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四川歷史名人遇上“寒露”:一詩換得兩尖團

10月8日,我們迎來寒露節氣。唐代元稹這樣描寫寒露節氣:“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隨陽。”自此,天氣將由涼爽向寒冷過渡,冬天的腳步聲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寒露時節的節俗和民俗與菊花和蟹分不開。蟹的美味,菊花的骨氣和品格,讓包括四川歷史名人李白、杜甫、蘇軾等在內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傳世佳作。蘇軾曾用詩換螃蟹,留下“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的名句。
寒露與蟹:至鮮美味在人間
中唐之后,北方戰亂,經濟與文化中心不斷南移,江南地區的稻作農業逐步發展成熟。由此,生於稻田的南方河蟹便不斷增多,加之烹飪難度較海蟹更容易,食蟹之俗的流行范圍便得以不斷擴大,關於蟹肉的詩詞佳句更是層出不窮。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寫下了《月下獨酌四首》。
組詩中的其四寫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蟹螯是螃蟹變形的第一對腳。狀似鉗,用以取食或自衛。自從東晉畢卓說了“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之后,歷代的吃蟹人都格外推重蟹螯。蟹螯就是仙藥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萊。姑且先飲一番美酒,乘著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李白
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並不是真的要學畢卓以飲酒了結一生,更不是肯定紂王在酒池肉林中過糜爛生活,只是想說明必須樂飲於當代。細細品味詩意,從中不難感受到詩人的曠達與孤獨交織的復雜情緒。
“寒露吃蟹正當時,至鮮美味在人間”,到了宋元之后,詠蟹詩更是頻頻亮相,四川歷史名人、美食家蘇軾曾在《丁公默送蝤蛑》一詩中寫下“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自嘲他寧願通過寫詩來換兩隻螃蟹吃。
蘇軾
寒露與菊:“菊始黃華”
寒露到來的農歷九月又稱菊月,是菊花的月份。和大多數春夏盛開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節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開得艷麗。寒露三候中的“菊始黃華”,指的正是菊花此時普遍開放。
李白在《感遇四首》中寫道,“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雖言異蘭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當榮君不採,飄落欲何依。”李白說秋菊是莖疏葉微、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輝,實際上,不過是借菊來說自己罷了。正當菊花榮盛的時候你不採擷,菊花飄落的時候你想採也沒有了。抒發了作者對於韶華易逝、歲月難留的感慨。
杜甫
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唐代宗大歷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寫下一組七言律詩《秋興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詞中的意思是說,寒露凋傷了楓樹林,巫山巫峽的氣象蕭瑟陰森。叢菊兩度開放憶往昔感傷落淚,孤舟系在江岸像系在我思念故園之心。詩人的憂國之情和孤獨之感躍然紙上。
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