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致敬 致來蓉馳援的你

滬蓉互助
“我們是懷著感恩的心來的,每天都是決戰狀態,全力投入。”
說這話的是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檢測隊領隊吳棟林,這也是420名上海隊員的心聲:我有難時,你奮不顧身﹔而今你需要幫助,我義不容辭。
9月4日,一場緊張的集結發生在海南。當天,支援海南抗疫的100多名上海隊員本該乘坐飛機返滬,臨時接到支援四川的調度。沒有片刻猶豫,飛機滿載著迫切的抗“疫”心情飛往成都。
另一邊的上海,在支援四川的“集結號”吹響后,各醫院、檢測機構迅速響應。9月6日凌晨,最后一批180余人的檢測隊抵達成都,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中。
“一到成都,我們就投入了戰斗。”來自上海瑞金醫院的戴菁說。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溫江院區的氣膜艙實驗室,11個白色大帳篷排成L形。帳篷外,核酸樣本轉運、物資調度供應忙忙碌碌﹔帳篷內,檢測人員身著全套防護服端坐如山。加樣、提取、擴增……通過緊張地檢測,每天都有數萬管核酸樣本的檢測結果從這裡傳輸到“天府通健康碼”上。
來自上海的190位檢測人員在這裡戰斗了10多天。在狹窄封閉的氣膜艙裡,身著全套防護服,他們的衣服被汗水打濕,霧氣模糊了面屏,但每個人都咬緊牙關,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一絲不苟地進行自己的工作。“沒有人喊過一句苦,叫過一聲累。”戴菁說。
中秋節當晚,40余名晚班隊員乘坐大巴抵達溫江氣膜艙准備接班。一輪圓月下,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進入氣膜艙前,隊員們站在艙前合影,用這張照片記錄下奮戰在工作崗位上的中秋節,也記錄下與遠在上海親人的“天涯共此時”。
9月6日,是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檢測隊隊員張藝鏡23歲的生日。當天上午,他收到鮮花與蛋糕。“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生日驚喜!來到成都后,當地保障部門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張藝鏡說。
來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許丹珺2018年從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畢業。“這次一聽說支援成都我馬上就報名了,而且巧的是,又回到華西醫院溫江院區工作,這真是一種緣分!”許丹珺說。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徐一鳴,曾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時奔赴四川震區從事醫療援助,本次成都疫情發生后他再次主動申請援川。
來自上海解碼醫學檢驗所的李懷營和陳格格、龍濼仰和劉艷紅是兩對夫妻,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最美的愛情是彼此鼓勵,最好的相守是並肩作戰”。
“我們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檢測隊共420人,共有25萬管/日的檢測能力,3個檢測分隊分別在天府新區氣膜實驗室、四川華西醫院溫江分院氣膜實驗室開展工作。”領隊吳棟林告訴記者,隊員們超負荷運轉,實際檢測量往往超過原先設計的檢測能力。從9月5日到目前,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檢測隊已累計收到核酸樣本170余萬管,檢測1700余萬人。
不遺渝力
異地戰“疫”的余秋岑既開心又遺憾,開心的是:孩子出生了,母子平安健康,遺憾的是:沒能第一時間見証小生命的誕生。他寫下一句祝福:“願你以后敬畏生命,願你心中的火永遠不要熄滅。”
9月3日,哈爾濱醫學檢驗所按照成都市衛健委的資源調集安排,緊急從哈爾濱、上海、重慶三地調集3台移動方艙實驗室,組建起一支包含48名醫學檢驗人員的核酸檢測隊伍馳援成都疫情防控工作。
余秋岑是重慶公司實驗室的主管。9月3日中午1點左右,余秋岑接到通知:帶隊到成都支援核酸檢測工作。對於支援一線,他毫不猶豫,感到歉意的是妻子的預產期在9月15日,醫生告知很可能會提前。
在家人的支持下,余秋岑收起遲疑,迅速整理好隨身物品,當晚便驅車出發。實際上,2日下午他才剛剛結束在重慶沙坪壩的核酸檢測任務。
4日凌晨2點抵達成都雙流體育中心,大約兩小時后移動方艙抵達,他們便同成都的工作人員一道接水電、搭帳篷、搬試劑、對環境無塵化處理、消毒、調試設備……為實驗室的順利運轉做准備。
“頭三天每天隻睡了兩三個小時。”余秋岑對這樣的生物鐘習以為常。隊員們24小時兩班倒,而他作為領隊和專業技術人員則24小時待命,做檢測、協調工作、把控質量。
經過短暫的磨合,9月6日起,實驗室開足馬力進行核酸樣本檢測。從進入實驗室開始,為了在保証檢驗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縮短檢測時間,每一名隊員都像釘子一樣釘在自己的崗位上,標本核對、配制試劑、加樣、提取、點樣、基因擴增、結果分析(復查)、結果上傳、醫廢處理、實驗室消殺,每一步都在緊張有序中持續進行。
“前幾天的日均檢測量2.5萬至3萬管,15日開始達到3.3萬管左右。”余秋岑告訴記者,按照每管10人混採的模式,這意味著,每天有33萬人的核酸檢測結果從這裡出具,且出具時間保持在6至8小時之內。
9月10日,中秋月朗,異地過節的隊員們並不孤單。成都送來月餅、三星堆青銅面具紀念品等慰問品,在日常生活中,后勤更是努力做好支援隊的“大后方”。
“隻要我們有什麼需求,都能第一時間協調回應,讓我們心無旁騖地開展工作。”余秋岑和支援隊員們印象深刻,“大到從方艙運輸落地到組裝運行,小到從醫用防護用品到生活飲用水,從住宿到飲食,都提前做出細致安排。”
對於成都這座城市,余秋岑有著別樣的情感,“曾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就讀,父母也在成都居住。”日前,他外出跟車拉物資時路過羊犀立交橋,當晚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寫道:“什麼叫過家門而不入。”
馬上就要回重慶了,余秋岑有些感慨,又有十分期待,“先回重慶好好陪妻兒,再帶他們回成都看看。”
魯力同行
“爸,媽,我在這邊一切安好,不用擔心,你們二老照顧好自己……”中秋節當天,山東省援川醫療隊員在匆匆為家人送上簡短的節日祝福的同時,也收到來自醫療隊臨時黨委的溫馨電子賀卡,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轉身投入實驗室的“戰斗”中。
月光所至,皆為故鄉。400余名來自齊魯大地的白衣戰士奮戰在成都抗疫一線,用汗水和奉獻講述著“魯川同心”的故事。
“我報名!”“算我一個!”山東省受命組建援川醫療隊,消息傳來,一家家醫療單位的微信群裡響應之聲此起彼伏。不到24小時,來自青島、淄博、棗庄、煙台、濰坊、威海、泰安、日照、臨沂、聊城、菏澤、東營、德州、濱州14個市320家機構400名隊員組成的山東省援川醫療隊集結完成。
9月4日13︰30和18︰25,隊員們分別搭乘兩個航班抵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來不及片刻休息,18:30,山東省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隊長鞏懷証帶領專家組前往成都市臨床檢驗中心,了解實驗室整體情況、工作流程和班次安排等。經過通宵工作,鞏懷証帶領專家組及14市領隊制定了一整套工作方案及人員排班計劃,為隊員快速、高效、有序地開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9月5日9︰00,第一批100名隊員進入成都市臨床檢驗中心開展試劑配制、處理標本、核酸提取、基因擴增等工作,正式拉開了援川援蓉的序幕。
取樣本、開蓋、加槍頭、吸樣、加樣、閉蓋、打掉槍頭、放回樣本——在成都市臨床檢驗中心實驗室,面對成千上萬堆疊的樣本,山東省援川醫療隊的隊員們有條不紊地工作著。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讓人腰酸背痛,因為反復加樣,手指磨破了皮,但他們依然堅持著。
李健敏是泰安市援川醫療隊領隊,她帶領30名隊員來到成都支援,隨時注意每位隊員的工作狀態,力爭讓實驗室始終保持高速安全運轉。“雖然經常忙得每天隻吃兩頓飯,但是大家共同努力,信心滿滿,激勵著我努力做好各項保障工作。”
為爭取時間,山東省援川醫療隊將整支隊伍分為4支小隊,每支小隊100人,每天工作至少8小時,24小時輪班檢測。“在人、機24小時不停歇的情況下,我們每天可以檢測10萬管。”鞏懷証介紹,在蓉期間,山東援川醫療隊共完成核酸檢測160余萬管,單日最高完成核酸檢測19萬管,平均日檢測量近10萬管。
“入蓉以來,在同病毒賽跑的每個日日夜夜,醫療隊臨時黨委給了我們堅定的信念和前進的方向。”談起這段難忘的經歷,隊員們紛紛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山東省援川醫療隊臨時黨委將全體黨員團結在一起,引領全體隊員眾志成城,勇當先鋒。截至目前,隊員已提交入黨申請書136份,這個數量還在遞增,這股力量還在凝聚……我們堅信,疫情必將過去,陽光會照亮每一個角落,我們將再次見到美麗的“煙火”蓉城。
秦真意切
“這次來成都支援的感受,我覺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一個是忙碌,另一個是暖心。因為這次成都的核酸檢測任務量確實很大,因此我們總是忙個不停,很少有時間休息﹔但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成都人的友好,他們讓我感到非常暖心。”
西安天博支援隊是陝西省核酸應急支援檢測隊。9月,剛完成海口支援任務的西安天博支援隊再次接到支援成都的命令,一刻也不敢耽擱,隊長王斌及其隊員立刻啟程,乘坐專機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成都,開啟了新一輪的支援。
9月3日,西安天博支援隊總負責人王斌和第一批隊員從海口出發順利抵達成都,第二批隊員也在9月5日到達。兩批人員共計186人。剛落地的王斌沒有休息,安置好儀器就馬不停蹄地投入了支援工作。
記者了解到,本次來自陝西的支援隊主要負責金牛區的核酸樣本檢測。為了讓核酸檢測能夠更加高效,支援隊帶來了近200台專業的核酸檢測設備。“這些儀器基本能保障每天可以檢測核酸樣本10萬管,大約可覆蓋100萬人次。”王斌介紹道,他們每天的核酸檢測量都在是9、10萬管左右,核酸檢測機器幾乎每天處於滿負荷工作狀態,24小時不停機。
王斌告訴記者,自己和團隊裡的大多數隊員已經3個月沒有回過家了。這次來成都支援,他們在西安進行了一次轉機。但由於時間緊迫,大多數隊員都是“過家門而不入”,只是在機場稍作休息就來到了成都。“當時接到上級的任務,我們都義無反顧加入了支援小隊,既然選擇了身挑重擔,也肯定是做好了長時間不能回家的思想准備,一切要以任務為先。”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次來到成都支援,王斌和隊員沒有辦法和家人一起度過中秋節。但他告訴記者,盡管自己沒能回家和家人團聚,但身在成都的自己卻仍然過了一個非常暖心、非常滿足的中秋節。
“中秋節當天,完成工作回到酒店之后,我們每個人都收到了一份來自酒店工作人員的中秋禮物和中秋祝福。真的感到非常的暖心。病毒雖然讓我們的社交距離變遠了,但我覺得心與心的距離卻被拉近了。”王斌說道。
王斌表示,由於太忙了,今年的中秋也沒來得及給家裡人打上一個電話。但是家人都很理解,中秋當天也有在微信上給自己留言,叫自己注意防護,注意休息。
這次到成都來支援是王斌第一次來成都,雖然沒能見識到成都的繁華與安逸,但他卻說自己還是感受到了成都人的熱情。“平時不管我們是白班還是夜班,隻要我們走出房間,碰到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會詢問我們有沒有什麼困難,有沒有住得不習慣,或者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成都是一座溫暖的城市,有著許多樂觀、友好的市民,我現在能為他們做一些事情,就一定要竭盡全力,幫助他們。”王斌說。
蘇戰速決
“我有時溫暖別人,卻常常得到治愈。能夠成為兩座城市間橋梁的一塊磚瓦,我很幸福,我很‘巴適’!”這是江蘇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隊員陳祥祥在短視頻平台上的留言。
自9月4日以來,根據國家要求和江蘇省委、省政府部署,江蘇省無錫、蘇州、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6個市醫療衛生機構選派檢測隊員等共308人乘坐包機飛往成都,參與核酸檢測實驗室工作。同日,剛剛結束援海南核酸檢測任務的南京華銀氣膜檢測實驗室和南京羿檢方艙實驗室138名隊員直接從海口轉戰成都,此后南京華銀又陸續增派37人前往成都支援。
戰鼓錚錚,戰“疫”正酣。目前,江蘇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483名隊員仍扑在一線,助力四川抗擊疫情。
“我們剛結束在海南的支援工作,本來是准備回家的,機票都訂好了。但接到支援命令,大家立刻調整好狀態,馳援成都。”江蘇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隊員周紀祥說。
飛到成都的第一晚,晚上7︰00才住到安排的酒店,晚上10︰00便接到需要支援的求助信息,晚上10︰40迅速組織15名隊員馳援核酸樣本檢測。從晚上23︰06進入實驗室至第二天6︰00離開實驗室,共協助金牛區醫院基地實驗室完成1萬余管核酸檢測樣本。這是江蘇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蘇州組的第一場硬仗。
“隊員們平均年齡僅為27歲,其中最小的年齡23歲。”江蘇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副領隊、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檢驗科主任吳國球在說到自己的隊員時十分自豪。
44歲生日當天,連續工作6個小時加了2000多管樣本,疲憊卻很充實,這是連雲港分隊徐承來慶祝的方式。工作全部結束,走出實驗室大樓,已是凌晨3點多,打開手機,才發現6個小時前,家人打了電話過來……這是援川隊員們每一個日常的工作節奏。
江蘇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主要支援成都市核酸檢測,從9月6日起,南京華銀、南京羿檢兩個實驗室完成搭建正式運行,共可提供每日最大10萬管檢測能力。截至9月12日18時,已累計接收樣本162.8萬管。江蘇援四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領隊王寧介紹。
雖然累,但在成都,隊員們感受到成都人的熱情,收獲很多感動。
在成都支援期間,酒店為他們准備了舒適的住宿環境和可口的飯菜,后勤更是努力做好支援隊的“大后方”。工作人員說:“江蘇隊不太能吃辣,我們分鍋炒小炒。”小小的細節讓隊員們心裡分外溫暖。
“今天是我32歲生日,也是一個讓我感動非凡終生難忘的日子。大家的每一句祝福不僅僅是給我的,也是給所有醫護人員的,今年的生日將成為我人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此次援川經歷也將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收到生日祝福的支援隊員、寶應縣婦幼保健院楊潔感動地說。
仁浙丹心
從9月7日在成都開艙,至9月15日,浙江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的移動方艙實驗室完成13萬多管核酸檢測,幫助成都共同進行本輪疫情的防控工作。
浙江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一共28名隊員。核酸檢測即是與病毒“賽跑”,這支隊伍一直確保檢測准確高效。
“已採集核酸樣本1000管。”“現在累計有3000管了。”……工作群裡,崇州的核酸樣本採集信息不斷刷新。“我們馬上來接收樣本!”發出消息后,浙江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的冷鏈車來到崇州市人民醫院,對核酸樣本進行安全轉運。
“安全轉運樣本是很關鍵的一步。”為了保証檢測效率,崇州核酸採集點位的核酸樣本,大約每隔一小時就需要封箱進行轉運。一般在採樣開始半小時后,崇州會聯系浙江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將首批採集樣本進行轉運,之后每過一小時進行一次轉運,實現“小批量、多批次”樣本轉運。
從冷鏈運輸車輛取下核酸檢測樣本,到送至實驗室標本接收處這短短的距離,浙江隊的“白衣天使”們一直是小跑著搬運。待樣本安全轉運至方艙實驗室后,浙江援川醫療隊工作人員戴好橡膠手套,進入檢測實驗室中。在狹小密閉的實驗室裡,檢測工作人員身著防護服,汗水濕透了衣衫,護目鏡起霧,每天上萬次重復動作,考驗著檢測人員的眼力、腦力和手力。為了能持續工作,他們不敢喝水,嘴上起了皮,臉上也滿是壓痕,全員開啟“超人”模式。這個時候,核酸檢測實驗室會以最快速度進入飽和工作狀態,做到不空機、不積樣。
實驗室裡,檢測儀器一直運轉著。“隻有保持所有儀器不停地運行,才能保証結果出來得最快。”領隊劉華棟,是來自於杭州艾迪康集團的西大區總經理,疫情發生后立即帶隊奔赴成都。他告訴記者,每一個樣本都是一個生命,每一份樣本都事關防控大局,事關百姓健康,為盡早確定診斷結果,再辛苦也值得。所有樣本根據核酸檢測的熒光PCR反應結果,得出核酸檢測報告並第一時間上傳信息系統。“市民的核酸檢測報告——一份特別的‘健康通行証’就這樣誕生了。”
“原來一份核酸檢測報告的背后,有如此多的付出和投入。儀器設備沒有停過,工作人員加班加點……”聽到記者感嘆,劉華棟非常淡然地說,“一方有需,四方來助。我們將全力以赴,以我們的專業技能做好核酸檢測工作。”
據他回憶,9月6日晚,浙江援川醫療隊核酸檢測隊進入成都駐地,行李一放下,他們就調試設備,制定檢測流程,與成都有關負責人員對接,編組排班。9月7日立即投入戰斗,接收崇州的第一批核酸樣本,並進行檢測。
截至目前,該實驗室共完成13.49萬管的核酸檢測。
豫往無前
“中秋節了,來,大家分月餅,一人一個……”9月10日,河南省援川核酸檢測醫療隊229名隊員在都江堰市度過了一個特別的中秋節。當地政府給醫療隊隊員們送來了月餅,出發去氣膜方艙實驗室前,隊員李佳根和同事每人帶上了一個。
而當日,已經是他們在都江堰市支援成都核酸檢測的第5天。拆封標本、掃碼、手動加樣、核酸提取、核酸增擴……過去10天裡,所有隊員堅持奮戰在核酸檢測一線,從白天到夜晚,他們厚厚的防護服下,汗水濕了衣衫,水霧迷了護目鏡。截至9月18日,醫療隊已累計檢測核酸標本約131萬管。
9月5日下午,一架從三亞飛來的航班穩穩落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來自河南省的229名乘客走出機艙。因為剛剛完成連續作戰29天的援瓊核酸檢測任務,他們的臉上還有些許疲憊。
“安全抵達,戰!四川加油,成都加油。”朋友圈裡,李佳根寫下了他對成都的承諾。晚上11點多,夜幕籠罩大地,大巴車載著隊員順利抵達他們的支援地——都江堰市。
“連續多日奮戰后,現在大家都已經十分疲憊,目前急需支援力量。”“我們上!”來不及休息和整理行李,李佳根立即與19名同事組成小分隊,連夜接管了都江堰市人民醫院和一個移動方艙的核酸檢測工作,並一直奮戰到6日早上8點。
“醫療隊由河南省衛健委抽調省內108家醫療機構的229名核酸檢測人員組成,分別來自鄭州、洛陽、平頂山等8個市,其中一半是‘90后’。”河南省援川核酸檢測醫療隊領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孔祥東告訴記者,實驗室內工作要穿厚厚的防護服,且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對體力的消耗比較大,因此這樣的年輕力量,更能確保核酸檢測工作的高質高效。
孔祥東告訴記者,5日晚抵達都江堰市后,他們就立即與當地衛健部門協商搭建氣膜方艙實驗室的場所。6日,一號氣膜艙搭建完成。7日晚,3個氣膜艙全部搭建完成。
隊員王亞楠告訴記者,每天記不清要重復多少次抬起放下手臂的運動,不少人手指也因為擰瓶蓋起了泡破了皮,但大家依然堅持著。“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盡快幫助成都人民戰勝疫情,讓安逸的成都生活盡快回歸。”
當地細心的照顧也讓醫療隊隊員們十分感動,“因為剛從三亞過來,我們都隻穿了薄薄的夏裝,當地政府就立即為我們安排了秋衣秋褲。”扯了扯身上灰黑色的沖鋒衣,孔祥東告訴記者,中秋節當天,醫療隊還收到了一幅4米多長的“感恩”長卷,上面全是當地群眾的感恩話語和手捧感謝語的照片,“點點滴滴匯聚共克時艱的力量,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了成都的溫度和熱情。”
肝膽湘照
“致可敬的您:感謝您為支援新都區疫情防控工作遠道而來……願你們來無畏,歸無恙!”一封溫暖的信,一次義無反顧的奔赴,開啟了湖南人民和成都人民在特殊時期的一段溫暖故事,有守護、有保障,有付出、有感恩。366名湖南援蓉核酸檢測隊員,2100萬蓉城兒女,“湘軍”與“川軍”,聚力同心,攜手抗疫!
9月5日晚上7時許,首批86名湖南省醫療隊成員包機抵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他們在海南完成為期一個月的支援任務后,直接轉戰成都支援核酸檢測等防疫工作。沒有休息,沒有停頓,義無反顧。
隨后,9月7日、9日,另外兩批援助隊員相繼抵達。按照統一部署,這支由366名隊員組成的“湘軍”,主要肩負著支援新都區開展核酸檢測的重任。他們的到來,及時緩解了新都區核酸檢測能力不足的壓力,提高了核酸檢測的速度和效率,也為成都全市的抗疫工作注入了堅實而溫暖的力量。
“第一批從海南直接過來的隊伍,是帶著在海南支援的裝備過來的。”湖南援蓉核酸檢測隊隊長、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肖文明告訴記者,由於設備無法空運,隻能陸運,因此7日才到。7日晚上的成都醫學院蜂巢體育館,燈光明亮,隊員們徹夜無眠,連夜組裝,調試、校正,隻為盡快建成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我們當時隻想著快一些,再快一些。”肖文明說,終於趕在8日順利開放實驗室,當日就完成了5.6萬管核酸檢測。
截至9月13日,湖南核酸檢測隊的兩個核酸檢測實驗室,已累計完成檢測67.87萬管。
一輪又一輪核酸檢測背后,是無數醫務人員夜以繼日的持續奮戰。每一天,湖南的隊員們重復著“實驗室-酒店”兩點一線的單調路線。從早上8點,到次日清晨6點,在實驗室密不透風的環境中,身穿厚厚的防護服,全神貫注投入到核酸檢測工作中。
“我們的隊員來自湖南全省91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包括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疾控中心等省部級醫療單位及7個地市所轄醫療機構。”說起自己帶的這支隊伍,領隊肖文明感到很自豪,“大家都是自願報名來的,來了之后不怕苦不怕累,哪怕是長時間穿防護服導致身上起疹子、腳上起水泡,也沒有人退縮,始終堅守崗位、奮戰在一線。”
你守護,我保障,有一種溫暖叫“攜手同心”。湖南核酸檢測隊在蓉期間的后勤服務得到了充分保障,新都當地不僅為隊員們妥善安排好住宿房間和就餐,還專門准備了生活小禮包和文創紀念品,致敬勇敢的最美逆行者。
肖文明說,月光所照,皆是故鄉,湖南人民和成都人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面對疫情,我們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祝福成都,成都必勝!”
巴蜀兒女
守望相助
9月1日,因疫情防控,超2000萬人口的成都全城慢了下來。而此時,圍繞著成都,四川省的兄弟市州,自貢、攀枝花、瀘州、德陽、綿陽、廣元、遂寧、內江、樂山、南充、宜賓、廣安、達州、巴中、雅安、眉山、涼山州17個市州卻迅速“動”了起來——
“我報名!”在微信群看到馳援成都疫情防控的“集結令”后,還在值班的廣安區石筍醫院護士張蕾立即提交了“請戰書”。這位95后的文靜女孩,甚至來不及脫掉身上的工作服。不到1個小時,200余名廣安大白集結出發,緊急奔赴成都青白江區馳援。
“我來!”拆棉簽、採樣、封管、消毒……在金堂趙鎮的13個檢測點位上,來自內江、巴中、達州的數百位“大白”快速精准地完成核酸採樣,為市民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大門。
“我不累!”在彭州市人民醫院,來自遂寧的醫務工作者已經在核酸樣本處理區內連續奮戰了10個小時。防護服內,細密的汗珠濕透衣衫,護目鏡下,目光堅定而溫暖。
白衣執甲,披荊斬棘。一靜一動之間,是血濃於水的深情厚誼。在這場分秒必爭的疫情阻擊戰中,來自四川省內各市州的醫療隊伍紛紛成為“最美逆行者”,義無反顧緊急馳援,與蓉城市民共克時艱。
9月1日凌晨5點,正在熟睡中的廣安鄰水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舒勇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喚醒。“馬上就位!”得知需要醫務人員馳援成都后,他幾乎從床上一蹦而起。
“我們是當天下午4點半出發,晚上9點抵達成都,經過簡單休整和任務分配,就到了成都市武侯區南橋新居。”舒勇告訴記者。當天,103名醫護工作者組成的第一批鄰水戰“疫”力量,馳援武侯。“我們每天的核酸採樣量超4萬管。”舒勇表示。
這是一場和病毒競速和時間賽跑的硬仗——9月1日到達青白江當天,廣安市醫療隊200余名醫護人員,直接加入兩個醫院集團採樣大隊的12個採樣中隊,迅速參與83個採樣點位的核酸採集。廣安支援青白江區的1台移動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含檢測人員22人)直接“落戶”歐洲產業城,三班倒,24小時連續開展毗河以南三個鎮核酸檢測。廣安的“大白”與青白江“大白”組成搭檔,深入小區、院落、樓棟,按照核酸採樣標准,有條不紊開展核酸採樣工作,為我們留下了最動人的身影。
一場場沒有硝煙的硬仗打響在一線,也奮戰在幕后。在彭州市人民醫院城市核酸檢測基地,來自遂寧安居和達州宣漢的醫務工作者們正在進行標本前處理工作,並按輕重緩急對核酸樣本進行分類、編號和上架。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醫務工作者們身穿厚厚的防護服,和守護自己家園同樣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從第一輪核酸檢測開始,他們就一直堅守在一線,協助彭州市人民醫院基地進行核酸的大規模檢測,標本的前處理和提取擴增。
“團隊每天可以檢測5萬份採樣標本。” 遂寧市安居區人民醫院主管技師古貞表示。“一想到我們快一點,距離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就能早一點,再苦再累也有干勁。”
“巴蜀兒女,命運與共﹔‘疫’無反顧,共克時艱。這份聞令而動、緊急馳援的深情將永遠銘記在青羊人民的心中……”,中秋佳節,身在青羊區的自貢市、巴中市核酸檢測醫療隊員們心裡格外溫暖,這封以青羊區委、區政府名義發出的感謝信,道出了青羊全區人民感恩的心聲。
“感恩!“”感謝!”在這場巴蜀兒女齊心抗疫的戰斗中,一聲聲簡短卻滿含深情的話語,匯聚成眾志成城的力量。
一束鮮花寄托祝福,一本榮譽証書表達敬意……臨別時刻,錦江區向這些白衣執甲、逆行馳援的醫護人員真誠致謝,“他們與病毒賽跑,為生命守護,再苦再累也無怨言,守護了錦江人民的安全健康,錦江人民將永遠銘記這份深情厚誼。”錦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都江堰市玉堂街道,社區工作者、黨員志願者、醫護人員、教師、環衛工人、學生、居家老人等社會各界人士用手捧感謝語的照片和感謝信,繪成了一幅4米多長的“感恩”長卷,作為一份特別的中秋節禮物送給醫療隊。
在蒲江,先后有眉山、內江、邛崍、宜賓、大邑、新津、廣安、綿陽、德陽9個市縣,15支共695人的縣外援蒲醫療隊與蒲江醫護人員並肩戰斗,為蒲江疫情防控注入了強勁后援力量。月餅、獼猴桃、手寫小卡片、漫畫……一件件特色小禮物承載著蒲江人民的感恩之情。
“金堂市民的熱情和支持讓我們非常感動,等疫情結束了我要再回金堂看看。”在金堂,內江400名醫護隊員分批次前來馳援,全部下沉到趙鎮街道各小區和其他部分採樣點,在勝利完成使命回家之際,內江市市中區第二批援成(金堂)組組長張翠英真誠地感謝金堂縣政府為他們提供堅實的后勤服務保障,直言這是永生難忘的援助經歷。
“風雨與共,守望相助”,在大家的努力下,成都市疫情防控形勢取得明顯成績,一輛輛大巴車緩緩駛離,大家揮手道別,同心戰“疫”的情誼讓巴蜀兒女的心更近,情更長。(趙鵬飛 繆英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娟 王靜宇 曹宇陽 趙一 晨迪 陳方耀 粟新林 周滎鴻 陳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