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青白江:建“一帶一路”中試基地 打通科研與量產“腸梗阻”

2022年04月30日22:0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4月26日至4月29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市金牛賓館召開。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提出,“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打造全國創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新舊動能轉換中跑出成都加速度。”

如何助推成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青白江區委書記池勇在市黨代會上表示,將依托現有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各類研發平台和中試研究設施設備,以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綠色建材、新能源裝備等綠色低碳產業中試需求為突破口,打造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小試中試、產業孵化、生產制造五位一體的“一帶一路”中試基地,構建全流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為助力成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發揮創新策源的關鍵作用。

這一想法的提出,是基於青白江有開展建設“一帶一路”中試基地的良好基礎和初步探索成果。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簡稱“玉龍化工”)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企業。目前企業已有15項科研成果通過中試,實現產業化應用,並成功孵化了龍錦泰、隆盛新材料等5家公司。

攻堅核心難題 邁出從0到1的第一步

從技術發明到應用開發、中試放大、批量生產,需要長時間反復研發,不斷投入資金和承擔風險,這個科研院所和企業兩頭都不願“沾”的中間地帶,阻擋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腳步。

中試是打通原創技術走向產業化的關鍵一環。為推進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方向發展,玉龍化工將產學研合作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戰略,在向先進材料中試基地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王琪兩個團隊合作,在原始研究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工藝與應用研究,為后續的成果轉化和市場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玉龍化工的眾多產品裡面,有一款看似普通的白色粉末——MCA阻燃劑,填補了國內高端阻燃劑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其生產技術“三嗪阻燃塑料加工關鍵技術”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也是玉龍公司邁出的從0到1的第一步。

2010年,玉龍化工還是亞洲三聚氰胺最大單套裝置的標志企業,但很快就面臨外貿形勢遇冷,出口大幅下滑,整體產能過剩的境遇,發展形勢堪憂。

困境之下,公司決定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延伸發展三聚氰胺下游產品。“前期,我們嘗試過研發生產新產品,研發后直接產業化生產,但最終全部以失敗告終,因為缺乏中試過程。”該公司副總經理葉銳說。

“中試就像一條紐帶,一頭連著科研成果,一頭系著開發應用。”葉銳說,科技成果轉化大多遵循“小試、中試、產業化示范”模式,但實際轉化過程中往往存在“重兩頭、輕中間”的現象,對中試階段的專業化研究較少,造成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的比例較低。

為了彌補短板,2011年,在青白江區的支持下,玉龍公司與四川大學國家高分子重點實驗室王琪教授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通過強化中試階段的應用研究,攻克了傳統三嗪阻燃劑反應體系黏度高、耗水耗能、污染等諸多技術難題,開發了以三聚氰胺為原料的納米級環保改性MCA阻燃劑,填補國內高端阻燃劑空白。

打通“最后一公裡” 實現“1到100”的量產

完成了“0到1”的突破,接下來就要實現“1到100”的量化。中試基地是緊密連接創新鏈上下游的重要橋梁,加強中試基地建設是建好科技創新鏈條的“關鍵環”,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

在玉龍化工展示中心,葉銳拿出三隻玻璃瓶,分別裝著油泥、處理過的油泥、柴油。據葉銳介紹,在開採頁岩氣鑽井的時候,會產生大量油泥,油泥含油率為10%左右,被列為危險廢棄物,需要耗費大量資金進行專業處置。就在去年,玉龍公司和石碧院士團隊通過前期研發,整合了院士團隊最新的低溫高效新型分離技術、油霧淨化分離回收技術等多項成果。隨后在玉龍公司進行中試后,推出了對含油污泥的低溫高效新型分離項目,目前已實現了產量化生產。

近年來,玉龍化工通過開放股權,與院士(專家)團隊等通過股權合作組建新公司,建設中試基地,實現創新融合。通過中試基地,院士(專家)團隊的10多項科研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並有多項成果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特別是三聚氰胺泡沫項目,年產量10萬立方米,廣泛應用於在民用、工業、建筑、交通、航空、軍事、日用、電子信息等領域。

玉龍模式得到推廣 青白江將建立“2+3+N"中試基地配套體系

據了解,隨著這種模式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近年來,玉龍化工吸引和培養了大量人才。僅去年,該公司就引進各類高端人才30余名。而在以前,引進高端人才一直是該公司的發展短板,和院士(專家)團隊深度合作后,很多人才主動來這裡尋求發展機會。“能和院士(專家)團隊共事,對很多技術型、科研型人才而言都是極其難得的機會!”葉銳坦言。

四川大學材料專業的研究生溫曉雨就是其中一員,不到兩年時間的歷練,她從一名普通的研發工作人員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科研新銳。去年,她參與了公司與石碧院士團隊合作的工業污水回用項目,解決了工業污水難以循環利用的關鍵問題。

“能和石碧院士合作,交流溝通各種技術難題,感覺真的太幸運了。特別是實現了從無到有,參與到整個過程,這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是我以前從未有過的。”溫曉雨說,進入公司不到兩年,她已經參與了4個院士團隊合作項目。

目前,玉龍化工已打造了一支集化工材料、工藝設計、電氣、設備、自動化、設備安裝等多學科融合具有科研思維的百余人工程化團隊。這支團隊的快速反應能力,可彌補院校研發團隊在產業化過程中的短板,比如解決工藝、設備、安全環保等問題。能在最短的時間實現專家技術向產業化成果落地,滿足各類型研發團隊的需求。

玉龍化工的成功模式還在青白江區其他企業和產業園區進行推廣嘗試。該區經科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接下來青白江將引導建立“2+3+N"中試基地配套體系:聚焦高性能纖維、先進金屬材料等主導產業中試需求,依托玉龍、攀成鋼等老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打造四川高性能高分子研究中心、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研究院2個重要中試平台。依托歐洲產業城智谷大樓及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國企存量土地資源,布局建設文瀾智谷、340科創園、蓉歐科創智谷3個中試綜合體﹔整合43個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創新工作站等創新資源,打造新能源商用車“車電分離”等N個中試應用場景。同時,搭建一批聯合試驗、應用中試、孵化轉化和數據服務等功能性平台,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研發試驗、中試測試、產業辦公和展覽展示等“一站式”服務。目前,“一帶一路”中試基地中試平台已建成投運5萬余平方米和25萬平方米的配套功能載體。(趙祖樂 莫婧)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