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巴中將文旅康養作為“首位產業”

2021年10月14日07:3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巴中將文旅康養作為“首位產業”

  今年國慶假期,巴中市累計接待游客197.9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9億元。其中,“跨省遷徙式”游客明顯增多,達到巴中游客接待總量的27.6%。

  旅游業蓬勃發展的背后,是巴中圍繞著“三市兩地一樞紐”定位,提出的將文旅康養作為全市“首位產業”,積極向旅游收入千億俱樂部邁進的決心。

  在眾多產業中,巴中為什麼將文旅康養確定為“首位產業”?目前,巴中發展文旅康養產業又有哪些亮點舉措?

  挖掘資源 豐富旅游業態

  今年以來,巴中市恩陽區通過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歷史,提檔升級恩陽古鎮周邊配套,豐富旅游業態,搶佔文旅康養產業發展的“新風口”。

  國慶假期,恩陽河畔的“花間堂”精品民宿酒店迎來客流小高峰,入住率達到70%。

  這是一家今年才開業的酒店,坐落於恩陽古鎮北入口附近。假日期間,在此入住的成都游客李彩霞,白天到萬壽宮裡喝茶聽戲,入夜便搭乘烏篷船邂逅千年前米倉古道的旅途傳奇。“白天玩得開心,晚上也住得舒服。”她非常滿意此次行程,直言下次會帶朋友一起過來。

  在巴中,文旅資源優越的地方可不止恩陽古鎮一處。根據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結果,巴中市共查明文化資源10萬余項、旅游資源8200余處,目前已建成1個5A級、21個4A級旅游景區。

  在產業基礎方面,巴中已成功創建全國旅游標准化示范單位、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1個天府旅游名縣,3個省級旅游度假區等系列文旅品牌標識。目前,全市旅行社壯大到27家,星級酒店發展到8家,智慧景區、大型會展場館基本建成,“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產業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間,全市接待游客超過1.4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00多億元。

  借智借力 打造文旅新區

  光霧山上秋意已濃,樹葉被染成紅色,散落林間。10月18日,一年一度的紅葉節即將來臨。

  “臘味是備夠了的,新鮮的雞鴨、豬肉需要再訂一些……”10月10日傍晚,在南江縣光霧山鎮彭家壩民俗村,接待完最后一桌客人后,“石磨坊”農家樂早早閉店。老板盧舉瓊一面清算著當日營收,一面叮囑丈夫隔日到南江縣城再採買些食材,全力以赴備戰“紅葉節”。

  10多年來,依托家鄉的漫山紅葉,盧舉瓊一家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今年,巴中市委四屆十二次全會明確,要“以建設文旅新區為載體打造綠色新興增長極”,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群眾吃上“旅游飯”。“文旅新區”即“巴中市光霧山諾水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是一個囊括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范圍內的光霧山鎮、諾水河鎮、關壩鎮、神門鄉、貴民鎮、兩河口鎮、空山鎮等7個鄉鎮在內的區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裡。

  9月24日,圍繞著文旅新區,一場高標准高規格的策劃及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國際征集資格審查會在巴中舉行。經過反復討論,與會專家從64家國內外應征單位及聯合體中選出“五強”。“我們向國內外優秀設計機構借智借力,希望征集到具有國際標准、世界眼光、中國特色、文旅融合的策劃方案。”巴中市文旅集團董事長陳兵說。

  規劃呼之欲出。作為全市“首位產業”,巴中的文旅康養將打造文旅新區“一個龍頭”,做強紅色旅游、景區旅游、城市旅游和鄉村旅游“四大板塊”,重塑巴中的經濟版圖。

  轉型升級 完善產品體系

  國慶假期,巴中各景區游人如織,但在漢巴南鐵路的建設工地上,堅守崗位的工人們卻在捆扎著鋼筋、開掘著隧道,全力加快施工進度,不斷刷新建設速度。其背后,是革命老區百姓期盼早日邁入“高鐵時代”的便捷出行夢。便利的交通,縮短時空距離的同時,也將巴中的文旅康養產業放入了更廣闊的“競技場”,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比如門票將不再是景區的核心賣點,反而是用‘免票’的方式,把游客請進來,以網紅民宿、特色餐飲、夜游項目等更具吸引力的配套留住游客。”陳兵說,目前光霧山旅游景區已經在做此類轉型,打造了特色浸沒式山水夜游項目《夢境光霧山》,並在今年暑期推出了初、高中畢業生免費游覽的活動。

  紅色旅游也是巴中旅游的重要標簽。為用好紅色資源,擴大老區知名度和影響力,巴中正傾力建設“覆蓋西部、縱貫南北、連接中東部的革命老區紅色文旅走廊”。

  目前,憑借紅色旅游熱,位於通江縣的紅軍城文旅特色街區已建成集文創產品開發和農特產品展示展銷於一體的“紅城映象”,開發刺繡、竹編、剪紙、根雕等100余種獨具巴山特色民俗文化創意產品,推出“吃紅軍餐”等一系列的研學旅行產品。今年中秋節,該街區接待游客9萬人次,實現紅色旅游綜合收入180余萬元。

  今年起到2025年,巴中要進一步完善山水巴中、洞天巴中、紅色巴中、人文巴中、康養巴中“五大產品體系”,推動文旅康養產業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從區域旅游目的地向全國旅游目的地轉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帆)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