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成都市青白江區彌牟鎮踐行“1234”工作法 譜寫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新篇章

2022年10月12日15:27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青白江區彌牟鎮八陣巷。成都市民宗局供圖
青白江區彌牟鎮八陣巷。成都市民宗局供圖

彌牟鎮位於成都市青白江區西北部,全鎮總面積29.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36168人,其中有回族、藏族、苗族等20個少數民族居民1200余人。近年來,彌牟鎮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運用“1234”工作法,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有機融合,高能級打造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商旅融合綜合開發片區。

健全“一套體系”,激活示范創建“領航力”

健全組織體系,及時成立由鎮黨委書記擔任組長,其他班子成員為副組長,機關各部門及村(社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通力合作”的組織領導體制。健全規劃體系,緊緊圍繞創建工作測評指標,認真研究制定《彌牟鎮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創建工作方案》,為創建工作“全面開花”打下堅實基礎。健全責任體系,將創建工作納入“十四五”規劃和政治巡察、重點工作督查等考核內容,通過工作倒逼、責任倒查、問題倒排,構建起上下聯動、系統推進的責任體系,進一步激發示范創建活力。

聚焦“兩個圍繞”,提升中華文化“吸引力”

圍繞陣地建設,夯實基礎支撐。以國光社區、唐家寺社區、大西南木材城、彌牟清真寺為創建單元,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先后投入1000余萬元,建造“八陣印象館”“同心苑”“紅石榴家園”等系列“石榴苑”陣地,全方位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將圖書閱覽、書法繪畫、舞蹈訓練、面塑培訓、觀影健身等功能融入“石榴苑”陣地,持續拓展陣地綜合功能,增強各族群眾的融入感和歸屬感。

圍繞本土特色,展現中華文化魅力。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日、宣傳周、宣傳月和各種傳統節慶、紀念活動為載體,組織開展“石榴籽·民族情”“童心筑夢·石榴花開”等文化交流活動12場次,大力宣傳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進一步增進“五個認同”。依托旱八陣圖遺址等三國遺跡,精心打造集觀光游覽、文化宣傳、餐飲娛樂功能於一體的“民族團結街區”,通過美食品鑒和網絡投票,評選出“牛雜火鍋”“白水鵝”“纏絲兔”等“彌牟美食星”,充分發掘彌牟的中華文化內涵。

搭建“三大平台”,增強和衷共濟“向心力”

同頻共振,搭建同心治理平台。以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為契機,大力改善區域環境,完成鎮南路風貌改造和正興路、三西路等“兩拆一增”綠化改造,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小游園”“七彩親民空間”,規范店招、街頭廣告,推進農村戶廁改造2101戶,不斷提升彌牟和諧宜居水平。

同心協力,搭建協同發展平台。在拆遷安置工作中有計劃地引導各族群眾互嵌式居住,分批安置入住居民17430人,其中安置少數民族群眾800余人,實現各民族在空間上的相互嵌入。探索運用“民族團結+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新模式,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社區)、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等項目32個,完善提升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網點,優化村(社區)網點覆蓋,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同向而行,搭建社會服務平台。動態落實惠民政策,積極構建社會保障和重點人群關愛服務體系,2022年以來發放低保金、救助金等共計120萬余元,惠及低保戶、臨時救助戶、殘疾人等各族困難群眾1500余人。創新建設“1+7+X”社工服務體系,引進專業社工機構、培育專業社工人才、運用專業方法,為轄區各族群眾提供心理輔導、精神慰藉等社工服務,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速提升。

堅持“四面發動”,匯集民族團結“凝聚力”

發動黨員面,釋放民族團結紅色力量。將黨的民族理論政策作為“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的學習內容,通過“集中學+個人學”“線上學+線下學”等模式,讓民族團結進步理念在黨員心中扎根。積極挖掘培養各族干部后備力量,吸納6名優秀少數民族代表人士進入村(社區)工作,1名少數民族社區書記獲評青白江區“十佳社區書記”稱號。

發動社團面,構筑美好共有精神家園。積極開展“石榴籽”社會工作服務站運營項目、“七彩同心 安全童行”兒童安全成長等社會服務項目40余個,鼓勵組建民族舞蹈隊、民族樂器、太極拳等群眾性社區團組織20余支,吸納各族成員50余人,開展系列活動20余場,有效豐富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發動志願面,凝聚民族團結榜樣力量。注重挖掘發現社區中的“帶頭人”“能干人”“活動家”,積極調動社區各族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組織動員30名少數民族居民參與社區服務,推選“民族工作聯絡員”7名,搭建“石榴籽議事廳”7個,組建“紅石榴”志願服務隊深入19個網格單元開展宣傳、調解等志願服務活動30余次。

發動群眾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建立鄰裡之間、社區之間、轄區單位與社區之間幫扶互助機制,積極動員各族群眾幫扶低保戶、空巢老人等困難群眾,將廣大服務對象轉化為社會服務力量。主動發掘培養6名少數民族群眾擔任社區議事會、業委會、樓棟長等自治組織成員,引導各族群眾在小區公共議事、自治管理等方面獻智出力,打造多民族小區協商共治共事新局面。(成民宗)

(責編:彭茜、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