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花鼻黑!樂山大佛究竟怎麼了?

樂山大佛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石刻坐佛,通高70多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巨大的佛像開鑿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的紅色山岩體上,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譽。然而,就是這樣的紅砂岩山體,風化病害嚴重,有的岩體表面明顯泥沙化,用手指輕輕一蹭便可能脫落。
由於氣候潮濕、雨水多、依存岩體性質等因素,長期以來,樂山大佛的水害、生物病害、風化病害、修復層開裂剝落等問題突出。
在游客眼裡,樂山大佛時常“臉花鼻黑”、“流淚”、“長草”、“開裂”等,而上一次大規模修繕完成至今,還不到三年。
保護樂山大佛需要系統性地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8日,由四川省文物局組織,多位全國知名專家參加的石窟保護座談會在四川樂山市召開。為樂山大佛石窟“會診”,得開出一副“治水藥方”。
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們經過現場勘查后一致認為:樂山大佛存在多種病害,最主要“病根”在水患。
水的問題、內部裂隙的位置、防風化(凝結水數據)、用什麼材料修復、是否建大佛閣遮起來、游客承載量極限等,都需要系統規劃、分步落實。這是一個整體性工作,需要專業科研團隊長期研究。
據了解,自1914年以來,樂山大佛先后進行了多次較大規模的表面修復,但都沒有系統性地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會診”后,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表示,將針對系列問題“照方抓藥”,以新成立的四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院、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為依托,與國內外科研機構深入合作,對樂山大佛開展系統化整體性保護、跨領域多學科研究,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實施一批保護利用項目。
新聞鏈接
守住文化遺產“家底”
樂山大佛維護修繕事記
時間倒回1996年12月6日,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墨西哥梅裡達召開世界遺產評委會全體會議,全票通過了峨眉山—樂山大佛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從此,如何更好地保護樂山大佛,守住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家底”,成為了樂山近年來的不斷探索。
1996年,維修樂山大佛頭部、胸部、手部、雙腳﹔
1999年,維修注易洞,新修文物庫房,改善文物藏品保存環境﹔
2001年,大規模修繕樂山大佛頭部、面部、肩部和雙手雙腳等,並對大佛體表進行全面維護﹔
2002年,完成樂山大佛景區核心區監控系統工程,對重點部位施行24小時監控﹔
2004年至2006年,維修凌雲寺、烏尤殿等﹔
2008年至2009年,落架維修凌雲寺﹔
2011年,完成景區景雲亭、靈寶小道、東門危岩加固治理工程﹔
2014年至2015年,開展樂山大佛左側危岩治理工作……
2018年,根據國家文物局相關批復,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決定從10月8日起對大佛進行全面“體檢”,開展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樂山大佛正式“閉關”﹔
2019年4月,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完成,樂山大佛正式出關亮相。
文圖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