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東安湖公園既有湖底下穿隧道,也有5G“空中隧道”

從兩條隧道 看新老基建如何協同發力

2022年10月12日07:46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兩條隧道 看新老基建如何協同發力

  東安湖公園內的成都大運會主體育場,5G設備安裝在場館內四五十米高的高空馬道。 本版攝影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楓

  東安湖下穿隧道。

  掃碼看視頻,“洞”見新天府。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擁有約1634畝多形態水域、“一湖一環、七島十二景”的東安湖公園成為不少成都市民近郊游的目的地。

  然而美景之外,東安湖還別有“洞”天——這裡有兩條特別的隧道悄然“隱身”在公園裡:波光粼粼的東安湖湖面下,是成都市首條湖底下穿隧道﹔東安湖一側的成都大運會場館內外上空,則是無處不在的5G網絡通信“空中隧道”。

  “新老基建融合發展、協同發力,東安湖公園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發展觀察樣本。”成都市龍泉驛區相關負責人說,湖底隧道的建設讓老基建大展身手,而公園裡的大運會體育場館又讓5G建設這一新基建找到了大型應用場景。在這裡,新老基建實現了交匯對話與完美融合。

  讓我們就從這兩條隧道出發,走近和感受不一樣的東安湖公園。

  隱於湖面之下的隧道

  成都首條湖底下穿隧道,一公裡長隧洞用上了黑科技

  在中國五冶集團東安湖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興勇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乘車實地體驗了東安湖下穿隧道——從龍泉驛區東安大道出發,汽車進入隧道,以時速60公裡的速度行駛,不一會兒就穿出隧道,來到另一側的桃都大道。

  表面上看,這就是一條普通的城市下穿隧道:雙向四車道、寬20米,隧道出口兩側和道路中間栽種著綠植,來來往往的車輛川流不息。

  “隧道的正上方,便是東安湖。”李興勇介紹,隧道總長度1775米,其中有1000米穿越了東安湖湖底,同時,這也是成都市的首條湖底下穿隧道。

  為什麼要修建一條湖底下穿隧道?“有兩個方面的考量。”龍泉驛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是基於東安湖的景觀考慮。他透露,項目在設計之初有兩個方案:建設東安湖上跨通行大橋或修建湖底下穿隧道,“考慮到前者會破壞東安湖景觀的整體性和美觀性,我們選擇了第二個方案。”

  另一方面,是出於周邊群眾通行的現實需要。“該湖底隧道是一條串聯了東安湖體育公園(世界大運公園)、東安湖、驛馬河公園和東安新城片區的交通要道,整個東安湖公園佔地約6000畝,如果不修這條隧道,則跨湖交通需求將轉移至湖區周邊道路繞行,這必將增加環湖路網的交通負荷,增加湖區周邊群眾的出行距離,給市民帶來極大的不便。”

  修建湖底下穿隧道,與普通的隧道施工有哪些不同?

  首先是防水。湖底隧道比普通的山中隧道建設難度更大,需要克服隧道上方的水壓,並充分做到建筑材料不滲水。

  “防滲漏是最重要的。”李興勇介紹,在施工建設中,整個東安湖下穿隧道“穿”上了一件“防水外衣”,“該隧道採用Ⅱ級防水設計,在施工用材方面也充分考慮防水需求,採用防滲混凝土進行施工。其中施工的縫隙主要通過中埋式止水帶、外貼式止水帶及界面涂刷水泥基材料方式組合排水,重點以防為主,通過多道設防、剛柔結合的方式達到防水效果,從而保障隧道的安全。”

  此外,該隧道在施工過程中,還採用了不少“黑科技”。

  “在隧道裡通行,你會感覺到噪音比一般的隧道要小很多。”李興勇指著隧道中的淡黃色牆體告訴記者,“比如,這面牆體實際上採用的是微粒砂岩吸聲板,除了可以有效降低噪音外,其表面微小的顆粒更具質感,讓駕車行駛在隧道中的市民感覺更加放鬆、舒適。”

  湖面水波蕩漾,湖底車輛穿梭。“湖面與湖底動靜結合,各有各的風景和功能,山水人城和諧相融。這也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的題中之義,不僅滿足了城市交通發展的實際需要,又回應了公園城市建設中市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隱於天空之中的“隧道”

  5G設施連成一個“環洞”

  “三張網”覆蓋不同使用人群

  東安湖湖底下穿隧道是有形的,可輕鬆穿越而過。而另外一條“隱”於東安湖公園的“空中隧道”,卻是無形的——覆蓋大運會場館內外的5G網絡。“實際上,它無處不在。”中國鐵塔成都分公司重大5G項目經理熊坤說。

  東安湖畔的火炬塔,正對著的是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這是東安湖體育公園“一場三館”中的“一場”,另外“三館”是不遠處的跳水館、多功能體育館和小球館。“這座可容納4萬人、建筑面積約32萬平方米的大型甲級體育場,將是成都大運會的開幕式舉辦場地。”

  在熊坤的帶領下,沿著主體育場外圍環行,記者一行開始尋找5G網絡通信“空中隧道”的蹤跡。

  “這是我們建設的5G通信宏基站。”指著主體育場外一座高達20多米的通信塔,熊坤告訴記者,中國鐵塔成都分公司在大運會主場館周邊和交通沿線建設了29個宏基站,同時還有燈杆站、微基站作為信號覆蓋補充,這些基站採用仿生樹、燈杆景觀塔的造型,“既契合了場館周邊的景觀,又巧妙地融入了周邊的環境。”

  場館外,通過基站來進行信號覆蓋﹔場館內,信號如何做到“滿格”?

  走進主體育場,記者抬頭望去,並沒有看到相關設備的蹤影。熊坤介紹,在主體育場四五十米高空的場館內壁上,是圍繞場館一圈的高空馬道,5G設施就隱藏在其間。“我們把5G設施安裝在高空馬道,上萬台5G設備以環狀連接的模式,為整個主場館提供全覆蓋的5G網絡。”

  熊坤介紹,無論是場館外的基站,還是場館內的室分系統,都是5G網絡覆蓋的基礎,“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將各自的天線等設備鋪設其上,構建起一個個5G網絡的‘空中隧道’,實現5G網絡場館內外的全面覆蓋,能有效滿足賽事的網絡信號需求。”

  大型場館的通信,最考驗的是信號覆蓋能力。“在人員密度急增的情況下,極易產生網絡信號擁堵。”中國電信成都分公司商客部總經理黃娟表示,該公司通過“三張網”來保障5G服務:賽事專網全力保障賽事專用,為場館成績、計時記分等提供高效、穩定的網絡,讓賽事成績發布更准確、更有效﹔互聯網,既保障上萬觀眾的網絡需求,也保障媒體記者、場館工作人員新聞信息、工作信息的及時發布﹔辦公專網則連接主媒體中心、組委會辦公會、MOC指揮調度中心、大運村等,讓組委會管理人員實現多場地安全辦公。

  5G網絡通信“空中隧道”有多流暢?黃娟告訴記者:“我們工程師進行了現場手機測速實驗,下載速度可以達到900M/s,可以滿足賽時上萬名觀眾的暢快網絡需求。”

  對話

  大型場館5G建設難點在哪裡

  大型場館的網絡覆蓋越來越受到重視,其5G建設也紛紛提上日程。在大型場館和大型活動中,5G建設是不是未來的方向?其建設難點在哪裡?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鐵塔成都分公司重大5G項目經理熊坤。

  記者:在大型場館和大型活動中,5G建設有何必要性?

  熊坤:隨著視頻高清化、短視頻業務主流化及直播全民化發展,4G網絡的室內覆蓋能力已無法滿足100M/s以上的上行速率、20毫秒以內時延的室內業務要求。而在大型賽事活動現場,用戶密度極高,且5G視頻業務需求相比其他場景更高,這就需要通過架設5G網絡“空中隧道”來重點保障網絡高質量及高性能。

  記者:大型場館5G網絡建設的難點在哪裡?

  熊坤:大型場館為5G網絡提供了難得的應用場景。但這一應用場景也有其特殊之處——因為大型場館通常面積較大,單體建筑跨度大,且以鋼架結構為主,造成天線安裝點位受限,場景空曠無遮擋,越區覆蓋與干擾控制較為困難。我們以成都大運會場館的5G網絡建設為例——

  首先是施工難度大。成都大運會場館主體面積巨大且結構較為復雜,給5G配套施工帶來較大難度。大運會配套建設,突破了配套安裝於機房、電井的傳統模式,利用場館的高空馬道實施配套建設,可實現5G設備及天線的精准覆蓋。

  其次是協調難度大。根據我們的數據統計,在5G建設推進過程中,成都大運會涉及的49個場館中,平均每個場館需協調土建、弱電、裝修、電力引入等8家施工單位,平均每個場館組織召開 5G建設正式聯席會議5.3次。而5G網絡配套建設必須要與主體施工、電力等其他配置施工同步進行,僅僅是與友鄰施工單位協調工期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別人停下來時,你必須停下來,要想完成自己的工作量隻有見縫插針。

  中國鐵塔成都分公司會同三大運營商,實現了大運會場館通信網絡配套建設“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推動實現場館2G到5G網絡全覆蓋。同時,做到電源、傳輸共享一張網,實現橋架、機房的共享,通過採用“傳統+新型”的室分綜合解決方案,較過去全部採用新型室分的建設方式,節省投資35%以上。

  記者:對於大型場館來說,5G建設是不是未來的方向?

  熊坤:5G智慧場館建設,是未來大型場館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早在2020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在《關於組織實施2020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寬帶網絡和5G領域)的通知》中,就發布7大5G創新應用提升工程——在其中,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是重要內容。我們相信,5G技術的運用,將進一步推動大型場館的數字化、信息化。(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明海)

(責編:彭茜、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