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綿州:漢代大銅馬見証蜀道繁榮
2022年03月14日07:50 |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漢代大銅馬見証蜀道繁榮
在綿陽博物館有個專廳:“國之大用——綿陽漢馬陳列”,其中展陳了100余件西漢漆木馬和數十件膘肥體壯的陶馬。而最為吸睛也最為珍貴的,是一件大銅馬。
這匹碩大的銅馬立於展廳正中,馬頭前是一個比馬略矮的牽馬俑,襯托出銅馬的高大俊健。據博物館資料介紹,東漢大銅馬及牽馬俑於1990年2月在綿陽城郊鄉何家山東漢崖墓出土,其精美與完整曾轟動考古界。
東漢大銅馬長110厘米、寬50厘米、高134厘米,中空,體壁厚0.2—0.4厘米。牽馬俑長30厘米、寬13厘米、高68厘米。近距離觀看,可以發現銅馬由多個部件組成,包括頭、頸、胸、腰、尾、四肢等部分,以子母口拼接后用鉚釘固定。整個銅馬呈行走姿態,體態矯健,馬頭上揚,雙目圓睜,雙耳直立,頭頂裝飾瓔珞。牽馬銅人頭戴平頂冠,身著袍,足蹬靴,左手持盾,右手上抬,呈執缰繩狀。
馬匹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漢代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中起著關鍵作用。西漢初年,經歷秦末漢初的動蕩,馬匹特別是雄健的駿馬更為珍貴。漢武帝時期圍繞良馬進行繁育馴養,改變了國家力量的對比,最終徹底打敗匈奴。因此,漢代也是中國古代養馬業得到長足發展的時期。
綿陽因為土地平坦肥沃,被稱為“富樂之鄉”,自公元前201年漢高祖設縣以來,一直是古蜀道的重鎮,這裡的人們與善於負重的馬匹關系更為緊密。加之漢代有厚葬的習俗,很多皇室宗族以及達官貴人在墓葬中都會陪葬馬以及與馬有關的物件。僅綿陽一地,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先后出土了100余件西漢漆木馬、東漢大銅馬和數十件陶馬等文物,由此窺見當時綿陽與蜀道的興盛。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祖明遠 整理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