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揚琴名家劉時燕:“認真,盡力而為﹔洒脫,舍得有度”

2022年03月08日08:1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認真,盡力而為﹔洒脫,舍得有度”

談起四川傳統曲藝,不得不提到四川揚琴,它清脆婉轉的聲音配以絲絲入扣的說唱敘事,點綴以富有特色的“哈哈腔”,抒情中頗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活捉三郎》《華容道》《清風亭》等經典曲目,曾流行於成都、重慶、瀘州、自貢等地,受到不少老百姓的歡迎。

劉時燕,就是傳承四川揚琴200多年歷史、順流而歌的一位重要非遺吟唱者。2022年初,她入選了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著名曲藝理論家薛寶琨曾這樣評價她:“乃巴蜀和西南地區這一形式的代表人物。”

八旬輕燕自在啼,線上線下“課不停”

“劉老師的演奏讓我記憶深刻,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悟和情感。”2月28日,劉時燕在中華傳統文化集萃的網絡慕課中演繹四川揚琴片段,網友“董龍”聽后在授課網頁處留言。目前,有5000多位網友“報名”選課,不少網友聽完課后留下自己的感受:“劉時燕老師撥動琴弦時,讓我覺得這種藝術如此美好,我們需要去傳承這樣的傳統藝術。”

年過八旬的劉時燕,對網上教學已不陌生,每次課前,她都會提前准備好視頻資源。而線下的劉時燕,則和自己的學生們泡在琴聲裡、教室裡、家裡,深度系統地教授他們學習四川揚琴。隻要“孩子們”願意學,劉時燕就免費為他們上課,有時候學累了就邀請他們一起在家吃飯,大伙兒一起“包個伙食”。

出生在回族家庭的她,音樂沁潤著童年,父輩的呵護讓她自由地徜徉在藝術殿堂,童年的場景讓人恍惚是站立在了時光歲月之外,仿佛一瞬間就穿越了數千年的日月星辰季節變換,領悟了生老病死離合悲歡,一腔一調化為生命旅程中的歌聲。

如今劉時燕的心境更加自在,耄耋之年入選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她高興之余也更覺得傳承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努力讓四川揚琴更上一層樓,要多培養青年人,多培養觀眾。”

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工作人員李偉就是劉時燕最近培養的青年人之一。四川音樂學院畢業的李偉,因為寫相關論文開始關注揚琴,后來現場聽到劉時燕的《秋江》,就深深迷上了這項傳統文化,2015年開始系統學習四川揚琴,曾在四川省曲藝雜技木偶皮影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他覺得學四川揚琴的過程,有點像在成都大慈寺喝茶:“把自己泡在裡面,居然有點先苦后甜的感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劉時燕的演繹下,吸引了感興趣的年輕人身體力行投入到這個行業中。

傳承創新,要有屬於自己的“鐵門檻”

談起非遺傳承,少不了傳承與創新。傳承與創新兩詞,說來簡單,但內化於每一位非遺傳承人身上,也需要自己領悟。四川揚琴中有一個術語叫作“鐵門檻”,意為難以跨越的高峰,難以達到的造詣。四川省曲藝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燕鶯吟》中寫道:“准確模擬完成一首藝術作品,謂之匠人﹔繼承並發展一門藝術,造就屬於自己的‘鐵門檻’,謂之大家﹔推動改變一門藝術的前進方向,對后世影響深遠,謂之大師。”

80年前,劉時燕的師父李德才創腔開派,成就了揚琴歷史上的傳奇。在這座行業泰山面前,作為徒弟的劉時燕也經歷過一段迷茫的時期,苦惱不已。但李德才常常告誡劉時燕:“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照搬老師,沒有活路。”於是劉時燕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細細琢磨慢慢思考,不斷在各種演出實踐中練習,用自己的天賦和勤奮,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和長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特色,她的聲音含蓄深沉,溫柔敦厚,將“德派”女腔用女聲發揚光大,造就了屬於自己的“鐵門檻”,還和趙季平、閻肅、朴樹、汪峰等藝術家和歌手,一起獲得了第五屆中國金唱片獎。

傳承中形成的獨特個性魅力獲得了更多業內人士和觀眾的青睞。薛寶琨曾不吝贊美,認為劉時燕在繼承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上,秉承其師“德派”揚琴名家李德才的技藝,自出機杼,形成了她自己極具女性“溫柔敦厚”的風格,將這一藝術形式的文化魅力、地域風情、剛柔並濟特色,以及形式本身的詩格特征,傳達到了幾近完美的程度,譜寫了中國曲種史不可多得的佳篇。

面對繁花似錦的褒獎,劉時燕對一路上幫助過自己的人,都懷著感恩之心,在她看來,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人生也是時間的藝術,我們繼承了父輩們的恩賜,用自己數萬個日月的努力,一腔一調,起承轉合,一步一個腳印,完滿著屬於自己的人生。“認真,盡力而為﹔洒脫,舍得有度,就是我對藝術,對生命的態度。”

達人檔案

劉時燕

四川揚琴名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四川揚琴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繼承了德派揚琴華麗嫵媚韻味,又吸收姊妹藝術之長發展豐富,形成自己委婉細膩、含蓄深沉的特色。觀眾對其有“萬轉千回一寸喉,走馬容針自在謳”的贊譽。(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