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川劇:典藏時代魅力 “鏈”接新經典

5月25日13點,四川省川劇院的微信視頻號准時開始了每周一期的直播“雲尚川劇”。這次直播的是經典折子戲專場,其中有梅花獎得主劉誼主演的《尋子開葷》、青年演員馮午主演的《殺狗驚妻》。“雲上”直播期間,觀眾點贊6000多次,結束時不舍地留言:“下周見!”三百年歷史的川劇,邂逅年輕的數字化時代,在時空的交疊中,迸發出無窮的想象空間。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在戲曲傳承振興方面,提出每年錄制50部左右戲曲“像音像”作品。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做好戲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推進數字化保存和傳播,作為中國戲曲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川劇也正以多樣化的數字化形式,融入時代的浪潮中。
A
直播川劇 “雲上好戲”每周見
今年5月初,四川省川劇院在微信視頻號上開啟了“雲尚川劇”欄目,以川劇“二度梅”演員陳智林主演的《渭水河》開場,每周三定時為網友奉上一場原汁原味的川劇雲直播,精選川劇經典,還會不定期地為大家准備一些“小彩蛋”,以多樣的形式來講述川劇台前幕后的故事。
四川省川劇院展覽演出部主任白中華,是最早策劃“雲尚川劇”的幕后工作人員。他回憶,其實早在2019年疫情暴發后不久,川劇院就開啟了一場“雲上”直播,用川劇助力抗疫,讓網友跟著川劇演員們一起練練功,活動活動筋骨,還了解了川劇文化。
“當時直播效果就不錯。”他覺得應該把這次好的嘗試系統性地延續下去。另一方面他也尋思著,其實每次看川劇,有不少觀眾喜歡在手機上錄拍下演出場景,但有時候錄得歪歪斜斜,傳播起來也不夠美觀,而劇院本身保存了不少經典戲的數字化錄制影像,這些影像資源放著也是放著,不如拿出來做成展演直播,讓大家一飽眼福,同時彌補目前無法線下演出的遺憾。
直播時間定在每周三的13點,白中華解釋說:“不用和晚上激烈的電視劇黃金檔競爭分流。這個時候我們的戲迷剛吃完午飯,心情也比較放鬆,閉上眼睛打打盹,聽聽川劇,還是很愜意的。”
據了解,未來四川省川劇院將把“雲尚川劇”打造成一台川劇數字化的固定欄目,系統地為戲迷們直播精彩的名家名戲,展現台上台下,從川劇的服飾、道具、化妝、幫腔、樂器等角度,吸引更多網友“雲上”看川劇、了解川劇。
不僅是直播,川劇界還有不少名家,跨界動漫游戲,與手游王者榮耀、B站等進行合作,將游戲皮膚融入川劇元素,與動漫人物進行互動,用更多元的新媒體方式呈現川劇。
B
4K高清 9個折子戲“集體”登央視
藍色的文生戲服隨川劇褶子功在半空中飛揚,雍容華貴的貴妃微笑飲酒,連升店的店東家將川劇丑角的戲劇對比性展現得淋漓盡致,還有白鱔仙姑俏皮地繞著頭上的翎子,感受著人間的美妙……
4月24日中午起,9個川劇折子戲集中登陸央視CCTV11《九州大戲台》欄目,用多機位、近距離與高清技術展現川劇之美。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此前川劇大幕戲自貢川劇藝術中心的《還我河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的《落下閎》展播后,央視連續三周推出川劇經典折子戲,更是川劇十多年來首次在央視平台開展的集中推廣展播。
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原創川劇《落下閎》,四川藝術職業學院與四川省川劇院聯袂的《巴山秀才》經典片段《掌燈焚書》,國家一級演員陳巧茹的拿手好戲《貴妃醉酒》,梅花獎得主肖德美的文生經典劇目《逼侄赴科》,梅花獎得主崔光麗的《人間好》,川劇名編劇徐棻坐鎮、“梅花獎”青年演員虞佳主演的《目連之母》……這9個折子戲薈萃了近年來川劇各行當的名家與領頭代表人物,是經四川省川劇院、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樂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川劇藝術研究院、內江市川劇團等院團推薦而來的,其中既綜合考慮了代表性的傳統經典折子戲和新編戲經典片段,也兼顧了省級院團和地方院團的多元文藝陣地,專業院團和藝術院校的不同屬性,能一覽川劇梅花獎得主和青年演員各年齡段的風採。
蔡少波在川劇《落下閎》中一人承擔三個重任,是導演、編劇,也是參與央視錄制、飾演落下閎的演員。這次在央視播出的《落下閎》是疫情前央視戲曲頻道在成都新聲劇場採集的無觀眾版本,在他看來,“不同於平時我們在戲院或是劇場買票看川劇的視野。這次央視播出的4K高清版《落下閎》以多機位近距離的方式展現這部戲,讓觀眾們直接擁有前排視野,一飽眼福。”
“這種集中展演既有利於以川劇為代表的四川文化集中呈現,也較為全面立體地讓全國觀眾了解我們的本土特色文化和川劇風貌。”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也是展播中經典川劇《巴山秀才》中《掌燈焚書》的主演,他相信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傳承和保存川劇好戲、新戲,能彌補以前很多傳統好戲沒法留存下來的遺憾,增加川劇的觀賞性、可看性。
C
搶救保護 數字典藏川劇“老聲音”
數字化后的川劇,有的面向觀眾傳播,有的用於學術研究。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的館藏珍稀川劇文獻資料數字化保護項目,獲得了四川省宣文資金30萬元支持,這個項目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上世紀保存在錄像帶、磁帶,甚至是黑膠唱片中的川劇,用數字化格式保存在數據庫裡。
據了解,目前四川省川劇研究院館藏珍稀川劇文獻資料數字化保護項目裡,老式磁帶收錄起止時間為1960年到1990年,唱片部分包含上世紀30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唱片,最老的距今已90余年。
把這些川劇“老聲音”進行數字化轉換,這個過程不是單純的拷貝。四川省藝術研究院藝術檔案館副主任汪平介紹,以黑膠老唱片為例,不少唱片播放起來最直觀的收聽感受就是“有雜音”。作為研究者就要“對症下藥”,分析產生雜音的原因。有些是唱片存在劃痕、灰塵,有的是老黑膠唱片與唱片機的角度沒有調好,唱盤與轉盤沒有保持水平角度等問題。最普遍的,是不少黑膠發生了明顯的彎曲變形,聽起來容易“跳幀”。為此,研究者們便要承擔黑膠唱片修復清潔的工作,用專用樹脂進行修復,填充后進行細微打磨,或者用(洗碟機)超聲波清洗機清洗后陰涼處晾干。
在播放錄制階段,研究者需要先檢查設備確保唱機情況,唱機是否水平,承載處是否有足夠的潤滑油,唱頭是否鬆動,唱機臂力度大小和傾角是否設置得當等,以保証最終音質。最后,在老黑膠唱片和唱片機都保持良好的狀態下,才能進行數字化錄制。
目前,數字化川劇資料存儲在四川省藝術研究院藝術檔案館音像數據庫內,為以后建立一個檢索、存儲、數字遷移和播放於一體的資源管理、共享平台和川劇數字博物館打下基礎,其成果將逐步在相關省級政務信息官網和平台上對公眾開放共享,為藝術科研、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提供專業指導,更好地推動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四川省川劇研究院還申報完成了文化部“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戲曲專項扶持,其中已故川劇名家影像資料數字化保護項目還獲得嘉獎。
聲音
川劇數字化,呼喚更多專業人才
數字化對川劇有哪些長遠意義?目前數字化工作中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有哪些提升空間?
陳智林(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四川省川劇院院長):數字化后的川劇,一方面可以將川劇文化通過新媒體的形式傳播給更多年輕受眾,拓寬受眾人群﹔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地為川劇的傳承工作提供鮮活的標本,用多面立體的方式保存好川劇經典,供年輕川劇人學習。此外,川劇也是巴蜀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川劇數字化能夠為巴蜀文化的數據研究庫保存具有特色的“文化基因”。做好川劇的數字化,是一項長期工程。
杜建華(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會長、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最初我們川劇數字化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電視台、音像出版社等,現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做好川劇數字化,並規范好數字化中的川劇版權問題,對川劇的市場化拓展有很大幫助。我們借助抖音、微信等新媒體平台進行川劇數字化傳播時,更應該考慮到不同受眾的傳播差異,比如在面對老年觀眾時,要加強整部戲、經典戲的傳播﹔面對年輕人,可加強科普、賞析和碎片化傳播。
肖德美(國家一級演員、四川省藝術職業學院教授):數字化川劇的形式可以很多樣,除了進行數字化搶救保存,還可以用直播、短視頻,甚至慕課的形式加入高校課程中,目前“大美四川”等慕課中,就有川劇的內容。我們還可以進行跨界合作,把川劇台前幕后有意思的事情更多地呈現給觀眾。
王玉梅(國家一級演員、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副院長):目前川劇在數字化方面確實有一些探索,但要想做成有質感、有格調、有傳播效果的川劇數字化產品,還需要川劇人擺脫“單兵作戰”的習慣,需要專業平台加入,更需要有一批懂傳播又懂川劇的專業人才加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