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發現“鄖縣人”3號頭骨,親歷者:兩次均發現於5月18日不只是巧合
9月28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上獲悉,湖北學堂梁子遺址考古獲得重大進展,繼1989年、1990年發現兩具距今100萬年左右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之后,今年再次發現“鄖縣人”3號頭骨,發現地距前兩具頭骨化石出土地點僅30余米。
這是迄今所見歐亞內陸同時代最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實証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
鄖陽區博物館原館長、副研究員王正華是“鄖縣人”1號頭骨的發現者,對動物化石頗有研究,被稱為中國的“達特”。前不久,這位83歲的老人又一次來到了學堂梁子遺址,關心“鄖縣人”3號頭骨的發掘進展。9月28日,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的時候,他笑聲爽朗:“當年就覺得‘鄖縣人’頭骨不止這一個,未來可能還有更多發現,值得期待!”
暗藏巧合
“鄖縣人”兩次發現於5月18日
5月18日,對於兩代從事湖北學堂梁子遺址項目的考古人而言,都是一個有點“幸運”的日子。
2022年5月18日上午,湖北學堂梁子遺址露出了一塊化石,考古工作者按常規化石發掘程序進行初步清理。當天下午4點30分,經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陸成秋初步確認,這是一塊古人類頭骨化石,於是停止發掘清理,保持原狀,加強安保,並按程序上報相關領導和專家。經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專家邢鬆研究員進行視頻連線,大家進一步判定為古人類頭骨化石。
這樣的場景對於王正華而言似曾相識。1989年5月18日,鄖陽地區組織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王正華和同事在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進行現場調查,聽到村民曾挖出過不少“土龍骨”。他在學堂梁子頂部的麥田圈定了大約一米見方的范圍,下午4時30分,僅僅挖掘到0.3米左右,一塊圓球狀的“石疙瘩”就顯露出來。他確定這是一塊“鈣質結核”,裡面包裹可能是某種動物的化石,匆忙用雙齒鐵鎬挖了進去,捧起結核塊一看,在破損的斷面上可以看到骨化石斷口和一些星星點點的牙齒琺琅質,“應該是某種動物的頭骨化石”。隨后,鄖陽區博物館立即向湖北省文物普查辦報告,這一化石被學術界命名為“鄖縣人”。
時隔33年,王正華早已退休,但關於“鄖縣人”的考古與研究一直在持續進行之中。
今年5月18日,聽朋友說起又發現了一個“鄖縣人”化石,他將信將疑,並未在意。過了兩天,當地的老百姓進城辦事,遇到他之后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發掘場景,他一下子“高興得不行”,立即乘坐考古隊的車趕往現場。直到目睹“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頭骨,還有散落在發掘現場的小塊化石,他想起當年的推測,依然激動不已:“盡管更多化石出土是在意料之中,但同一個遺址出現3塊古人類頭骨化石依然十分稀有,值得銘記。”
兩次“鄖縣人”頭骨的發掘都發現於5月18日,這不只是巧合,更是兩代考古人持之以恆的關注與付出。王正華笑言,當地人欣喜不已:“老百姓雖然不知道這天是博物館日,但518諧音‘我要發’,聽著就很喜慶!”
重要証據
實証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
1924年,澳大利亞醫學教授雷蒙德·達特在南非洲發現了24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奠定了“人類起源非洲說”。75年之后,王正華發現的“鄖縣人”頭骨化石,証明亞洲也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改變了“人類非洲起源說”,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的達特”。
前兩天走進考古方艙,王正華看到“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上半部分已經露出土面。這樣現代化的設施裝備、多學科參與的考古手段,都讓他眼花繚亂,驚嘆不已:“過了30多年,考古人終於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考古的方法、技術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雨淋不到了,文物挖出來就能進行研究,和我們當年相比大不一樣了。”
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介紹,“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目前僅出露顱頂及部分眉弓,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層中,右側局部嵌入南壁中。頭骨化石面骨附近的地層堆積中,同時出露較多化石,性質不明。現場觀察發現,頭骨保存完整,顴弓保存良好,未見明顯變形,表面有少量膠結物,顱型飽滿,眉弓明顯隆起,具有古人類性狀。
“鄖縣人3號頭骨”與前2具化石埋藏環境、伴生動物群與石制品技術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斷應屬同一時代,具體還需要科技測年確認。化石發現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組建合作團隊,統籌推進激光掃描與三維重建、微形態分析、地質地貌學研究與古環境重建、年代測定等多學科合作研究,充分應用現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提取遺存信息,確保考古工作質量與水平。
“鄖縣人”處於直立人演化歷程的關鍵節點上,3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是探討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起源與發展的重要証據,實証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
這件保存相對完整的頭骨化石,在王正華看來是當地自然環境的饋贈。發源於秦嶺南麓陝西省商南的曲遠河,徑流100多公裡在鄖陽區的青曲鎮彌陀寺村注入漢江,在兩河交匯處形成了學堂梁子。獨特的地理位置,泥沙的覆蓋與河水的沖刷,讓頭骨化石保存相對完好,留給考古人充足的解謎空間。“期待考古工作者們早日提取出這塊新發現的頭骨化石,放進博物館裡,讓大家知道自己的來處。”王正華說。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邵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