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成都工匠”曾帆:為每一件文物制定專屬修復方案

2022年05月17日07:3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每一件文物制定專屬修復方案

  5月11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裡一片安靜,隻有除塵器沙沙作響。戴著眼鏡,手拿畫筆,修復師曾帆正小心翼翼地為手裡的一件明代文物進行紋飾恢復。在他桌上的一個小箱裡,擺放著大小不一的青花瓷碗,有的破損嚴重還未修復,有的已經修復得完美如初。

  入行20余年來,他修復過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竹簡等不同類型文物。不過,在所有修復類型中,曾帆最愛的還是古瓷器修復,凌亂雜碎的瓷片,經過一片一片拼接完成,重煥生命,雅致的釉色、豐富的紋飾無聲再現著器物隱匿的歷史美學,“這是成就感很強的事。”

  找到每個碎片的最佳粘接角度

  指著桌上的一個青花瓷碗,曾帆介紹,僅僅修復這麼一個小碗,就花費了約3個月的時間。

  眼前,一個胎骨細薄、釉色白淨的青花瓷碗映入眼帘,藍色的花紋雅致白淨,整個花碗渾然天成,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修復的痕跡。

  曾帆介紹,文物修復有三種標准:一是考古標准,即將文物器型、尺寸大致恢復,作為資料保存,不要求器物的完整性﹔二是展陳標准,將器物修復得完整漂亮,“遠觀一致,近看有別”﹔三是藝術品修復,完全接近原貌,無論是放大鏡還是顯微鏡,均看不出修復過。

  眼前這個碗,是按照展陳標准修復,“拼接完成后,發現它存在紋飾缺失。”對比著碗面殘存的花色,曾帆需著色上釉,進行紋飾恢復、細部處理和局部做舊。對於古瓷器修復而言,這是頗為考手藝的一步,在為補缺之處繪制紋飾過程中,最基本的是要講究形狀顏色與器物本初保持一致,但更高的要求是講究一種質感。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他一遍一遍地細心上色,讓瓷器產生一種釉下彩的光澤,“即便是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在修復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

  古瓷器修復不就是把碎瓷片粘在一起嗎?

  其實不然,曾帆介紹,瓷器不如青銅器那麼有韌性,在應力的作用下,碎瓷片會發生細微的變形。這些變形在瓷片粘接時就會越發明顯,以至於根本就沒法復原。這次明蜀王府的瓷器修復中,他們就遇見一件明宣德青花瓷碗,“因變形厲害,難以下手。”所以,在粘接瓷片時需要修復師完全憑借經驗和手感,為每個碎片找到一個最佳的粘接角度,使整個瓷器最終完全吻合。

  還有一些瓷片拼接,碎片成渣,小到隻有指甲蓋的四分之一。這種無法用手去粘,必須要借用小鑷子來一一比對粘貼。

  借助3D技術還原歷史芳華

  對於曾帆來講,后蜀趙廷隱墓出土陶質文物修復是一次不得不提的經歷。201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鎮青龍村勘探時發現了趙廷隱墓。該墓葬中發現的伎樂俑姿態優美、服飾艷麗,是目前西南地區發現的最為精美的陶質伎樂俑組合,堪稱五代時期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

  能參與這個項目,曾帆很開心。不過,他回憶,首次看見考古發掘出土陶片58箱,卻倒吸一口氣。出土陶器破損嚴重,陶器碎片繁雜一片,加上器型、彩繪、紋飾又很類似,這讓拼接工作陷入了困境。“從哪裡下手?”曾帆說,包括“雙人首蛇身陶俑”最開始也是沒有任何形狀,他也不知道最終會拼接成什麼樣子。后來同事拿來資料,供他們參考,他才在腦海裡大概勾勒出效果圖。就這樣一片一片嘗試、拼湊。一天下來,一個身粗大纏繞,兩端為一男一女的人物形象器樣出現在眼前。遙遠的時代氣息,就這樣鮮活地來到面前,讓他雀躍不已。

  在這次修復中,他們還用了不少高科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伎樂俑。他們的手臂如何放置,樂器擺放位置應該在哪裡?曾帆和同事借助3D技術在電腦上分析還原,找到最佳角度后,才開始著手進行拼接處理。前后歷時3年,才完成這批陶器所有的修復工作,“幾乎所有的碎片都用上了,隻剩下10余片碎片,我們還是很自豪。”

  因為曾被火燒,這導致趙廷隱墓出土的文物碎片表面附著物及顏色差異較大。修復中,對陶器上的煙熏痕跡,曾帆也並未去除,而是作為重要的歷史信息予以保留。

  什麼有用,就學習什麼

  曾帆記得,自己最開始學習修復文物時,沒有將自己框定在一個領域,而是見到什麼有用,就學習什麼。這使得他成為一個跨界選手,不僅可以修復瓷器、陶器,還可以修復青銅器、竹簡、玉石器等。1996年,彭州發現一宋代仿商周青銅器窖藏。其中有一件銅琮,嚴重破損。后來,曾帆參與這件青銅器的修復,發現此銅琮為焊接而成,長時間的掩埋導致其開裂解體成口部、器身及底座三部分,且每一碎片都有不同程度變形、殘缺。由於銅琮是焊接而成,解體后,原來的焊接部位有大量的焊接殘留物。為了避免二次傷害,他和同事決定採用粘接修復,而非焊接。銅琮粘接好后,曾帆和同事還從細節入手,對接縫進行處理,使其與周圍的色調質感一致。

  清洗、整形、拼接、補配、粘接(焊接)、加固、做舊……這些用於青銅器的修復過程,到了瓷器修復中,也有所重疊。長期積累,讓他明白,修復師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一種文物不同的個性,然后制定專屬方案。

  從業20余年來,曾帆參與成都老官山漢墓、商業街船棺葬、金沙遺址、三星堆遺址等諸多重大考古發現的文保工作。不同的考古現場,讓曾帆感受到文物的重要性,也下決心要做好這份工作,為歷史“存照”。曾帆介紹,自己從來不會給自己修復的器物按照重要性排序,在他心中,所有的器物都是有生命的,它們承載著一段靜默的歷史。他要做的,就是靜下來、沉下去,抹去歷史塵埃,還原它們的芳華。

  主角

  曾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所修復師,2020年被評選為“成都工匠”。他主要從事對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等的文保修復。曾參與成都老官山漢墓、商業街船棺葬、金沙遺址、三星堆遺址等諸多重大考古發現的文保工作。他參與修復的后蜀趙廷隱墓出土陶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獲評“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