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區的這些文明典范,有你認識的嗎?

8月10日,四川天府新區“文明創建 TA是典范”首屆文明典范評選活動正式啟動后,天府發布收到了新區各部門、各街道,以及廣大市民群眾踴躍推薦的身邊文明人物、文明事跡等,為弘揚新時代文明風尚,樹立文明典范。
從8月10日起,“天府發布”已開始報道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系列人物、事跡,全區興起了學習、宣傳、爭做文明市民的熱潮,形成全民參與、全民支持、全民共享的濃厚氛圍。
五心茶館構建宣講新堡壘
在成都,鬧市有茶樓,陋巷有茶攤,公園有茶座,大學有茶園,處處有茶館,處處皆悠閑。但在天府新區煎茶街道,一座“五心茶館”卻不僅只是品茶、閑談。
據悉,煎茶溪社區通過巧抓群眾“吃講茶”習慣,建立了百年老茶館“主陣地”、新茶館“分陣地”、小區架空層茶館“微陣地”,對應轄區老、中、青三類群體開展分眾化服務﹔線上建立“雲陣地”,開通茶館熱線為特殊人群進行“點單式個性化服務”,將文明實踐向群眾日常聚集地拓展延伸,打通文明宣傳“最后一公裡”,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習黨的政策理論。
當前,五心茶館共孵化培育了11個志願服務團和20支志願服務小分隊,動員志願者1000余名,培育文明實踐宣講骨干100余名做群眾的“引路人”“暖心人”“知心人”,開展“我為老鄉捐杯茶”“流動茶館話黨恩”“六個一潤童心”等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志願服務特色項目10余個以及各類志願服務活動300余場,募集整合各類社會資源20余萬元,服務群眾8000人次,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5000余件,不斷激發廣大群眾創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和決心,強化群眾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堡壘。
上班專用“定制公交”,以人為本展現城市文明
8月5日5時20分,天府新區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生活區,4台“定制公交”准時停在了門口,工地工人陳大哥和工友陸續上車,前往獨角獸島園區二批次項目部上班。
陳大哥介紹,從項目部到生活區上大約有2公裡路程,此前沒有交通工具,他和工友隻得三五成群步行上下班,這看似不遠的距離,卻需要走上半小時,在異常炎熱的今夏更令人犯難。
對中建工程局獨角獸島項目上下班交通問題,新區公園城市局、天府公交公司經了解需要后,攜手興隆街道三根鬆社區黨委走進中國建筑工程局,根據企業的用車需求和員工的通勤出行特點,結合道路通行條件,制定專業的運營方案,協助企業採取“氣泡式管理”,實現員工“點對點”閉環通勤,護航企業穩崗穩產。
“比以前快了20多分鐘,吹著空調,也不用遭太陽晒了。”如今,在4台公交專線連軸轉情況下,陳大哥及其工友的上班時間全程不到10分鐘。
“‘定制專線’分早、中、晚三個時段運行,為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1500名員工提供優質的‘點對點’專線直達服務。”天府公交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極大程度滿足了企業需求,有效減少了人員流動聚集,貼心解決了疫情期間企業員工出行難題。
盡顯新區文明風尚,唐箐良善之舉獲全國點贊
今年5月份,25歲的天府新區外賣小哥唐箐的名字,被多家媒體報道。
唐箐的故事,得追溯到今年4月26日,四川天府新區萬安街道濱江和城三期一商鋪內,煤氣罐發生泄露,正在做飯的熊志群突然失去意識突然倒在地上,熊志群的女兒發現母親的情況,正想出門呼救,可是還沒走出店門,也突然暈倒在地。隨后,在店門口等餐的外賣員唐箐推門走進店內,發現兩人已經昏迷不醒,作為一名聾啞人士,唐箐與隔壁面店老板一起,將熊志群母女二人救下。
面對贊揚,唐箐在一張紙上寫道:“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注,這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我也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我相信無論是誰,在那種情況下都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的。這次獲得了街道辦和美團公司授予的榮譽,我很開心。接下來我會在繼續努力工作的同時,助人為樂,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感謝大家。”
文明,在他身上,詮釋為“守護一條馬路的整潔”
在四川天府新區新興街道簡華村1組,成大貴路口至8組中心村小區之間,900米長的雙車道社區馬路干淨整潔。在這條馬路上,73歲的代功雲提著掃帚站在小拖車旁,身后是蜿蜒而整潔的雙車道,兩旁綠樹成蔭,與他頭上的白發形成一幅矛盾中蘊含和諧的畫面。
“外來客人看到臟亂差的馬路心裡就會有不好的印象留下,自己人每天經過不打掃干淨看著也不舒服。”牙齒近乎脫落殆盡的代功雲,口齒有些含糊,但聲音洪亮。
這段馬路是當地村民進出的常用路,也是外來客人行車必經路。5年前,68歲的代功雲第一次以掃地人的形象出現在簡華村8組居民眼前,也正是從那時起,這條900余米長的馬路便保持著日日整潔、年年如新。
“這條馬路他天天來掃,風雨無阻,就拿著一隻麻皮口袋,再推著自己做的垃圾車。”
代功雲的老街坊都有目共睹,每天早上7點至9點、下午1點至3點這兩個時間段,都能在這條路上看到掃地人代功雲。代功雲的掃帚不僅僅伸向路面的廢物、落葉,每家住戶門口的垃圾桶、院壩裡的雜物垃圾也會被他一掃而淨。代功雲數年如一日,守護著900米大道的環境清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