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以高水平的經營管理業績  開啟中國十九冶“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2022年03月18日15:5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中國十九冶承建河鋼樂亭鋼鐵廠產業升級及宣鋼產能轉移項目長材工程。陳星宇攝
中國十九冶承建河鋼樂亭鋼鐵廠產業升級及宣鋼產能轉移項目長材工程。陳星宇攝

在中國五礦、中冶集團黨政的正確領導下,中國十九冶2021年新簽合同突破600億元大關,中標合同站上700億元台階,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淨利潤保持較快增長,增速均高於國民經濟增速,生產經營主責、主業不斷聚焦聚合,企業可持續發展力日益凸顯,在建筑行業內和兄弟單位間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在政府、業主及社會各界眼中的口碑與形象持續攀升,員工幸福指數明顯提高,發展態勢得到了中國五礦、中冶集團的肯定。

戰略規劃推動高質量發展

每一次戰略調整,都孕育著一次規模宏大的創新發展浪潮。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在大三線成長起來的中國十九冶,第一次從計劃經濟置身於市場經濟的時候,就注定了她不再是一支專注於國家冶金工業建設的工程隊伍。從出山入海、北上東進、一江八點、西部市場核心,到“一核兩高兩帶八點”戰略,再到工程總承包、建筑類礦產資源開發、建筑產業化“三位一體”發展格局,不斷進行的戰略調整,彰顯了幾代十九冶人在不同時期為企業改革所做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使今天的中國十九冶實現了走出大山、走出冶金、走出國門,正朝著國內一流的設計施工總承包企業高歌猛進。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一核兩高兩帶八點”市場戰略,為中國十九冶迎來了邁入“百億增長、千億平台”的發展新機遇。2019年,以黨委書記、董事長潘必義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在正確結合宏觀經濟形勢與科學分析國家經濟戰略的基礎上,立足公司經營現狀,對原有固化的“一江八點”戰略布局進行調整,創建了以川渝為核心(成渝雙城+雲貴川渝陝),華東(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上海)、華南(廣東、廣西、海南)為高地,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區域為重點,青島、雄安(京津冀)、武漢、昆明、蘭州、南寧、拉薩、西安為支撐的“一核兩高兩帶八點”戰略發展新布局。“一核兩高兩帶八點”市場戰略的核心,就是要落實好“一核”的輻射帶動作用,把成都作為大本營,把重慶作為副中心,高度重視西安、蘭州、銀川、西寧、貴陽、昆明等城市,把它們輻射成為中國十九冶獲取合同的主戰場和干好在手項目的主戰場。

如今,在“十四五”戰略規劃引領下,一個集發展戰略、目標戰略、經營戰略、市場戰略、管理戰略、文化戰略為一體的總戰略體系,正推動中國十九冶按照“創新開放、結伴而行、互利共贏、行穩致遠”的經營理念,聚力打造冶金高爐尖端品牌、市政交通道橋隧強勢品牌、能源環保知名品牌,構建以工程總承包、建筑產業化、建筑類礦產資源開發“三位一體”統籌化、集團化、專業化發展的經營管理新格局,努力把公司建設成為擁有工程項目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的國內一流的綜合性工程技術集團。一幅高質量趕超發展的宏偉藍圖正徐徐展開。

改革突圍加速高質量發展

中國十九冶之所以要進行改革突圍,是因為與兄弟單位的差距不斷拉大,與中國五礦、中冶集團的要求和職工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企業處於“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改革必退”的尷尬境地。改革突圍成為企業破解發展積弊、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更好適應市場規則和新時代定位的歷史需要,更是中國十九冶貫徹新發展理念、適應新發展格局,保障職工利益,做強做大做優的現實需要。

自2018年起,先后圍繞打造冶金建設國家隊、做強設計業務、做好鋼結構產業、做大建筑材料等方向進行內部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將電裝公司並入工業建設公司、西昌設備並入工安公司,將相關設計業務單元劃入勘察設計公司,將成都建設和四川公司、南京公司和寧波公司、武漢公司和廣西公司實施經營管理分立,將原湖北公司、浙江公司、北方公司、雲南公司、國際公司等9家單位的冶金業務整合至南京公司和工建公司2家單位,進一步聚合冶金業務資源﹔按照中冶集團部署加快推進醫療、檢測、鋼結構業務整合,將物業、酒店等輔業單位並入(資產)運營公司實施事業部性質管理,進一步理順了內部單位之間的經營秩序,基本實現了業務定位精准、權責明確、核算清晰、管理順暢的目的,基本構建起了公司發展的新格局。

同時,調整和優化兩級機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和人員編制﹔明晰黨委會、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權責和決策權限邊界﹔建立兩級單位決策事項及流程、核心管控事項清單﹔對總部機關和有關二級單位重新進行定位歸位﹔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合理設置干部管理權限,建立領導干部退出機制,大力選拔使用年輕干部,加強干部交流交叉任職﹔重塑薪酬分配體系,突出業績貢獻、崗位價值、兼顧公平﹔實行“一級審計”模式,強化審計監督作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開展“數字十九冶、互聯十九冶、協同十九冶”建設,解決公司內部信息孤島問題﹔聚焦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入口合同、出口合同、協同合同、責任合同“四大合同”管理體系﹔構建“九種狀態、八個轉換”動態管理機制﹔成立工程項目投標立項審核、投融資項目經濟評審等“八大專業”管控委員會﹔完善誠信履約管理體系,將誠信履約機制植入到兩級公司及項目經理部等經營層和個人業績中﹔強化關鍵環節管控,規范採購行為,實行“一級招標定標、三級主體採購”管理﹔建立預結算審核機制,強化對投標前的審核、成本預算的管控、項目結算的推動﹔堅持財務資源統籌,拓展銀企合作深度廣度,解決項目資金流轉﹔完善財務共享管理制度,堅持以收定支、無預算不支付﹔推行“互聯網+供應鏈融資”模式採購,緩解公司資金流出壓力﹔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原則,不斷壓實安全生產環保責任﹔健全質量技術管理體系,推廣BIM技術應用,加強智慧工地建設,持續打造精品工程﹔推廣實施項目管理目標責任制,新開工項目及時簽訂《項目管理目標責任書》,在建項目補充簽訂,壓實二級單位及項目經理部管理責任,將員工收入與項目收益、公司效益挂鉤,工程項目契約化管理邁出堅實的步伐。

經過三年多的改革突圍,中國十九冶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公司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開啟了公司管理螺旋上升新局面。

人才隊伍支撐高質量發展

“興企之道,首在用人”。以“三項制度”改革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改革為龍頭的體制機制改革,拉開了中國十九冶技能興企、人才強企的序幕,逐步形成了員工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薪隨崗變、收入有高有低的彈性、動態機制,樹立起“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能進能出”、“干好干壞不一樣”的鮮明職業導向,特別是使破冰“能下”“能出”成為常態。同時,根據“十四五”戰略人力資源子規劃,進一步在中國十九冶本部層級、二級單位機關層級、項目部(廠處車間)等經營主體的“三個層級”上,推進企業家人才隊伍、市場營銷人才隊伍、財務管理人才隊伍、項目管理人才隊伍、工程造價人才隊伍、高層次專家團隊人才隊伍、高技能人才隊伍、黨群人才隊伍等“八支隊伍”建設,為企業盡快步入高質量發展提供組織保証和人才保証。

目前,中國十九冶擁有技術人員1200余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冶金行業高級管理專家、技術專家、技能專家等100余人。現有世界技能大賽冠軍3人、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1人、全國技術能手37人以及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等80余人。

一路走來,中國十九冶已經從一個單一的冶金建設企業轉變成為大型綜合性建筑企業集團。這種轉變,是中國十九冶以做“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產業領跑者”主力軍為目標,以做“有情懷的、幸福的、受人尊重的十九冶人”為追求,用大國匠心鑄造精品工程,以央企擔當提供優質服務,所凝結的碩果。

人才的優勢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造就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就是中國十九冶在“八支隊伍”建設上一張靚麗的名片。青年員工曾正超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奪得焊接冠軍﹔寧顯海獲得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焊接項目比賽的金牌﹔趙脯菠也登上了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的最高領獎台……中國十九冶已經蟬聯了參加世界技能大賽以來焊接項目的“三連冠”,並爭取在第 46 屆世界技能大賽焊接項目上實現“四連冠”,將繼續激勵更多勞動者主動加入到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為中國制造提檔升級作出新的有益探索和積極貢獻。

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

拓展數字經濟,打造“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新型建筑企業,是中國十九冶推進科技創新的英明決策。以集團戰略發展為導向,業務體系建設為載體,成本管控為核心,通過人工智能建設,在智慧工地、BIM技術上不斷突破,積極推動裝配式、虛擬仿真施工、遠程監控管理等技術攻關﹔以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為手段,輕筑(智慧工地)系統為平台,進一步加強項目現場人、材、機、服務的互聯互通,形成視覺、聽覺、感知的智能融合,不斷提升項目智慧建造水平。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積極涉足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力承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鄉村等信息化項目﹔成立專業化的信息公司,整合社會資源,提升自身能力,形成信息系統獨立開發能力,成為公司信息化運行的支撐與信息化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打造行業內有影響力的實體單位。一系列科技強企的創新舉措,正推動中國十九冶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穩步邁進。

同時,營造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從建立健全公司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制度,以高技術支撐推動高質量發展,到完善重點研發項目制度,在橋梁、隧道、綠色建筑、高爐及其它冶金領域等方面重點支持研發課題,與中科院成都分院、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華大學、攀枝花學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中冶建筑研究總院、中冶賽迪、四川路橋等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重點課題研發、重點試驗室共建,培育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增加科技經費投入,營造科技創新環境和文化。

每一項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完善,都是在讓科技創新與施工生產有效融合,以核心技術促進項目履約和市場開發,以核心技術推動中國十九冶走向未來。如今,中國十九冶已經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先后獲得“全國先進施工企業”“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還擁有國家、省、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3個,是國家博士后工作站、四川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這些榮譽的取得得益於中國十九冶科技創新的成果。截至目前,公司擁有有效專利1242項、發明專利300項,主編與參編國家、行業、地方標准16項和國家及省部級以上工法130項,取得國際先進水平科研成果9項、國內先進水平成果70項、國內領先水平科研成果43項。

不僅如此,公司還擁有整套高爐綜合施工技術,在燒結、焦爐、煉鋼、軋鋼、電解鋁等項目領域具備獨特的施工技術﹔在市政路橋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施工經驗,並通過引進吸收和研發創新,形成了一批質量較高的專利、工法等﹔擁有四川省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冶市政路橋工程技術中心、四川省企業技術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台3個,企業級科研平台5個,榮獲了數百項國家、省(部)級優質工程。

一支高端技能人才團隊和一個結構合理的人才方陣,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重量級科研平台,構建起中國十九冶屹立於世界工程建筑舞台的強大核心競爭力。

項目建設夯實高質量發展

2021年,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十九冶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必義提出的工程項目是施工企業“生存之基、能力所在、人才搖籃、管理中心、技術中心、成本利潤中心”的定位,公司以項目管控主平台建設為抓手,聚焦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了入口合同、出口合同、協同合同、責任合同“四大合同”管理體系,持續加強項目核心管控能力體系建設,有力提升了項目履約能力與質量。

另外,還建成運行了以“數字十九冶、互聯十九冶、協同十九冶”信息化頂層設計為引領的項目信息系統,完成了項目管控主平台信息管理系統與智慧工地、財務共享平台、OA、人力資源信息系統、電商平台、合同台賬系統、商旅平台等各子系統的建設與對接,有效解決了內部信息孤島問題,落實了“量入為出”的項目管理理念,規范了項目管理行為,項目合同、計量、支付、核算的鏈式信息化管理系統基本建成,實現了歷史性飛躍,走在了中冶集團的前列。

重點項目的高質量履約,發揮了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層層輻射的作用。永勐高速、江龍高速、九龍灘“兩江四岸”治理提升、成飛67190廠房、天府科學城9號地塊、華陽中學、天府種業園、京雄高鐵站應急保通、德信2號高爐、南鋼高爐推移等40個項目得到業主及相關方的書面表揚。永勐高速、江龍高速入選中國五礦年度重點項目,中天鋼鐵、昆鋼搬遷、江龍高速入選中冶集團年度重點項目名錄。公司獲得了中冶集團2021年度業績專項特別獎(“突出貢獻獎”、“管理提升獎”)殊榮。

公司在一年內獲得中冶集團安全生產標准化示范工地3個、省級安全生產標准化工地2個、市級安全生產標准化工地5個﹔獲國家級優質工程獎1項、天府杯金獎1項、其他省部級優質工程獎8項、國家級優秀QC成果2項、省部級優秀QC成果28項﹔申報專利302項,已受理專利213項,授權專利120項﹔評選出19家優秀分承包商、13家優秀合作方、2家重要分承包商,列入“黑名單”5家。

每一個成果、每一份榮譽,都是一座小小的裡程碑,見証著中國十九冶雄厚的施工能力和品牌實力,催生追趕一流企業的奮斗力量。憑借著“聽黨指揮、忠誠擔當、拼搏奉獻、勇創奇跡”的企業精神,中國十九冶以改革創新持續提升工程履約質量和企業治理能力,向質量效益型企業全速挺進,時刻彰顯“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產業領跑者”的央企實力和魅力,奮力開啟了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黨的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

黨的領導是中國十九冶最大的發展優勢。中國十九冶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中國十九冶各級黨組織對這支隊伍不同尋常的鍛造。成立於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中國十九冶,其使命就是服務於黨和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戰略、國防工業發展戰略,經過五十多年的積澱,鑄就了“聽黨指揮、忠誠擔當、拼搏奉獻、勇創奇跡”的“西部鐵軍”精神,它極大地豐富了新中國“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內涵。

黨的建設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中國十九冶黨委全面深化“三基”建設,持續優化黨組織設置,推動黨的組織和行政組織的雙覆蓋,成為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法寶。作為中央駐川大型施工企業,中國十九冶黨委始終堅持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為主線,以“中央企業黨建創新拓展年”為抓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持續鞏固深化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深入實踐具有“西部鐵軍”特色的“黨建+雙五星”模式,圍繞解決市場開拓、科技創新、項目履約、風險防范等企業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基層黨建工作目標與生產經營一線任務的共融共促,不斷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縱深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構建起以紀檢為核心、審計與法務相聯動、總部職能部門監督為補充的“大監督”格局,建立健全履職主體責任,持續提高黨建工作質量,把黨建“軟實力”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2021年,中國十九冶黨委被評為四川省、中國五礦、中冶集團先進基層黨組織,2個基層黨組織和5名個人受到中國五礦、中冶集團表彰。(章明全)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