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東西問|為什麼說中國為世界現代化展現了新路徑

2022年11月17日08:35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東西問·讀懂中國式現代化 | 戴維來:為什麼說中國為世界現代化展現了新路徑?

對任何國家來說,實現現代化是必須面對的。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智識水平不斷增進,生產力、社會形態和生活面貌發生巨大改變,現代化的意義空前凸顯。世界各國現代化道路復雜多樣,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中國式現代化則探索出不同於西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現代化的實現方式各有不同

20世紀70年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西裡爾·布萊克(Cyril Edwin Black)的《現代化的動力》一書率先引發現代化問題的廣泛討論,學術界對於實現現代化的途徑有著不同的認識。撇開東西方的制度差別,現代化主要有兩種實現方式。

一種是自下而上的現代化,依靠個人的主動性和市場能量,經濟繁榮建立在自由主義市場的基礎之上。西方式現代化是這一類的典型。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一些歐洲國家率先取得現代化的成功,尤其是新教國家。正如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言,新教倫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如英國、荷蘭)。而在另一些國家,因為迫切需要克服長期的封建分裂(如意大利)和經濟落后(如葡萄牙、西班牙),現代化進程則相對遲緩。

直到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導致西歐城市人口的集中,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經濟、法律、政治、科學、教育改革,有別於封建君主制等舊傳統的西方現代制度逐漸建立起來——資本主義的工業體系、自由主義的民主制度、民族國家、以西歐和北美為代表的物質文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現代化起初是為應對生產人力不足、節省成本等問題,通過改良蒸汽機、發明飛梭紡織機、制造蒸汽火車頭以及蒸汽輪船,觸發了工業革命。西方的發明先驅們可能並未預見這些技術將改寫歷史、影響后世。換言之,對西歐、北美來說,現代化並不是事前安排好的、有目標、有步驟的行動,更多是自發產生的。

西方的現代化進程並非神聖可嘉,而是建立在殖民帝國的征服掠奪基礎上。17世紀起,西歐開始跨洋殖民和帝國建設的進程,橫征暴斂、黑奴貿易、殖民屠戮成為其在隨后幾個世紀最顯著的特征。通過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西方在財富、資源等物質力量上遠遠領先於全球。

第二種是自上而下的現代化,主要是后發國家通過政府手段,利用市場力量,集中資源投資於建設國民經濟,實現國家的根本性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這一類的典型。

中國式現代化更多是自覺發展起來的,擁有遠大理想、長遠目標和分階段的完整科學體系。1840年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清朝的大門,部分中國人開始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人不斷嘗試,都未能踏上現代化的正確路徑。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中國開啟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探索進程。憑借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和智慧,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共領導中國人民實現高效率的資源配置和高速度的經濟增長,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使中國在短短幾十年裡迅速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式現代化靠的不是西方戰爭、殖民、掠奪的老路,而是一條勤奮、堅韌、吃苦耐勞、共同富裕的新路。中國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現代化,應從工業化開始。全球經驗也表明,工業化帶動現代化是必由之路。秉持改革動能,中國打開國內市場,大力吸引外資,撬動人力資源,興辦各類型企業特別是工業制造業,積極發展出口貿易,並實施“走出去”戰略,積蓄了大量技術創新動能。

如今,中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成為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規模躍居全球首位,有“世界工廠”之稱。中國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1.4萬億元人民幣(約4.84萬億美元),佔全球比重近30%,是美國(約2.3萬億美元)的2倍多。

不僅如此,中國式現代化還提倡“美美與共”,帶動和造福世界其他追求現代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2021年,中國生產了全球近30%的商品,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8.6%,超過G7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的總和。“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經濟與亟待改善基礎設施、實現經濟飛躍的發展中國家緊密結合起來。中國不斷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設立“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

現代化背后的價值觀各異

任何一種現代化模式的背后,都有一套特殊的話語和價值標准。西方現代化之所以推向全球,不僅是因為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幾乎都是西方發達國家,更因為它們利用其在國際舞台上主導的話語權,以西方價值標准構建西式現代化的敘事,模糊了現代化與西方化的區分。

西方價值觀崇尚個人主義。在西方政治話語中,個人被認為是理性的,擁有上帝賜予的權利,處於這一價值體系的中心位置。在法國大革命推動下,個人主義與國家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並擴展了民族國家概念。三權分立和選舉民主成為西方國家的決定性政治特征。與此同時,個人主義裹挾自由主義和享樂主義,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負面現象,侵蝕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根基。在西方文化傾銷下,一些擁有豐富自然和人力資源但卻弱小、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以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組織模式為樣板,推動生活方式的西化,但卻未能富強起來,最終淪為“沒有現代化的西方化”。

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並非易事,盲從“先進”、失去獨立性,又可能落入各種“發展陷阱”。對中國傳統社會而言,集體主義有創造性,個人主義則具破壞性﹔然而隨著近代以來“個人”重要性的提高,中國人越來越重視“集體”和“個人”的協調,追求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

在具體實踐中,中國堅持社會平等公正,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倡導先富帶動后富,拒絕“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打破現代化的資本邏輯,致力於縮小貧富差距,消除絕對貧困。其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以平等、公平、正義為鮮明的價值導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基石,不斷設定戰略發展新目標,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致力於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通過立足自身現實,中國式現代化拒絕以西方民主為“標准答案”,非常重視有效治理。例如,官員的選拔與提拔基於其政績和專業素質,以及在大變局中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能力。

今天,許多國家走上現代化和改革的道路,中國的經驗備受矚目。中國打破西方對現代化標准的壟斷,探索出一條現代化新路徑,為其他國家制定自己的增長和發展計劃提供了啟示和借鑒,有助於全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完)

專家簡介:

戴維來,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外交學博士。兼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訪問學者,新華社《半月談》特約評論員。主要從事中等強國、中國話語、美國政治思潮等問題研究。出版專著合著5部,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獲得省部級科研獎項二等獎1項。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