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一針一線 串起錦繡成都三千年

■ 蜀繡又稱川繡,起源於川西民間,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蜀時期。其技藝以針法見長,共有12大類一百多種,既長於刺繡花、鳥、虫、魚等細膩而生動的圖像,又善於表現山水磅礡的氣勢。中國名繡之一。如今,蜀繡已成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6月11日,是我國第十七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近日,在接受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成都蜀繡博物館館長楊德全表示,蜀繡,就是用一針一線串起錦繡成都三千年。
歷史回聲
蜀繡
馳名天下三千年
“數千年的蜀繡工藝,在人類文明的進步中不斷發展演繹,成為中華的瑰寶。這門精美絕倫的民間技藝,需要我們共同守護。”中國刺繡藝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川省蜀繡代表性傳承人吳玉英娓娓道來蜀繡歷史。
蜀繡起源於川西平原,因川西古稱“蜀”,所以該地刺繡稱為“蜀繡”。
蜀,是一種野蠶,清代漢學家段玉裁所著《榮縣志》記載:“蠶以蜀為盛,故蜀曰蠶絲,蜀亦蠶也”由此可見,蜀便是蠶。“古代川西,正是因為種桑養蠶業發達,才被人稱為‘蜀國’、或‘蠶叢國’。”吳玉英說。
隨著發展,蜀地有了絲織品后,民間刺繡日益興起,發展到秦漢時期,已具有一定的技藝。兩晉時期,戰禍殃及中原,蜀地在偏安的環境裡,讓蜀繡繼續發展。“那時,民間刺繡逐步興盛起來,刺繡品為蜀地的一大特產,被人視為珍寶。”
宋代,金兵侵擾中原,但始終未能入蜀,社會比較安定。帝王、富人享樂之風盛行,刺繡品需求量增大,刺繡技藝也隨之提高。《全蜀藝文志,卷三十四》記載,“織文錦繡,窮工極巧”,不但工精,影響也逐漸擴大。
蜀繡經過世代相傳,技藝不斷完善,風格逐漸形成。清道光以前,散布在廣大民間的蜀繡已相當普遍。那時,除閨閣女紅外,逐漸出現了專業刺繡人員,並產生了許多小型的刺繡作坊。
“蜀繡靈活而巧妙地運用這些針法來表現光、影、形、質,使其層次分明、鮮活靈動。蜀繡以其獨特的針法和花鳥虫草等鮮活生動的題材,形成了與蘇繡、湘繡和粵繡的區別。”吳玉英說,2006年5月20日,蜀繡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前,也被作為國禮贈送非洲友人。不難看出,當前,蜀繡已經逐漸成為除大熊貓外的第二張四川名片。
窮工極巧
蜀繡
繡出中華文化之美
用“窮工極巧”來形容蜀繡,一點也不夸張。
在楊德全看來,蜀繡技藝以針法見長,共有12大類一百多種。蜀繡以本地織造的紅、綠等色緞和散線為原料,各種針法交錯使用,施針嚴謹,用線工整穩重,設色典雅,既長於刺繡花、鳥、虫、魚等細膩而生動的圖像,又善於表現山水磅礡的氣勢。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地方文化藝術等因素的影響,蜀繡在長期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一切盡在針尖上的功夫。
對於楊德全來說,想要學好蜀繡,必須要能沉得下心來,一步一步學,才能感受“一根絲線分十二根,一根繡針百轉千回,花從指間生”的美妙。
蜀繡的一大特色便是雙面三異繡(兩面異形、異色、異針法),傳統三異繡都採取先繡主面,后在次面撇針的技法,由於次面必須根據主面部分線跡走向施針,針法有較大限制,所以次面構圖都比較簡單,畫面效果呆板。楊德全創作的《雙面三異繡怡心自樂》打破傳統,採用不分主從,互為主輔的方法,根據設計調整兩面刺繡工序,保証兩面的線條流暢。同時,楊德全總結多年經驗,將“勾”、“撇”、“飛”、“盤”、“滾”等針法結合起來,交叉柔和,分層滲色,整體上密實中見通透,層次分明,主次清晰,若浮若現,宛如雕鏤,更顯出其清新秀麗、精美素雅的藝術效果,作品的制作難度為近年來三異繡類最高水平。
“繡”不僅是一種具有審美氣息的消費品或奢侈品,還是“美”的同義語。中國刺繡的歷史久遠而豐富,“繡”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文字記載。在《詩經》中有“黼衣繡裳”、“袞衣繡裳”和“素衣朱繡”的描述。古代典籍早就把“會”(繪畫)與“繡”並提,將“錦”與“繡”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在“錦”上添“繡”,就是錦上添花,所以“錦繡”一詞,雖指精美鮮艷的絲織品,也喻示美麗和美好。
“在蜀繡的紋樣與題材上如何表達,也能體現蜀繡的審美和內涵。”楊德全介紹道,在創作題材上,蜀繡傳統的題材以芙蓉錦鯉和龍鳳最具代表,還包括巴蜀地區的珍稀動物大熊貓、金絲猴,也有描繪巴蜀地區自然風光的圖案和展現巴蜀民俗與文化的故事圖案。“蜀繡的創作題材還大量使用民間吉祥如意圖案,如:龍、鳳、鹿、鶴等,有的取音似,有的是形似,都是傳統文化裡象征富貴、長壽、財運、福氣等紋樣,這些素材都反映了巴蜀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楊德全說。
此外,為了滿足現代市場的多元需求,蜀繡在其題材上進行了許多創新,“有參照工筆畫的特點進行創作的,亦有模仿油畫的逼真寫實作品。”參觀成都蜀繡博物館,從手掌大小的繡品,到鋪滿整面牆的巨幅作品,從生活使用的蜀繡扇面到精美收藏品,現代蜀繡的表現形式多樣,題材也更加豐富。“雖然經典的樣式依然能得到大家的喜愛,但如今我們也注重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楊德全說,作為一名蜀繡藝人,他們不斷地在創作、思索、創新,讓流傳了千年的技藝,如今依然煥發出光彩。
創新傳承
蜀繡
是成都的名片和對外交流窗口
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去過最遠的地方,是距離地球約350公裡的外太空。2005年,10月17日,蜀繡版的太陽神鳥搭乘載人飛船在太空飛行115小時32分后,回到了地球。宇航員從返回艙走出來時,手捧的就是蜀繡的太陽神鳥。而這件繡品,就出自楊德全之手。
楊德全將她與團隊繡的太陽神鳥圖案蜀繡小心地展示出來,“這是復制品,原品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她說,還記得繡制時是秋天,她們三位繡工花了半個多月,輪流加班繡制才得以完成。一比一蜀繡的太陽神鳥在燈光照射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上去,都散發出絲線的熠熠光芒,仿若太陽本身在發出動感的光芒。
“在正式開始繡制前,我們試驗了很多種針法,最終選擇了車擰針。你仔細看,用這種方式繡出來的太陽神鳥圖案,整個針線走向呈旋轉狀,且看不出針腳與斷線,同時還能體現太陽本身的光澤。”隨著楊德全的介紹,的確能真切體會到這一特點,僅太陽12道光芒的呈現,就像是羽毛般順滑且生動。
作為成都蜀繡博物館館長,楊德全認為自己有責任、有能力、有擔當將蜀繡傳承下去,將它作為成都的一張名片和對外交流的窗口。同時,在她的傳授下,女兒趙婧陽已經有能力成為接班人,面對蜀繡博物館未來發展,她認為除了要把蜀繡本身的技藝和特色傳承下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新元素融入到蜀繡博物館中。
“蜀繡,一直有‘蜀中之寶’的說法。”四川大學副教授、蜀繡研究專家趙敏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很多人會有錯誤的概念,認為是如今的社會發展,讓蜀繡融入人們生活中,其實蜀繡一直都在人們周圍。“在以前,蜀繡是家家戶戶女孩子從小就要學會的技藝,是生活中重要的元素,就連出嫁都會有繡品。”趙敏說,由於工業化的發展,讓手工技藝脫離生活,但如今,蜀繡以它秀麗的姿態,再次出現在人們周圍,應該算是“回歸”生活。
在趙敏看來,蜀繡和蜀錦是成都幾千年文明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它們不單是一種傳統技藝,更是成都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藝術。“蜀繡,以源遠流長的歷史記憶、變幻莫測的針法和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名揚海外。”趙敏認為,它的發展同蜀地獨特的自然生態特色、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相輔相成,是繪畫和刺繡最古老的結合。它以最為古老和傳統的蜀繡技法,以及創新針法,融合現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文化觀念,化丹青濃彩於絲絹之上,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宏圖巨制,描繪著變幻莫測、鬼斧神工的藝術風貌,又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交響樂,演奏著美輪美奐的千古絕唱。(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曾琦 實習生 張人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