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13名學生組團 耗時數月創作多民族語言、多風格說唱歌曲
一首多民族大學生說唱接力歌曲的背后

“出發,每次都是新的開始。”
“人生漫漫,別再頻頻回頭了。”
……
這是一首包含了漢語、藏語、維吾爾語、朝鮮語等多民族語言的說唱歌曲﹔它是由13名中央民族大學的大學生在今年5月到9月間接力完成的組合作品。這種說唱接力創作,懂的人稱其為CYPHER。CYPHER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指一群人接力用一個麥克風,一人一段、每次一人的一種說唱形式。
目前,這首作品在中央民族大學成為了熱點。它是該校的第一次CYPHER,創作者是來自於不同民族的大學生,表達了對高校CYPHER的理解、對天賦與努力的感慨、對眼前的迷茫以及即將離別的感傷和對未來的期許。但這一切的開始,只是源於一種喜歡,還有對“‘酷’得如同‘天方夜譚’一般的事”的追求。
這首歌曲屬於“00后”
這首歌曲大約3600字,時長11分15秒,但它沒有明確名字,在網絡音樂網站上,它就叫“中央民大2022 CYPHER”,封皮印著“MUC2022 CYPHER”。
這首歌曲屬於“00后”,裡面出現了大量體現當下流行文化的符碼,記錄著他們2022年的生活﹔這首歌曲裡有著創作者們的困惑與迷茫:“討厭在我二十歲,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當然,歌詞裡體現的最多的還是創作者的反省、樂觀和堅強:“就算遇到挫折,還有再試一次的勇氣﹔人生漫漫,別再頻頻回頭了,旅行者離開的腳步那就再堅定些吧……”
線上召集成員接力創作
“中央民大2022 CYPHER”是由13名中央民族大學的大學生接力創作的,21級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生劉炙楷是發起人。
劉炙楷愛好音樂,尤其是說唱音樂。他知道很多學校都在舉辦CYPHER,也期待自己所在的學校能有這樣一場盛事。今年5月,他通過學校的各種交流群發布召集信息,吸引了19級法學院大三學生李鬆浩、20級音樂學院長笛專業的江恆宇,三人又一起召集了不少音樂愛好者。這些工作都是通過線上完成,團隊成員彼此陌生,因為音樂而彼此信任,願意合力完成一件事。
召集到的80多位來自不同校區的音樂愛好者當中,有能唱會寫的,也有喜歡聽說唱音樂的,大家平時通過微信群溝通交流,劉炙楷和李鬆浩一起把這些人分成了三個組。“第一組的人聽伴奏,第二組的人可以嘗試寫詞,第三組的人練習唱。”劉炙楷說。
三個組裡的優秀人才很快脫穎而出,有些人此前已經寫過不少歌,像李鬆浩除了會寫歌,還有專業的錄音設備。到了7月份,成員基本確定,組成了現在13人的團隊。
4個小組和4段伴奏
團隊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培訓,單純憑借著天賦、熱愛加鑽研來進行創作。劉炙楷高中時自學過吉他,接觸並喜歡說唱音樂也隻有短短兩年﹔李鬆浩從小喜歡音樂,大二開始自己嘗試找伴奏、寫歌詞,后來購買了專業的設備嘗試錄音,“我沒什麼天賦,主要就是感興趣。”
團隊裡隻有20級音樂學院的江恆宇是科班出身——長笛專業,共同的興趣愛好把他們聚在了一起,對他們來說,是第一次一群人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首作品,這樣的機會十分珍貴,大家都很珍惜。
成團之后,歌詞的完成僅用了一周的時間。歌曲的編曲融合了四類不同的音樂風格,包含club(派對說唱)、trap(陷阱說唱)、boombap(經典說唱)和jazz(爵士說唱),歌詞內容包含flow和腔調的運用、對高校CYPHER的理解。
4 個小組、4段伴奏,表達主題的側重點不同,劉炙楷所在的第一組,表達的是馬上要畢業的離別之情,敘事的內容多一些,其他組表達的是對說唱的理解。
課余時間創作 未影響學業
在籌備過程中,團隊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大家要准備期末考試,很多小伙伴還要准備考研,但大家都沒有因為這件事影響和耽誤學習。作為帶頭人,劉炙楷的工作量最大,除了要參與創作,還要花時間去了解團隊每個人的音域和風格,分配歌詞以及統籌團隊出現的所有問題,他的秘訣就是:天生睡得少。
“我白天跟每個組交流、統籌,晚上9點左右開始學習,可能學到凌晨3點多,睡到上午8-9點起床,繼續跟大家討論歌曲。”劉炙楷說,這樣的作息對他的學習並沒有影響,其他成員也都是利用課余時間去做這件事,學業也未受影響。
值得欣慰的是,團隊所有成員的成績都非常好,很多人的成績名列前茅,還有已經成功保研的,比如李鬆浩就被保研到了吉林大學。
歌曲創作完、歌詞分配好、前期籌備工作完成,等到正式錄音時,又出現了難題——因為學校不同年級的返校時間不同,大家不能一起錄音。劉炙楷和他的小伙伴一起統計了所有成員的返校時間,採取分組的形式去錄音棚錄音,因為疫情無法返校的那部分成員則採取自購設備錄音或者手機錄音等方式進行。
解決問題的過程最有意義
錄音工作是耗時最長的,原本預估隻需要十天,實際上卻用了二十多天才完成。但好在最后效果超出了預期。這次的工作也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幫助,比如錄音棚的老板,除了幫忙協調錄音時間,還給了很多錄音方面的指導和建議﹔知名音樂人楊秋儒拿著低於市場價的酬金為他們完成了歌曲的后期制作。
這首歌曲全部工作的成本總共3000多元,成員們自掏腰包分攤下來,每個人花費不到300元。整個過程最讓劉炙楷感動的是,雖然錄第一版的時候失敗了,但是團隊裡沒有一個人中途想要放棄,每位成員都在全力以赴。
劉炙楷說,下一步計劃在學校做一個小型演出,如果效果不錯,還希望能在音樂節上表演,“因為團隊成員還有很多很好的作品”。
至於團隊的名字以及是否會一直存在下去,劉炙楷他們也認真考慮過,“組團工作量挺大,我擔心成了一個‘僵尸社團’,沒有人管,傳不下去,倒不如就維持現狀”。
說到未來,除了長笛專業的江恆宇確定要走音樂這條路,劉炙楷和李鬆浩都表示會按部就班讀書、上班,音樂將會是他們一輩子的愛好。
在做這件事之前,劉炙楷特意去征求了老師的意見,老師問他:這件事的意義何在?劉炙楷當時的回答是:發揚一種文化精神本身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但當他帶領十幾位小伙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后呈現出一個完整且對他們來說堪稱完美的音樂作品時,他又有了新的答案:嘗試去做一件“天方夜譚”的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才是最有意義的。
(北京青年報記者 壽鵬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