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主創團隊暢談“本土與當下”——

美食,鄉村發展的一個見証

2022年01月28日08:0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美食,鄉村發展的一個見証

  1月27日晚,川味美食文化紀錄片《川味》新春特別篇之《鄉廚》,在CCTV-2和嗶哩嗶哩完美收官,受到觀眾好評。

  1月25日,在第二集《家鄉》播出時,記者在成都見到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彬歌、藝術指導曾穎以及川話版配音羅小剛,他們透露了該片創作的一些心路歷程,並對作品內容做了深入解讀。

  《鄉廚》是《川味》第四季的先導,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彬歌透露了整季節目制作的推進情況和創作思路。與前三季相比,《川味》第四季更進一步地將視角聚焦在“人”這一主體上,並且在前期策劃和節目制作中,都暗含“為鄉村振興賦能”這一層深意。

  在主創團隊看來,《川味》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美食作品,而是一檔具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性的紀錄片。

  美食的核心是人

  《川味》的時代性體現在所拍攝記錄的故事和美食,都是當下正在巴蜀大地上發生的,彬歌解釋說,其中有一些可能在漸漸消失,有一些則正在興起、交替和變化。

  作為《川味》藝術指導的曾穎,是一名作家,曾寫作《川味人間》。曾穎與彬歌多年前就已結識,在《川味》創作過程中,為整體的創作思路和立意,提供了不少建議和把握,也以作家的眼光,為紀錄片的審美風格“貢獻”了一些高光時刻。“一個地方的美食,與這裡的氣候條件、生活環境都是息息相關的,比如四川人為什麼喜歡吃豆瓣,而別的地方沒有,當講清楚了這些來源,也就解析出了這方土地上的人們的生存密碼。”在曾穎看來,《川味》將美食拍得垂涎欲滴,但能夠受到如此好的評價並且持續做下去,核心是因為把握住了人——菜是人做的,做給人吃的。

  “為鄉村振興賦能”,也正是曾穎參與這部紀錄片第四季創作時,提煉出來的一個內核。“這些年來,我們走了很多鄉村,看到很多鄉村的發展變化。”曾穎表示,而美食,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見証,也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承載。

  例如第二集《家鄉》中的四個故事,不論是為了母親的返鄉創業者,還是希望逃離城市重回田園的木匠夫妻,找到美食與鄉村發展的連接,開辦農家樂、採擷美味山珍,既能維系生活,也能安放心情。

  而重慶酉陽縣酉水河畔的河灣古寨的故事,則更具有代表性。靠著酉水河,這裡的人們有著祖傳的做豆腐手藝,隨著近年來鄉村旅游的發展,當地青山秀水和傳統建筑開始吸引一些游客的到來。但如何讓這些游客從走馬觀花到真正深入當地體驗,在村民大會上,提出打造招牌豆腐宴,一家家豆腐農家樂建起來,曾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漸漸回到村寨。“由此可見,美食已經不僅僅是當地生活的一項技藝,更成為鄉村發展、群眾致富的技能。”曾穎說。

  用川話講出“川味”

  在嗶哩嗶哩同步上線的《鄉廚》四川方言版,由知名主持人羅小剛配音,為這部紀錄片增添獨特的“川味”。

  在《川味》第三季時,羅小剛就與彬歌合作推出川話版,在一些播出平台上,點擊量甚至超過普通話版本,尤其引發許多四川觀眾的共鳴。

  為了更加地道地表達,在川話版中,使用了許多四川方言詞匯,讓不少觀眾直呼“有意思”。

  實際上,四川地域廣袤,不同區域的方言也有所區別。彬歌和羅小剛都是內江人,因此《川味》的川話版,以內江話為基底,融入許多其他區域的方言詞匯。

  彬歌告訴記者,在進行方言版制作時,還專門整理了一個四川方言詞匯手冊,收集了100多個四川方言詞匯,同時一些畫面和文案,都進行了調整。

  羅小剛曾主持多檔美食節目,堅持用四川方言,也成為他的個人標志和特色。在羅小剛看來,語言與美食一樣,是鐫刻在一方人的基因中的,這兩者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聯,而一些方言詞匯,似乎更能絕妙地形容當地特色美食的狀態,例如“耙dongdong”“熱lulu”等等。“特有的川話,形容特有的川味。”

  彬歌還透露,待《鄉廚》播出完成后,計劃邀請這些鄉廚們,一起來做一場地道的川味壩壩宴。(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