。讓見義勇為者不僅能救人,更能全身而退。

  周軍是其中代表。這位體育科學學院2004級學生,曾因勇救全車人被評為“2005年全國大學生年度勇氣人物”。

  2005年7月15日,正在暑假返家途中的周軍所乘的衡陽至靖州湘N80402中巴車,在緊急避讓時發生車禍,該中巴車連車帶人一同栽進一個寬4米、深7米的大坑。

  車內20多位旅客被拋向車頭跌倒在一起,整個車內一片慌亂,車上旅客不同程度地受了傷,坑內的積水不斷往車內涌進。

  危急關頭,身負重傷的周軍不顧個人安危,拖著受傷的左腳,強忍著傷痛,一邊與其他輕傷者組織車內傷員爬出窗外,一邊對被壓的重傷者進行搶救。

  搶救過程中,周軍多次跳入水坑,設法救出了多名重傷者。當得知還有一位從衡陽打工回來的乘客被壓在最下面時,他再次跳入坑中,爬進車內,用盡全力把她頂出深坑。

  在救護車趕來前,他對一位奄奄一息的花甲老人進行了及時施救:把老人口、鼻中的泥沙等污物掏出,並進行了人工呼吸,使這位老人慢慢蘇醒過來,贏得了救治時間。在綏靖兩地醫療部門的全力搶救下,除一名重傷者救治無效外,其余的9名重傷員均脫離危險。

  衡陽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院長江亮介紹,作為師范類院校的體育學科,學院始終在探索“教師+體育”的培養路徑,即首先是培養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道德的教師,另外也更加側重學生在個人體能、運動競技、救助他人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該院2006級學生、曾因“勇救一家三口”入圍“2008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的陳宇也是其中佼佼者。

  2008年6月8日恰逢端午,這天中午,陳宇和幾個同學正在湘江衡陽市城南段東洲島看龍舟賽。突然不遠處傳來呼救聲,陳宇循聲望去,發現一對父女在湘江中掙扎,離岸邊越來越遠。眼看父女倆被湍急的江水漸漸淹沒,陳宇憑借自己良好的水性猛扎進水中,拼命朝著他們游去。

  “當我下去時,他們都絞成一團了,一個一個救肯定是不行的,我就把父女倆都往岸邊推。”陳宇在接受採訪時說。考慮到小女孩溺水時間比較久,他就用右手把小女孩頂出水面,左手拼盡全力把中年男子把岸邊推。

  洶涌的江流中,體力消耗巨大。但得益於平時的受訓和體能鍛煉,他仍拼盡全力將兩人推到岸邊。

  此刻,小女孩的嘴唇已經發紫了。陳宇就憑著在學校學過的急救知識,和同學們一起給小女孩做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直到小女孩哭出聲來,他們才放心地離開。

  小女孩的父親叫李德斌,是衡陽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職員。經過多方打聽,才得知“救命恩人”是一位大學生,並給學校送去了感謝信,由此陳宇英勇救人的故事才在學校傳開。

  據該校體育科學學院一位授課老師表示:“隻有平時多出汗,關鍵時刻才會少流血。”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工作室強調有的放矢,每周都會有一個主題的生存訓練與學習,每周課時20學時以上。任課教師貫穿“生存訓練與安全教育”的主線,通過針對性的加強競速游、潛泳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救生能力,同時以救人訓練的方式模擬救人時踩水自救、水中解脫、水中拖帶、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強化學生的應急救助能力。因此,當突發事件來臨時,體育科學學院的學生在有能力情況下,往往會運用日常所學進行救助。

  胡建忠介紹,學院先后涌現的智勇雙全的見義勇為典型,還有勇扑山火的2002級學生謝勝超、船底救人的2003級學生吳文峰、救助落水老人的2018級學生李圳等。“他們雖不同屆,卻傳承著同樣的勇氣、能力、智慧和社會責任感。”

  郭思危 戴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洪克非

(責編:彭茜、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