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館完成竣工驗收
這裡有顏有礦 還有恐龍“出沒”

地質環境廳展示的一個巨大的、緩慢旋轉的“地球”。
成都自然博物館外觀一角。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本文配圖均由成都市住建局提供
●建筑主體由6個單體組成,通過人行棧道和天橋長廊連接。其設計理念融合了蜀山、蜀道、蜀水等大量四川元素
●展廳面積共17005平方米,共設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龍行川渝廳、探秘恐龍廳、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6大主題展廳
●“鎮館之寶”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長達24米、真化石含量達80%以上
這裡有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合川馬門溪龍”、古生物化石等稀世展藏品,還有似雪山又似岩石的驚艷建筑外觀……6月14日,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已完成竣工驗收,布展工作也已結束。
整個項目建成什麼樣?有哪些寶藏館藏?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驚喜?記者提前一探究竟。□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倢
外部顏值高設計融入四川元素
在成華大道成都理工大學西側,成都自然博物館已是地標般的存在。遠遠看去,其極具特色的建筑外形十分引人注目。
據介紹,為營造蜀山嶙峋效果,成都自然博物館採用雙層幕牆,外幕牆總面積達4.89萬平方米,不同角度折面共有70余個,外幕牆支座6000余個……
“成都自然博物館是成都首座不規則形態公共建筑。項目建筑外牆材料採用天然花崗石,外部紋理質感與石材的天然沉積特征相一致。”成都市住建局公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石材表面有機地增加透光孔,在夜晚好似點點繁星。
看建筑主體,成都自然博物館由6個單體組成,通過人行棧道和天橋長廊連接。其設計理念融合了大量四川元素——外部造型融入了雪山元素,用山峰岩石的形態與蜿蜒參差的裂縫肌理表達出板塊的運動與地質的變遷,以此來致敬蜀山﹔內部空間用天橋和長廊象征蜿蜒盤旋的蜀道意境,融入了行走蜀道棧道的體驗﹔在室外園區,建筑師用彎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體現了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館內有內容多種方式展現地球奧秘
走進博物館,記者看到,空間十分開闊。據項目承建方中鐵建工集團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展廳面積共17005平方米,共設6大主題展廳,包括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龍行川渝廳、探秘恐龍廳、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
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豐富的地學旅游資源、四川易發的地質災害類型……地質環境廳使用立體模型、彩色圖解甚至沙盤對地球的結構、內部圈層、四川地區的地質結構和生態系統等進行詳細解說。礦產資源廳中,顏色和形狀各異的礦石在燈光下閃爍。該廳用5個單元展示礦產、礦物、寶玉石等自然資源的種類和特征。
“龍行川渝廳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是‘鎮館之寶’,要整體搭建它,需要20多個工人耗費大半年時間。”走上博物館二樓,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長達24米、真化石含量達80%以上的“大家伙”。圍繞馬門溪龍化石,廳內還依照時間順序分別展出四川盆地的早侏羅世、中侏羅世的恐龍化石生態群落。
恐龍探秘廳的展廳中間還有一個神秘的“玻璃池”。其中,一顆顆呈橢圓狀的灰色“石頭”就是千萬年前孕育恐龍的恐龍蛋。一旁的展櫃裡,一具幼小的恐龍骨骼化石伏在一堆泥土上,“這隻恐龍剛破殼就被淤泥埋住了。”項目工作人員介紹,這具恐龍化石形成的偶然性,讓我們得以窺見恐龍誕生時的神奇景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