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沉浸式“穿越”4500年前的寶墩 天府文化雲講堂“雲端”開講

2022年08月25日09:35 |
小字號

1995年,伴隨著成都平原發現的首座新石器時代古城——寶墩古城的確認,成都平原終於尋找到了4500年前那一縷文明的曙光。隨后,考古工作者相繼發現了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城、都江堰芒城等7座古城,提出了“寶墩文化”。至此,人們對成都平原人類活動的認識向前推進了800年,成都平原也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中心之一。

寶墩遺址為何被稱為“天府之根”?4500年前古蜀又有怎樣的有趣故事?8月24日,由成都市天府文化傳承發展促進會主辦的天府文化雲講堂正式啟動,未來計劃走進十大天府文化場景。首場活動,節目組來到成都市新津區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工作站站長唐淼帶領觀眾“穿越”寶墩古城、“沉浸式”感受古蜀先民的生活。

本場活動在成都發布、紅星新聞、紅星新聞網等新媒體平台同步直播,同步觀看人次高峰流量達800萬。

大飽眼福

寶墩時期出土特色文物一一呈現

4500年前,一群古蜀人在寶墩遺址筑城而居,耕種、生活,他們留下的堅固城牆,在幾千年的歲月中風化為一條條土墩,就是這些屹立於田間地頭的土墩,指引考古工作者發掘到了這段曾經被當做古老傳說的久遠歷史。

唐淼從寶墩的發掘故事講起,講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三代考古人在寶墩遺址的工作歷程以及寶墩文化的確認歷程。唐淼介紹,寶墩遺址從2009年起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發掘工作逐年推進,新的發掘成果不斷涌現,就在去年年初在寶墩遺址首次發現4000多年前的疑似水稻田遺址,這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水稻田,對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種植史具有重大意義。

跟隨著直播鏡頭,喇叭口高領罐、盤口圈足尊等獨具特色的寶墩時期出土文物,結合館內的多媒體互動顯示屏、投影設備與古蜀人民生活展示區展現在網友眼前,讓大家大飽眼福。

陶器,是寶墩時期人們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在寶墩遺址發掘的陶片,拼對出了古蜀時期的陶鍋和陶灶,其設計非常精巧。“大家看,這件出土於寶墩古城遺址的陶灶,外觀呈直桶形,通體飾粗繩紋,內壁等距分布有7個長約7厘米的支丁,一側有略呈半圓形灶門,高28厘米,直徑30厘米。”唐淼說,“寶墩先民利用陶灶將陶器架高烹煮食物,眼前的這件,更被譽為‘天府第一灶’。”在唐淼生動有趣的解說下,觀眾們發現陶器雖是實用器物,寶墩人卻用自己的巧手將其美化——寶墩陶器上的各種花紋,最為常見的是繩紋,而最為特別的則是水波紋和稻穗紋。

深入淺出

介紹寶墩文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在前半段的直播中,唐淼為觀眾介紹了古蜀關於筑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偶然又必然的考古發現,讓4500年前的文明畫卷赫然展開。那麼寶墩文化到底是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呢?有人說,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化的直接結果,這個說法是否准確?在后半段的直播中,唐淼為觀眾進行了解答。

2013年,在溫江紅橋村發現了一座距今4000年左右的寶墩文化時期的墓葬,墓葬中安睡著一位30多歲的男子,身高1.60米左右,他的左手邊放著一根長約1.04米的象牙杖,而他的身后,則放著象牙牌飾。根據這些陪葬品,考古工作者認為,他可能是一位部落首領。“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件象牙杖很有意思,我們知道,在三星堆祭祀坑裡也出土了金杖,和寶墩時期的神秘象牙杖是如此形似。”唐淼手指著這件象牙杖繼續說,“寶墩文化之后是我們的三星堆文化。我們羅列了十七種寶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相似的地方,陶器上有很多相似性,另外在陶制紋飾、生活工具、城牆修筑等等方面都有傳承。在寶墩文化時期已經有用杖的習俗了,所以這也是一種傳承。”

大四學生小王全程收看了直播,直言本次活動令她受益匪淺,“從山地到廣闊平原、從沿河遷徙到筑城安居,從農耕文明到採集漁獵,從旱作農業到稻作農業,從見到社會到文明社會……每一次的融合和轉變,都蘊含著古蜀先民創新創造、開拓進取的人生智慧。”與此同時,她也感受到考古工作的細致與艱辛,感嘆道,“這真是一個極度需要耐心的工作”。

專家評說

寶墩古城已進入早期國家形態

千百年來,成都既傳承著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又孕育出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學術、藝術的建構過程中,成都始終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世紀初,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后,作為區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寶墩、三星堆相繼被納入其中,成為長江上游區域文明研究的重要實証。

寶墩遺址為何重要?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蜀文化首席專家譚繼和認為,古蜀王蠶叢時代,“隨其所在致市焉”。早在4500年前寶墩文化時期,成都平原就出現了最早的中心聚落,誕生了最早的古蜀國市鎮、都邑,是原生型文明的典型。

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成都市歷史學會會長、成都古都學會會長何一民認為,“寶墩古城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長江上游地區龍山時期城址的空白,構建了古蜀文明起源的篇章,為尋找三星堆文化的來源提供了一把鑰匙,為完善古蜀文明發展脈絡提供了基礎性支撐。”

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鮑成志看來,要建造寶墩這樣一座面積巨大的古城,需要強大的組織協調能力、大型分工能力,“可見當時古蜀已經進入國家形態,文明之光已經照亮成都平原。”

有看點有學頭 

十大主題串聯天府文化亮點精華

據了解,本次直播由致力於天府文化傳承和活化的成都市天府文化傳承發展促進會主辦的首場品牌亮點活動,旨在通過直播讓古老的天府文化得以突破時間的壁壘,在當下儲存、再現與傳承。

“天府文化雲講堂活動總計10期,將走進十大天府文化場景。”成都市天府文化傳承與發展促進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以“薪火溯源”——“星賞璀璨”——“文化彌新”為內容脈絡,廣邀各路文化名人演說天府文化,他們或有一張“名嘴”,或能通過精彩技藝讓天府文化“動起來”“活過來”,讓系列場景式直播上承傳統、下接地氣,有看點、有學頭,同時又能串聯起天府文化從古至今的亮點精華。

此外,講堂將通過數字化演繹+新媒體手段,將過往的大講堂、演講廳“搬”到各個生動活泛的公園城市場景。以新興數字化手段,為觀者呈現強烈的代入感﹔以天府文化在古今歷史長河均能綻放異彩的普適性,“春風化雨”地讓市民產生興趣、沉浸其中,從而了解天府文化、傳承天府文脈、雲游文化成都。(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喬雪陽)

來源:紅星新聞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