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四代,都有著一個共同身份

劉子健在對火車採取鐵鞋防溜措施。
這是一家四代人與一條“路”跨越70年的緣分。70年間,劉家祖孫四代人:劉志友、劉長榮、劉力、劉子健,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成渝鐵路上的工作者。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到電力機車,他們見証了巴蜀兩地的鐵路變遷和中國鐵路70年來的飛速發展。
篳路藍縷,夢想照進現實
7月7日,內江市隆昌站調度室,90后劉子健坐在電腦前,正全神貫注盯著眼前的屏幕。“操作人員准備進路時,要做到‘一看、二按、三確認、四顯示’,列車行進方向可不能點錯。”劉子健的辦公室,寬敞明亮,現代化、智能化設備一應俱全。“現在的工作環境,和曾祖父那時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劉子健感嘆。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正式通車。劉子健一家和鐵路的緣分早在這之前,就已結下。劉子健的曾祖父劉志友,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於中鐵二局,在1950年左右成為一名修建成渝鐵路的材料員。軋制鋼軌5.6萬噸,眾籌枕木129萬根……就地取材,成渝鐵路實現了完完全全的“中國制造”。而這裡面,離不開許許多多像劉子健曾祖父這樣普通的材料員。
那是一段篳路藍縷的時光。沒有大型機械,修路全靠鋼钎、二錘和自制的炸藥。修建成渝鐵路前期,每頓飯幾
乎隻能吃南瓜。“后來經過批准,每人每天有1角多的補貼,才能隔三差五吃到一頓肉。而曾祖父卻毫無怨言。”作為材料員,劉子健回憶,曾祖父劉志友不僅需要做好材料保管、對接、調配工作,在人手緊缺的情況下,也會參與到建設材料運輸中去。隨著鐵路的建設進度推進,他也四處奔波,流轉於椑木鎮、東興鎮等地。
日子很苦,夢想很甜。在老一輩的奮斗下,成渝鐵路宛若飛虹,橫跨巴山蜀水,書寫城市記憶。
見証成長,忙碌背后的歲月勛章
“火車頭冒著煙,帶著幸福直向前……”對於參與過成渝鐵路修建工作的人而言,歌曲《四唱成渝路》唱出了那一代人難舍的記憶。
一路通,百業興。隨滾滾車輪而來的,是西南交通格局的改變與經濟版圖的重塑,川蜀大規模進行經濟建設的大幕就此拉開。劉子健的父親劉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投身於鐵路工作,親歷著這條鐵路“帶貨能力”的成長。劉力介紹,自己在重鐵物流內江分公司工作,負責搭建物流平台,為客戶提供成渝鐵路貨物運輸、轉運工作。1952年開通時,採用蒸汽機牽引,每天開行1對客運列車。到了1987年,全線實現電氣化改造后,線路通過能力提高,當年發送貨物1024萬噸,到達2169萬噸。2005年,成渝鐵路發送貨物 1403.3 萬噸,到達貨物3090.8萬噸,分別是1987年的1.37倍和1.42倍。
成渝鐵路經過內江,也帶來了鼓舞人心的變化。數據顯示,1953年,內江增加商店700余家,榨制蔗糖總量同比增長36%,內江糖到重慶的運價減少了三分之二。
運輸貨物的增多,帶給劉力的直接影響,就是工作節奏愈發忙碌,他常年奔波成渝兩地,倍感充實。那些經由他手,通過鐵路發往各地的貨物,成為自己的歲月勛章。同時,一些變化也影響了他的生活,“最開始,去往重慶或者成都會花上半天時間,現在,隻需要40分鐘左右。”
薪火相傳,鐵路人底色代代傳
3年前,90后劉子健成為內江車務段隆昌站的一員。最開始,他從連結員干起。“這份工作,我的爺爺也曾做過。”
連接員劉長榮常要扒在“車皮”上領車,當司機的“眼睛”。“因為火車沒有后視鏡,要把一列幾百米長的火車倒進貨場,就需要連結員扒在車廂側方進行瞭望,目測判斷車輛遠近,用對講機發出制動指令。”這份工作“臟、累、苦、險”,常年的戶外作業,意味著無論寒冬酷暑,他們都需要在車上跳上跳下。每次作業前,他們都要按編制計劃,提前檢查備品和車輛情況。最痛苦的是冬天,列車運行起來,風扑面撞來,像小刀一樣,刺得臉生痛。
對於成渝鐵路上的工作者來說,在極端條件下工作,似乎已經成為另一種日常。“鐵路工作是一份有‘重量’的工作,要挑起這個擔子,膽大心細,缺一不可。”
這是爺爺的囑托,也是青春賦予劉子健的成長重量。日復一日的工作,讓浮躁的青年逐漸向下沉,扎根鐵路一線。爺爺和孫子的生活,在某一刻,跨越時空,悄然相聯。3年的成長,也讓劉子健迎來了新的工作機會。今年,他從連結員轉變為車輛調度員,新的旅途,徐徐展開。
河山架起了千座橋,雙手劈開了萬重山,從家人手中接過接力棒,90后青年將繼續奔跑在這條成渝“大動脈”上,書寫青春之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