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2年發射任務預計超40次 將全面建成空間站

中國航天  值得期待

本報記者  劉  峣
2022年01月10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021年6月17日,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劉 磊攝


  2022年,中國航天依然“繁忙”,同樣精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近日表示,2022年計劃安排40余次宇航發射任務。中國空間站將全面建成,天問、祝融將探索更多火星奧秘,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將完成首飛……中國人邁向星辰大海的腳步,將走得更快、更穩。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三位航天員在浩瀚太空“出差”……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國航天逐夢九天、完成多項壯舉,全年發射首次突破50次,繼續領跑世界。

發射飛行數量保持高位

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發射次數達55次,再創新高並穩居世界第一。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2021年完成了48次發射並全部成功,創造了年度宇航發射總數最多的歷史,總發射次數達到並超過400次,成為中國航天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2021年,除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外,主要面向商業發射市場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發射4次、由民營航天企業研制的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發射1次……中國航天運載火箭的隊伍更加壯大。

未來,隨著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不斷發展,新老火箭將實現全面交替。火箭重復使用、落區控制、無人值守發射、多星部署等技術的突破,將使中國運載火箭技術水平實現新跨越。

根據規劃,2022年,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將執行首飛任務。作為中國首枚新一代固體捆綁中型運載火箭,長六甲火箭採用模塊化、組合化、系列化設計,通過不同數量固體助推器和液體芯級組合形成合理運載能力台階、性價比較高的運載火箭系列,“跨界合作、無人值守、智能診斷、落點精確”等特點顯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表示,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的背后,不僅是發射頻率的提升,也是發射能力的提升,更是航天科技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的體現。吳燕生說,目前,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等正在按計劃開展研制,將有力推動航天重大工程開展。

2022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安排40余次宇航發射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徐強介紹,航天科技集團2022年全年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呈現四大特點:一是重大工程任務十分艱巨,發射飛行試驗數量持續保持高位﹔二是型號技術攻關難度大,技術風險識別與控制要求高﹔三是型號批產交付壓力大,科研生產轉型升級任務重﹔四是裝備體系化發展要求高,體系工作需統籌推進。

六次任務建成空間站

2021年,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取得五戰五捷,中國速度、中國智慧驚艷世界。

2021年4月29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快速交會對接﹔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了自己的空間站,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凱旋﹔

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組合體交會對接﹔

10月16日,中國空間站第二批“訪客”——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乘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順利抵達,進行為期半年的在軌駐留“出差”任務。

到目前為止,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已成功進行兩次出艙,並完成了第一次太空授課。2022年元旦,神舟十三號乘組首次在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空間站上迎接新年的到來。3名航天員錄下了祝福視頻,葉光富在視頻中說,中國空間站的建成一定會在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定會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今年春節,3名航天員也將在太空中度過。

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根據計劃將完成6次重大任務——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運送補給物資﹔實施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駐留期間,將先后發射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問天和夢天實驗艙均作為支持大規模艙內外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載荷支持艙段,同時問天實驗艙還作為組合體控制和管理備份艙段,具備出艙活動能力,夢天實驗艙具備載荷自動進出艙能力﹔隨后實施天舟五號貨運補給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五號乘組將與神舟十四號乘組開展在軌輪換。

屆時,中國將正式建成空間站。對空間站狀態進行全面評估后,將轉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具備長期連續載人駐留能力。中國人在太空迎新年、過春節將成為常態。

在未來,中國還將擇機發射巡天空間望遠鏡,與空間站共軌長期獨立飛行,開展巡天觀測,短期停靠空間站進行補給和維護升級。

火星探測誕生更多成果

2021年5月15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實現了一次任務完成環繞、著陸、巡視的三大目標,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將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對火星演化的認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貢獻智慧和力量。

目前,天問一號環繞器和祝融號火星車狀態良好。到2021年8月15日,祝融號火星車完成了既定的90個火星日的科學探測任務。在此期間,位於火星軌道的環繞器主要為火星車進行中繼通信,將火星車巡視探測獲取的科學數據傳回地球。此后,火星車度過了日凌階段,繼續向烏托邦平原南部——據科學家初步認為的古海洋與陸地交界地帶行駛,開展拓展性巡視探測任務,探尋火星起源與演化之謎的線索。而環繞器則進行了軌道的進一步優化調整,在開展火星環繞探測的同時,兼顧火星車的中繼通信。

今年1月1日,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了天問一號探測器從遙遠火星傳回的一組精美圖像。圖像包含環繞器與火星合影、環繞器局部特寫、火星北極冰蓋、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火面地貌等內容,展示環繞器、祝融號火星車工作狀態及獲取的火星表面形態。精彩“上新”的火星圖像,讓人們對遙遠的星球有了更多的認知與好奇。

截至2021年底,中國國家航天局已發布五批天問一號科學探測數據。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通過對探測數據的研究,陸續發布了一些研究成果。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說,希望科學家有更充裕的時間,充分挖掘科學探測數據中的科學信息。今年,中國計劃召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學研究成果交流會,相信其中會有中國人自己的原創成果。

張榮橋表示,中國行星探測工程是開放的,歡迎有意願的國家在各個層級上開展合作。火星探測數據研究是接下來的合作重點。

“我們的數據非常豐富,開展合作的空間很大。按照中國國家航天局的相關管理規定,探測數據屆時會向全世界的科學家提供。各國科學家可通過其主管部門,與中國國家航天局聯系交流合作事宜。”張榮橋說。

2022全球太空探索看點多(鏈接)

太空“打卡”更頻繁

有人將2021年稱為太空旅游元年。有億萬富翁乘太空船進入距地面100千米以內的亞軌道體驗失重,有人花高價去國際空間站旅行,也有攝制組上太空拍電影。

今年,預計將有更多人到太空“打卡”。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在展望新興技術的一篇文章中寫道:“2022年的全球自費太空旅客人數有望首次超過公務宇航員人數。”

當前,除了俄羅斯飛船運送太空游客外,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美國藍色起源公司和英國維珍銀河公司等多家企業也在搶佔太空旅游先機。

但太空旅游的票價並不“接地氣”。維珍銀河官網信息顯示,該公司將於第四季度啟動商業服務,目前太空游每張票價定為45萬美元,預訂已超700張﹔藍色起源首次載人試飛的票價競拍到一張2800萬美元﹔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載人前往國際空間站,每張“船票”約5500萬美元。

月球和深空探測更熱鬧

近地軌道上,中國載人空間站“天宮”計劃於今年竣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中方歡迎其他國家的航天員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國際合作。

在距人類上一次登月半個世紀后,月球又熱鬧了起來。中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正在月背“探幽尋勝”。美國將於今春開展“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繞月飛行測試,邁出重返月球第一步。俄羅斯擬於7月發射“月球25號”探測器,重啟從蘇聯時代算起已中止40余年的探月計劃。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務“月船3號”也暫定今年發射,計劃將一輛月球車送上月球。日本計劃今年首次發射月球著陸器。韓國也加入全球探月大軍,計劃今年利用美國火箭發射一枚月球軌道器。

深空探測同樣是熱點。俄羅斯與歐洲合作的“火星太空生物學”任務計劃於今秋啟動,屆時將把歐洲第一輛火星車“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送往火星。

此外還有一件大事:9月26日至10月1日間,美國航天局將操縱探測器撞擊一顆小行星,以期改變小行星的軌道。此次任務旨在測試所謂行星防御系統,這項技術也具有太空軍事應用潛力。

(據新華社電)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1月10日 第 09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