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城市更新試點建設行動將全面啟動

聖水寺片區遠期改造效果圖
城市更新,是一種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旨在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作為我國“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的城市工作重點。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推動城市更新,優化提升城市新區,加強城市舊城和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要求。
內江市委、市政府也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探索老城區改造新路子”納入《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全市經濟工作要點》。今年,內江又成功入選四川省首批省級城市更新試點城市。
如何用好支持政策抓好試點工作,探索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進一步增強服務農村、帶動周邊的能力水平?《內江市城市更新試點實施方案》給出答案——
分三步走實施,今年底前全面啟動試點建設行動
記者從《方案》中了解到,內江城市更新實施范圍為內江市中心城區建成區范圍。更新的方式可分為微更新、優化改造、拆舊建新。
其中,具有以下情形的,可列入城市更新對象范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亟需完善的﹔居住環境較差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現有土地用途、建筑物使用功能或者資源利用明顯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需要保護的﹔對城市風貌影響突出的﹔市政府研究認為需要進行城市更新的。
《方案》明確,此次試點的總體目標是統籌推動老舊小區、廠區、街區改造,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產業活力升級,努力提高公共醫療、教育文化、城市綠化、體育運動、公共停車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探索推動一批具有標志性、示范性、引領性的城市有機更新示范工程,在“內江更新”語境下講好“內江故事”。
據了解,此次試點時間為三年,我市將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22年12月底前,內江城市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城市更新試點建設行動全面啟動。編制完成《內江市城市更新建設規劃(2022—2035)》,以部分重點項目探索形成適合內江的城市更新運作模式。
第二階段:2023年至2024年,城市更新工作初見成效,高質量完成一批示范引領項目,逐步統籌推進各項城市更新工作。完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動態調整城市更新的方法、路徑、舉措,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工作經驗。
第三階段:2024年至“十四五”期末,內江城市更新機制全面形成,城市更新試點建設行動成效顯著,形成居住、商業、文化、旅游、生態、運動休閑等多類型更新改造示范片區。“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環境品質顯著提升,實現城市更新從點狀示范到科學、高效、規模推動的轉變。
以“城市體檢”為前提,建立全鏈條城市更新建設管理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選四川省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之前,內江成功入選2021年首批省級城市體檢試點城市。
“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是相輔相成的,城市體檢可以視為城市更新的前置環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城建科科長高敏介紹,城市更新的出發點和目的就是對城市功能的優化提升,實施之前對城市建設發展的整體情況進行摸排十分必要。因此,我市堅持“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工作制度,通過城市體檢評估,精准查找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短板,建立“系統診斷”和“針對治療”的“體檢—更新”反饋機制,有的放矢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內江市城市更新試點實施方案的制定,就是在2021年城市體檢報告基礎上來的。”高敏說,今年的城市體檢即將開展,旨在進一步查找存在的“城市病”,好比一個人看病前所進行的檢查。
在工作體系方面,我市已構建起“底數調查—體檢評估—更新規劃—區域評估—計劃儲備—方案設計—項目實施—監督管理—常態運營”全鏈條城市更新建設管理模式,指導城市更新有序實施。
各區還將結合實際組織實施城市更新區域評估工作,在區域評估基礎上形成轄區內城市更新方案。
重點實施“四大工程”,讓內江城市更有韌性和溫度
圍繞試點目標,《方案》提出四大重點更新任務。
實施宜居住區打造工程,重點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和社區功能服務提升——
統籌推進老舊小區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公共環境等更新改造,消除安全隱患,建設完整社區,提升綜合治理水平,兼顧宜居性、安全性、便捷性。持續深入推進棚戶區、城中村改造。逐步構建以社區中心為重要支點的15分鐘生活圈。
謀劃生成的項目包括涉及居民約6.4萬戶的內江市“十四五”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市中區樂賢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二期)及周邊配套道路項目、內江高新區勝利-高橋老舊街區改造提升工程、椑木片區有機更新、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等項目。
實施文化風貌塑造工程,重點推動老舊廠區轉型升級和老舊商貿區活力煥新——
按照統籌推動、連片推進的原則,我市將系統開展北環路辦公區、內江糖廠工業區、內棉廠、內江鍛壓廠、東興區大沖山片區、藍劍啤酒廠、高橋紙廠老舊廠區及其配套設施的更新改造,挖掘老工業區文化遺產價值,拓展文化生活空間,推動功能融合、綠色集約發展。
同時,利用高橋糖廠原址建設內江高新區糖業博物館﹔對成渝鐵路內江東站站房以及朝陽鎮老街、內江茂市糖廠、內江椑木糖廠工人俱樂部中的歷史建筑組織調查識別、測繪建檔和挂牌保護,編制保護圖則和修繕方案,實施修繕並組織活化利用。
針對四方塊傳統商業片區、六段錦特色街區等老舊商貿區,圍繞空間環境品質提升、城市特色風貌塑造、防火防震安全、商業運營管理升級、文化IP塑造等方面開展系統性更新改造。
實施綠色發展提升工程,重點推進水生態修復、百裡碧道建設及小微空間打造——
試點期內,我市將全面完成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建設,完成史家至沱江四橋沱江右岸綜合整治工程(一期)、鄧家壩濱江水環境綜合整治、沱江左岸老沱橋至小青龍河河道綜合整治,開展第二批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國家試點。
實施內江城區“百裡碧道”建設三年推進行動。到2024年,沿沱江及沱江支流、湖庫、山體、景區新建和提升改造碧道共150公裡,沿線配套公廁、停車場、茶咖、民宿、露營地、運動場等服務設施﹔2030年建成內江“一環兩軸九線”的城市碧道體系,碧道總長將達300公裡。
同時,注重以“小規模、低影響、漸進式、適應性”為特征的更新方式,系統實施城市公共空間微更新,布局建設口袋公園。
實施安全韌性建設工程,重點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新基建建設管理——
由於內澇,夏季城市“看海”,在內江時有發生。但隨著城市更新的推進,這樣的“城市病”將會得到徹底根治。
在城市更新中,我市將有序推進內江城區排水系統病害治理、雨污分流和清污分流改造,著力整治城市內澇,到2025年全面消除內江城區內澇隱患點。對內江城區玉帶溪、龍凼溝兩個有內澇風險的區域和錦繡左岸、世紀濱江等四個內澇點實施整治,新建2座城市防洪排澇泵站,2座污水提升泵站。
開展內江城區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台建設,將城市體檢、城市安全、市政公用設施和園林綠化管理、巡查、維護和應急處置以及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方面信息化應用統一整合進CIM基礎平台,最終實現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在CIM平台上的全智慧化運行。(內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艷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