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上世紀曾經風靡一時的“筆友”換新而來

互寄風吹來暖暖的愛

2022年09月15日09:25 | 來源:北京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互寄風吹來暖暖的愛

  最近,社會上興起一股“互寄風”——互不相識的網友,彼此交換寄出禮物。有人互換明信片,有人互寄本地特產。陌生人社交溫暖了很多人。

  故事

  天南海北的善意陪伴高三生

  家住懷柔區的小苗收到了遠在山東的陌生網友寄來的“神秘大禮包”,德州扒雞、當地牛奶……整個快遞箱被塞得滿滿當當。在這之前,她把北京烤鴨、稻香村糕點、故宮文創等北京特色禮物寄給了對方。在深圳工作的彤彤則收到了山西網友寄來的陳醋、黃小米、平遙牛肉、古城酸奶等禮物。

  一場陌生人互寄特產的好玩事兒,讓這個初秋多了些溫暖。

  “互寄的樂趣在於未知和驚喜,在收到快遞前,不知道會是什麼東西。”小苗說,參與互寄活動很簡單,隻要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發布一條邀請互寄的消息,與回應的網友互相約定好寄出的時間,雙方同時寄出自己的心意。

  在小苗的微信中,有不少好友都是通過互寄活動認識的。

  “最開始是互送明信片,我們精心挑選好看的本地風景圖片,在背面寫好自己的生活故事,在發布招募帖子之后互相寄送。我現在已經收到了100多張來自不同地區的明信片。”小苗說,大家會在明信片裡分享煩惱的事,不自覺地把陌生人當作傾訴對象。

  故事

  網絡互寄降低了與人交往的壓力

  以前,互不相識的兩個人會結成筆友,靠信紙上的文字交流各自的生活感悟。如今,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又有了從線上延伸到線下的交友新形式。

  在網絡平台搜索“互寄”這一關鍵詞,會發現大家“互寄”的禮物種類繁多:一些手工愛好者會互寄好看的膠帶、貼紙、本子,有時也互相交換自制的手工作品﹔一些網友選擇交換閑置物品,比如服裝、發卡、蝴蝶領結、游戲卡帶﹔也有人選擇分享家鄉美食,精心挑選最能代表本地特色的美食寄出。

  除了沒有任何關系的陌生網友之間會互寄禮物,還有一些人是基於共同的圈子來分享彼此的生活。

  “因為都喜歡同一個偶像組合,我們成立了一個社群,互相贈送自己制作的畫冊、鑰匙扣、Q版形象玩偶等。”李昌為了給網友做禮物,制作了一個玩偶送給網友。

  李昌說,互寄活動在年輕人之間挺火的,既保留了神秘感,也降低了與人交往時的壓力。在鞋圈、娃圈、手辦圈、漢服圈等都有這樣的互寄活動。

  提醒

  杜絕糾紛遵守法律

  雖然在互寄活動中,很多人收獲了驚喜,但也有失望的時候。“與陌生人之間互寄禮物,僅僅靠口頭約定,其實有點理想化了。”小苗曾經給一位想吃烤鴨的網友寄了一大箱,她特意搜羅了市場上各種牌子的真空包裝烤鴨,加上快遞費總共花了600多元。但對方寄來的隻有兩包牛肉干和一小包奶片。再聯系時,對方已經把小苗刪除了。小苗說:“倒也不是心疼錢,就是感覺自己的心意被辜負了。”

  由於互寄雙方的信息不透明,從寄出快遞的那一刻,就充滿了不確定性。除了可能帶來的糾紛,互寄活動如果涉及食品類或高價值物品,還可能觸犯法律。

  國浩律師(北京)事務所律師許奔表示,如果互寄明信片、手賬等低價值、非食品類實物,法律關系比較簡單,不會發生太大爭議。但是如果郵寄的是食品類或高價值的物品,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比如互寄食品若是小作坊、個人生產,很難確保生產、郵寄過程中的衛生條件,如果食用后導致中毒、過敏等意外事件,維權難度大,對雙方都會造成困擾。此外,互寄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如姓名、地址、電話等,存在個人隱私泄露風險。如果收到物品不滿意的一方將對方個人信息公開在網上並進行負面評價,還有可能侵害他人名譽權。如果寄出物品的金額較大,在3000元或以上,惡意不寄送禮物的一方可能會構成刑事犯罪,郵寄一方有權要求對方進行返還。(北京晚報記者 王可心)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