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記者再訪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翻越夾金山,何時不再難?

2021年12月26日08:1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翻越夾金山,何時不再難?

“走到夾金山,伸手能摸天。”橫跨在雅安市寶興縣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之間的夾金山,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省委省政府關心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今年,把國道351線夾金山段改善提升列為省政府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

12月25日,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8周年前夕,記者再訪這座大雪山。因降雪交通管制,無法翻夾金山而過,我們駕車經國道350線繞行,從成都出發,5個多小時后來到夾金山腳下、有著濃厚紅色記憶的小金縣達維鎮。

歷經艱險、千重萬難,紅軍翻越夾金山

當天14時,盡管艷陽高照,達維鎮夾金村氣溫仍低至零下4攝氏度。這裡海拔3000米左右,空氣稀薄,一陣風吹過,寒冷刺骨。

“當年紅軍翻越夾金山的時候是6月,但氣候不比現在好。”夾金村原村黨支部書記李連雲說。

夾金山主峰海拔4900余米,當年氣候多變,空氣稀薄,終年積雪,挑夫很容易在這裡喪生。“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凡人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這首當地流傳的民謠,是惡劣環境的真實寫照。

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紅一軍二師四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帶領下,從夾金山南麓開始爬山。彼時山上漫天飛雪,他們隻有靠熟悉路況的向導領著,沿著用石頭壘起來的“望杆”行進,才能避免踏進雪塘、陷到雪窩子裡。當時為紅軍帶路的藏族青年馬登洪還記得,山上氣候嚴寒,紅軍將士們身著單衣、拄著棍子前行,刺骨的風雪刮過、核桃大小的冰雹劈頭蓋臉砸下,有戰士被刮下山崖、有戰士坐下去再也沒起來……靠著頑強的意志和信念,紅軍終於成功翻越夾金山。

小金縣美興鎮石灰村村民杜宇仁的母親安秀英,就是翻越夾金山的一名紅軍。“母親原本沒有名字,家裡人都叫她‘幺妹’,參加紅軍后,紅軍的首長給她取名‘安秀英’。”杜宇仁說,母親所在的婦女獨立團在翻雪山時不叫苦不叫累,綁腿上的泥巴干了結成塊狀,草鞋磨爛了就打赤腳,有的人腳都磨出了血泡,但沒有一個人退縮。

克服重重困難翻越夾金山后,紅一軍二師四團在達維鎮與正在執行任務的紅四方面軍策應部隊意外相逢。6月14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帶領黨中央、軍委和直屬部隊進抵達維,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隨后,黨中央在兩河口召開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兩河口會議”。

幾經改擴建,受自然條件制約依然“通而不暢”

時光荏苒。紅軍當年翻山走的是羊腸小道,而現在的夾金山有國道351線穿行而過,埡口海拔4100余米。

從羊腸小道到國省干道,其間幾經變遷。阿壩州公路局小金分局局長謝偉回憶,國道351線小金段原為毛坯土路,晴通雨阻,長期以來沿線群眾生產生活出行依靠肩挑背扛,極為不便。1995年,該路段按4級公路進行改建,並於1997年建成。1998年,這條連接國道318線和國道317線的公路被命名為“省道210線”。2013年5月,隨著國家新的公路網規劃調整,四川省境內省道305線姚橋至洪雅界、省道210線夾金山至飛仙關,升級為國道351線。

這條公路也是小金縣的南向通道、雅安到小金的必經線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中,都起到了“生命通道”的作用。

“國道351線全線建設標准為二級或三級公路。”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朱學雷說,雖然國道351線幾經改擴建,但常年受洪水、地質災害影響大,尤其是夾金山段。

目前,國道351線是翻越夾金山的唯一通道。每年冬季受冰雪影響,這裡都會有長達3個月的交通管制,其間隻有小型汽車才能通行,禁止貨車、大型客車通行,極大限制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出行,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夾金村村民喻益青對此深有體會。近年來,夾金村發展鄉村旅游,喻益青積極響應,辦起了民宿,每年5月到10月生意好,周末、節假日18個房間基本無空,但一到冬春季節就關門歇業。“下了雪,路不好走,而且還經常封山。”他說,聽村干部說,夾金山要修隧道了,“我們拍‘巴巴掌’歡迎!”(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眉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