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當歷史名人遇上“夏至”: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

2022年06月15日09:10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當歷史名人遇上“夏至”: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

  夏至,二十四節氣中最先被確定的一個節氣。這一天白晝最長,夜晚最短。自古民間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習俗。此外,夏至后,人們普遍會食用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來避暑。

  四川歷史名人筆下的夏至,是蛙聲陣陣,蟬鳴聲聲,稻花如白練,荷花別樣紅。揚雄、武則天、李白、李調元都曾與夏至有過故事。李白就曾在《子夜吳歌·夏歌》中寫道,“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將夏日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美景生動記錄。

  夏至餛飩冬至團 揚雄記載“餅謂之飩”

  中國有句俗語叫“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面,而面條都要過涼水,俗稱“涼水面”,用來消夏避伏。而在北京地區,則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有民諺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無錫人在夏至這天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其混沌和合之意。

  漢朝辭賦家、四川歷史名人揚雄在其《方言》中記載到“餅謂之飩”,可以看出最遲在漢朝,餛飩依然還只是餡餅的一種,區別隻在於做法:若是蒸制,便可直呼為餅﹔若是煮制,則為湯餅,也便是餛飩了。

  炎炎夏日如何消暑?武則天寫下《夏日游石淙》

  夏至和冬至一樣,屬於中國民間重要節日,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國放假。

  烈日炎炎,如何消暑呢?今天我們有冷飲和空調。古時候冰鎮之物很是珍貴,除了皇家貴族,一般人不可能享受到。而寫字消暑就成為常用的一種方式。

  公元700年夏季,武則天率群臣巡游中岳嵩山,避暑石淙河,大宴群臣,即興作《夏日游石淙》詩一首,命從臣奉和,后又作序,命薛曜書寫,並刻於山崖壁上。“洶涌洪湍,落虛潭而送響﹔高低翠壁,列幽澗而開筵。”寫出了山水美景的壯闊和悠遠。

  菡萏發荷花 李白筆下的夏天格外動人

  夏天,是荷花盛開的季節。詩仙、四川歷史名人李白在《子夜吳歌·夏歌》中寫道:“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夏歌》以寫景入手:“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裡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採蓮,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窄了。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形象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著有《南越筆記》,共十六卷,記載了廣東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礦藏物產等內容。其中,卷三介紹瓊州潮時寫道,“夏至潮大於晝,冬至潮大於夜”,描述了瓊州海峽潮汐的特異現象。(封面新聞記者周琴)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