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報告·鄉村振興進行時 | 生態宜居探微】

“鄉風淳 鄉村興” 加強精神文明創建 助力鄉村振興大業

稅清靜 文/圖
2022年04月21日10:4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師傅,您好!打擾你一下!”

2022年4月17日,星期天,中午1點半,在成都市新津區興義鎮張河村果園子社區,筆者看到一位頭戴草帽、身著綠色工作服的環衛工人。他正騎著輛三輪車,在整潔干淨的街道上走走停停,偶爾看到地上有落葉或者紙屑,就停下來用一個長長的竹夾子夾起來丟到三輪車的垃圾箱裡,車上還有大掃把等其他工具。聽到我打招呼后,他停了下來,微笑道:“您好,歡迎來到我們果園子社區。”

我試探性地問:“我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

“您請問吧,隻要我知道的,我都實話告訴您!”老人非常客氣。

這位環衛工老大爺在接受我採訪的時候,從頭到尾臉上都挂著微笑,看著他一臉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的腦子裡突然跳出六個字:

“鄉風淳 鄉村興”

老人叫鮮志全,今年68歲,世代生活在興義鎮張河村,育有三個兒子,如今都已經成家,現在有兩個孫子一個孫女。兒子和兒媳在雙流和新津工作,離家不遠,時常能回來照看老人。老人和他老伴都有社保,現在他還在村上引進的迅強環衛公司上班,每月又多了2300元的工資收入,小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干淨整潔的社區道路和隨時打掃衛生的清潔工背影。

如何抓好鄉風文明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是當前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任務。近年來,成都市新津區積極探索、主動作為,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公園城市建設、“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實踐活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三美”示范村創建等重點工作,扎實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改進村規民約,積極引導群眾摒棄農村陋習,有效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

張河村隨處可見的精神文明激勵機制。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充實鄉村振興內核

新津區運用電子顯示屏、戶外海報、宣傳欄、牆繪景觀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 、“文明健康”、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家風家訓等內容的公益廣告,進一步營造文明和諧的環境氛圍。其中,花源街道東華村以李潮壩、李染坊等歷史文化為基底,圍繞人、文、地、產、景的整體面貌,打造節點景觀12處、文化小品25處,創作54幅水墨牆﹔設立“民風廊”“文化廊”“東華故事”等陣地55處,展示新24孝文化、現代家風家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能量內容,涌現出好丈夫、孝子等榜樣人物,弘揚向善向美好風尚。

新津區圍繞建設“成南新中心、創新公園城”的城市定位,以營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為著力點,開展環境衛生“六亂”(亂貼、亂畫、亂扔、亂倒、亂排、亂放)綜合整治,引導群眾從一盆鮮花開始,對陽台進行美化點綴,對庭院進行景觀提升,對房前屋后進行清理打掃,提升該區農村環境品質。目前,該區已呈現花橋街道岳家坎新村、普興街道騎龍社區、寶墩鎮草根藝術巷等8個公園城市建設鄉村示范點位。同時,通過“最美院落”“最美鄉村”“清潔之家”“文明院落”“文明戶”等評選活動,激發創建熱情,讓公園城市建設持久恆溫,形成互學互鑒、比學趕超的競爭氛圍。

新津區將“三美”示范村創建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建設、核心價值觀陣地打造等重點工作相結合,啟動“牽手新津”文明實踐系列志願服務項目,內容涵蓋關愛空巢老人、關愛留守兒童、傳統技藝傳承、義剪義診等方面,已在月花村、岳店村、烽火村、仙鶴村等30余個文明實踐所(站)開展活動160余場,參與群眾達11000余人次,傳播了文明實踐精神內涵,豐富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傳、使用公筷公勺、交通文明勸導、愛國衛生運動等志願服務3200余次。

張河村隨處可見的“鄉規民約”。

從小處著眼著手推動文明創建實踐

近年來,新津區成立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搭建了“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工作體系,明確責任,細化任務清單,將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確保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工作落到實處。注重推進試點建設,在建設中注重細節、注重人性化服務,再現山、水、人、城、景相互融合,在地文化和實踐站(所)結合彰顯的文明實踐新津表達。同時,立足小站(所),構建大矩陣,形成了文明實踐特色陣地。

張河村果園子社區綠地上的環衛工人正在清除雜草。

一是打造特色站所,塑造特色文化。圍繞“新津最美大家創、公園城市人人建”主題,結合“三美”示范村創建、核心價值觀陣地打造等工作,建成了“水韻五津、文明烽火、忠孝平崗”等9個文明實踐所站。二是打造實踐基地,塑造鄉愁記憶。依托村(社區)的黨史村史、文化氛圍等特色,深挖鄉土記憶,打造“八大隊記憶館”“鐵溪老茶館”“抗戰歷史走廊”等實踐基地,發揚傳統文化。三是打造實踐隊伍,塑造活力主體。依托新津“非遺”要素和傳承人工作室,組建了高慧蘭剪紙隊、楊文藝繩編隊實踐隊伍等文明實踐隊伍﹔利用社會機構和名師工作室,組建“謝斌老師育兒說”“李平讀書會”“羅成剛童謠吧”等實踐隊伍,針對固定群體開展服務。

同時,積極發動廣大機關黨員服務隊、行業志願服務隊、大學生志願者等,組織健康義診、防金融詐騙、專業技能培訓等活動2000余場次。努力提高群眾參與度,將活動盡量安排在“傍晚、周末、農閑時節”,如烽火村傍晚開展的“廊橋夜話”、撫江社區周末開展的“來了都是撫江人”、東華村開展的“鄉村九大碗”等,深受轄區群眾的喜愛。

做實小品牌,體現大傳承,實現文明實踐文化浸潤。一是弘揚本土傳統文化。以“小活動、常活動”為抓手,常態開展剪紙培訓、衍紙畫實作、童謠創評、繩編比賽等特色活動,大力傳承非遺文化。二是傳承孝老愛親美德。以“傳家風,傳家訓”為主題,打造“流動茶苑”“草根學堂”“家風銀行”等活動,“尋”最美家風,“立”上善家訓,“傳”簡朴家禮,“評”惜福家庭,形成人人談家風、家家爭先進的良好氛圍。三是融合鄉村文化旅游。以“漫游鄉村”為主題,籌劃“春風十裡·漢服游園”“中華經典誦讀”“集趣東華詩書之夜”等特色主題實踐活動1000余場,讓群眾在溫馨的活動中感受到文明實踐的溫度、文化旅游的魅力和鄉村振興的活力。

強化“四色”服務 助力鄉村振興

花源,是成都后花園,新津縣改區后,花源鎮也變成了花源街道,那麼花源街道是如何創建“四色”報務,助力鄉村振興的呢?

新津區花源街道“集趣東華”實踐站圍繞“農博引領+鄉村振興”,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活動為載體,聚焦文明風尚助推鄉村振興,探索志“四色”服務模式。一是強化黨建引領,打造“紅色”引擎。成立了由村黨總支書記任站長、副書記為副站長的文明實踐站領導小組,構建以東華村黨群服務站為核心,8個實踐點、8個實踐崗為輔的“188”站、點、崗三級工作體系,依托集趣東華旅游區陣地和產業項目等打造文旅融合的趣味實踐陣地。二是夯實生態本底,做實“綠色”產業。推進李潮壩等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志願者引導群眾以“1元錢”或投工投勞方式參與環境治理和庭院改造。按照“志願服務+項目”思路,引入四川現代農人種苗科技、魔法鯨靈等農旅項目為志願服務實踐點,鼓勵當地群眾利用農房開設“染坊私房菜”等農家樂餐廳為志願服務實踐崗,豐富實踐載體。三是完善服務體系,傳遞“橙色”溫暖。引進社會組織陽光服務中心,培育自組織11個,聯合成都藝術職業大學等高校組建志願者隊伍。以“梨花風起·尋芳花源”為主題,精心籌劃“鄉村九大碗”千人群宴、東華論箭、草坪音樂節、“春風十裡·漢服游園”、東華王牌小導游”等系列志願服務活動,培養文明主體。四是深化平安共創,強化“藍色”保障。推進 “大聯動·微治理”,成立“何定庚”調解工作室,建立市級“法律之家”,通過法律進鄉村、法制課堂、矛盾糾紛調處等志願服務,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近幾年,花源街道結合鄉村振興、文化旅游開展的特色志願者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宣傳推廣42余次,得到中央、省、市各級媒體報道17次,吸引鎮域及外國友人2.5萬余人次參加。

探索踐行“四色”志願服務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通過“1元自理”環境治理志願服務,東華村的環境得到了有效提升,榮獲省級“美麗鄉村”、市級“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二是通過志願者返鄉創業,帶動10余名80后、90后開啟了幸福而忙碌的創業之旅,麥奇花園農場還被評為新津網紅門店。三是依托實踐點東華驛、兒童之家,搭建剪紙、衍紙、扎染、趣味課堂、百姓故事會等培訓教育平台,開展鄉村文化傳承、生活垃圾分類、百姓故事會等系列主題活動,提升了村民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榮獲市級“三美示范村”、市級“百佳示范社區”。

鳥瞰興義鎮張河村果園子社區。

建設鄉風文明 助力鄉村振興“靈魂”

在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方面的總體要求中,鄉風文明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堅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以優秀文化引領鄉村文化的前進方向,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群眾的思想問題,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靈魂,抓住鄉風文明建設才能有效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正如文章開頭採訪的環衛工張澤全所在的張河村,正是數年來鄉風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才讓村民們更具有獲得感覺和幸福感。

近年來,張河村抓住天府農博園建設機遇,大力發展以鄉村為場景的新經濟產業,探索出“互聯網+共享農庄”激活“空心村”發展新模式,促進鄉村資源精准對接社會資本和消費需求,重構村社生產關系和鄉村產業體系,形成“非標民宿+體驗農場+特色餐飲+自然教育+社區營造”的鄉村旅游產業鏈條,實現“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品變商品”。自“共享農庄”項目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6萬余人次,村集體每年保底收益31.5萬元,當地村民非標民宿每年增收5萬余元,周邊耕地流轉每畝每年收益達1780元。新津還將該模式復制到對口幫扶的阿壩州小金縣,打造了木欄村“蘋果共享農庄”,“共享農庄”“造血式”扶貧奔康模式入選中央黨校扶貧攻堅典型案例,並已在全國18個省市推廣。

張河村文化廣場一角。

尤其在果園子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上,按照“四態融合”的理念,通過整田、護林、理水,實施全域景觀塑造,建成高標准景觀農田2000余畝,推進葵花海大田景觀農業景觀塑造,實施張河入口景觀、社區微節點、張牛河“曲水蘆蕩”濕地景觀、羊馬河濕地景觀打造,塑造“鄉村品味、城市品質”生活環境。在推進人文社區建設方面,注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與實踐養成相結合,修編完善村規民約,在傳承中弘揚公德,完成標准化群宴點建設,全面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樹立文明鄉風。建成社區鄰裡中心等文化陣地,開展最美院落、文明家庭、道德榜樣等評選,引領社會風尚。同時注重移風易俗,做到破舊立新,倡樹新風,抵制迷信、重視 科普。建立紅白理事會並發揮明顯作用,紅白從簡、厚養薄葬、孝老愛老等良好風俗習慣已經蔚然成風。

生活富裕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提升,也體現在包括鄉風文明在內的精神生活的豐富。張河村良好的鄉風文明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優良的人文環境,實現了宜居生態的同時,進一步有效吸引城市資源向張河村轉移,進而促進產業興旺,農業博覽與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跨界融合在張河村得到了良性循環。2020年,實現社區人均收入3萬元左右,高於興義全鎮平均水平,在成都市村庄中名列前茅。

 

作者簡介:

稅清靜  男,四川射洪人,筆名一塵、清靜等,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學組織工作,系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四川省兒童文學專委會副主任,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協會顧問,新疆庫爾勒市作家協會顧問,成都市報告文學專委會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委會委員、報告文學專委會副主任。先后在《解放軍報》《中國藝術報》《中國作家》《長篇小說選刊》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數百萬字。著有長篇小說《大瓦山》(漢文版和彝文版)、《烏蒙磅礡》、長篇報告文學《新絲路》、長篇散文《走,到阿壩羌都去耍》、評論集《文學雞因論》、長篇兒童文學《夢回三國》、童謠《一閃一閃亮晶晶》等。其作品《烏蒙磅礡》被列為四川省2020重點出版圖書、“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出版圖書”等。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品長篇報告文學《新絲路》入選四川省農家書屋名錄,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品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長篇小說《大瓦山》獲第十屆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等。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