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遂寧蓬溪縣:一個偏遠村庄的“紅色之旅”

2022年08月30日16:4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近日,中國·四川紅軍第一村牛角溝精品示范村建設“百日攻堅”誓師大會在遂寧市蓬溪縣牛角溝村舉行,標志著牛角溝精品示范村建設工作進入到沖刺階段。

今年5月,遂寧市委主要領導在牛角溝現場指導調研,提出“紅星照耀”“紅色館藏”“紅心向黨”三大組團式改造提升思路,明確要求“讓紅軍村真正紅起來”,打造賡續紅色血脈示范區、追憶紅色文化核心區、振興美麗鄉村樣板區。

從昔日偏遠的一個小山村,到現在具有深厚革命底蘊的四川紅軍第一村,牛角溝是蓬溪以“文旅融合知名縣”建設為目標,深挖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

眼下,蓬溪正以曠繼勛起義地——牛角溝“四川紅軍第一村”為核心景點,連點成線整合全縣紅色資源,推出黨性教育紅色精品旅游路線,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

深挖紅色資源,讓鄉村旅游“紅起來”

走進蓬溪縣大石鎮牛角溝,這個昔日偏遠落后的村子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挖曠繼勛蓬溪牛角溝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蓬溪在此啟動了“四川紅軍第一村”鄉村旅游綜合體項目。

紅軍廣場上,不時傳來的沖鋒號聲,仿佛打開了時光甬道,將整個牛角溝村帶入歷史的長河:1929年,川軍旅長、中共秘密黨員曠繼勛帶領4000余名官兵,在牛角溝村豎起了“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軍”的旗幟……

沿階而下,景區內還原打造了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軍指揮部舊址、藏兵崖、曠繼勛牛角溝起義陳列館、農耕博物館等,再現了紅軍生活場景,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自2021年以來,景區接待主題活動、培訓1190場(次),累計接待游客12.6萬人以上。

為推動紅色文化旅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今年5月,蓬溪縣正式啟動了“牛角溝·紅色記憶1929”項目暨牛角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精品村建設,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為主線,按照“組團式打造”思路,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鄉村紅色旅游升級版。

“根據規劃,從景區門戶景觀提升到沿線植物栽種,以及山崖的裝飾,都會充分體現紅色文化元素。”蓬溪縣委黨建辦副主任蒲輝軍說,在核心區入口景觀打造中,將新建曠繼勛·蓬溪起義紀念館、游客中心、烈士紀念碑、紅色劇場等,通過軸線聯系,打造強烈的紅色文化儀式感。同時,在通往紀念碑的棧道周圍種植紅梅,打造紅梅步道。景區內原有的指揮部舊址、藏兵崖、紅軍步道等點位也將進行改造提升。

“我們還將通過舉辦紀念活動、沉浸式演繹等方式,增加紅色旅游陣地內涵,提升紅色文化品牌影響力。讓游客所到之處皆為紅色景點,所觀之處皆為紅色文化,所聽之事皆為紅色精神。”蒲輝軍說。

農文旅深度融合,讓紅色旅游火起來

2019年“四川紅軍第一村”被納入四川省第二批紅色旅游重點線路,獲得“四川省文旅融合示范項目”“四川省研學旅行實踐基地”“遂寧市鄉村旅游重點村”等多張名片。

“雖然如今的牛角溝已小有名氣,但景區的故事性、活力度和公眾參與度還有所欠缺。”“四川紅軍第一村”景區運營管理相關負責人王益說,如何讓區域旅游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讓景區真正“火”起來,是當前一項重要任務。

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成為破題之舉。牛角溝村有著優良的生態本底資源,擁有“山水林田湖”為一體的自然生命共同體。根據規劃,牛角溝村將與相鄰的觀音溝、廣安溝、藍莓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形成天然的三溝聯動格局,打造“一路一核三溝兩園”規劃結構,重塑旅游新格局。

“景點聯動,可以延長游客參與體驗時長。”王益說,可實現從“自發散點式景區”向“全域聯動式景區”的轉變,將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有機融合。

因地制宜,蓬溪堅持全方位布局、全域性謀劃,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經過深入分析及研究后,計劃修建精品民宿群落、紅船民宿、水上樂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等特色項目。同時,結合現有水塘和農田,設置田間步道,沿途打造網紅打卡點,實現多維全域體驗。

王益表示,經過提檔升級,一個全新的、有活力的,集紅色研學、黨史教育、田園觀光、親子採摘等於一體的紅色文化田園綜合體將呼之欲出。

延伸旅游產業鏈條,讓周邊群眾富起來

不僅要讓紅色景區紅起來、火起來,還要讓景區內的村民富起來。如何利用紅色資源,在鄉村振興路上帶動村民們共同富裕?蓬溪的做法是不斷延伸紅色旅游產業鏈條,以紅色旅游為抓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1990年4月,徐向前元帥為蓬溪起義遺址題寫了‘曠繼勛牛角溝起義紀念碑’……”講解員唐春紅無畏烈日當頭,站在紅星廣場上,滿懷激情地為游客講述起義紀念碑的歷史。

2020年8月,得知村裡要打造紅色景區,招募相關服務人員時,全職媽媽唐春紅第一個報了名。經過一段時間的崗前培訓后,順利成為景區的講解員,“加上保險,每月有4500元的工資。”對於這份工作,唐春紅很滿意。

“像唐紅春這樣長期在景區工作的本地村民共有12人,除去保險,每人每月可拿到手的工資有3000多元。”王益介紹,除了長期務工人員,村裡不少村民還做起臨時工,“去年一年用工達到1800余人次,按50—100元一天結算工資。”

“牛角溝因山高溝夾,曾經是一個窮鄉僻壤之地。如今,以旅游項目為依托,牛角溝村的環境越來越好,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解決了留守人員就業問題。”蓬溪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陳剛說。

“目前,我們已經流轉了1500余畝田土,屆時,村民不僅有租金收入,還能在村裡務工。”陳剛說,下一步,牛角溝村還將打造小吃一條街,發展餐飲、民宿等,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持續帶動村民富起來。(歐歡 聶艷萍)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