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長津湖》熱映!華西大學抗美援朝志願手術隊還鮮為人知

2021年10月08日09:22 |
小字號

近期,電影《長津湖》熱映,那些發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生在長津湖畔的故事讓無數人淚流滿面。

“歷史往往比電影情節更殘酷”

“沒有你們用生命堅守,就沒有我們的現在”

“請放心,這盛世如您所願!”

“致敬英雄!”

71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沖鋒在前,用血肉之軀在中國邊境立起一道鋼鐵長城,用錚錚鐵骨照亮了祖國萬裡山河。

四川的醫護人員積極投身抗美援朝,其中,原華西大學組織的兩次志願手術隊為抗美援朝戰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無視我國的警告,戰火蔓延至鴨綠江邊,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人民主權及生命財產安全,中央政府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槍。四川大學(包括原華西大學)師生積極響應抗美援朝號召,從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到組織增產節約、捐款捐物、參軍參干、組織英文翻譯隊,川大人積極投身各項抗美援朝運動中。其中,原華西大學組織的兩次志願手術隊為抗美援朝戰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西南整形外科手術隊

1951年4月,西南抗美援朝志願整形外科手術隊正式組建,是由宋儒耀教授帶隊的一支戰場醫療服務隊。隊伍在北京改為中國紅十字會國際醫防服務隊第五大隊第一隊,是全國的醫療隊中唯一一支整形外科手術隊,分配在長春第三軍醫大學外科學院整形科工作,於1952年2月工作結束返校。

1.隊伍組建

抗美援朝戰場上,美軍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彈,使大批志願軍的面部、頜面等裸露部位遭受嚴重燒傷,對志願軍戰士的身體及心理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當時的華西口腔醫學在國內外名聲斐然,特別是宋儒耀教授,在美國留學期間,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學習到很多關於戰爭中面部創傷的相關治療知識。鑒於此,1951年4月,中央軍委電令西南衛生部“組建一支援朝整形外科醫療隊,由宋儒耀教授擔任隊長並負責選拔隊員”。[1]

接到命令后,宋儒耀教授組建了一支由4名口腔科醫生、1名外科醫生、1名骨科醫生、2名護士、1名技工,以及1名秘書組成的隊伍。根據檔案資料顯示,赴朝醫療隊由宋儒耀(矯形外科教授)擔任領隊,鄧顯昭(外科醫師)擔任副領隊,隊員有:王翰章(醫師)、曹振家(醫師)、呂培錕(醫師)、侯兢存(醫師)、彭學清(護士)、楊澤君(護士)、吳銀銓(秘書)、張連俊(助理員)。[2]

同時,宋儒耀根據在美國時的所學,憑借記憶,結合自己的思考,畫出在外科整形手術中所需要的醫療器械圖紙,交由學校進行生產。在採訪中,宋儒耀教授介紹,“我校機器房工作同志為他們在短短的時日中,簡單的設備下,制造出很多特別的醫療器械,這些器械比他在美國買回來的還要好得多。”[3]這些醫療器械在前線的醫療救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根據原華西大學館藏檔案記載,“我校奉西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電囑組織矯形外科手術隊赴朝鮮服務,現已組成,共計隊員10人,由我校矯形外科教授宋儒耀醫生率領前往,並隨隊攜帶應用器材5箱。該隊定於4月30日啟程赴朝”。[4]

2.奔赴后方

4月26日,由方叔軒校長主持,華大全體師生員工為手術隊舉行歡送會,“他們在夾道的歡送行列中被抬到會場,鞭炮聲,歡呼聲交織成一片。在中朝兩國美麗的國旗下,他們由方校長介紹接受了學生會、工籌會、團總支和同學們的獻詞、獻花和獻章。”宋儒耀教授在會上代表大家致謝,並介紹了手術隊制定的三項公約“一、任何困難情形下不鬧情緒,二、不與友隊發生摩擦,三、彼此不鬧意見,並要保証完成任務回來。”[5]

手術隊於1951年4月30日從成都出發,途徑重慶,奔赴北京。而后至長春第三軍醫大學外科學院開展救護工作。

在手術隊全體隊員1951年7月的來信中稱“5月29日渝市醫藥界熱心歡送我隊及支藏隊出發,5月30日西南衛生行政首長們和渝市醫協同志們又親赴碼頭握別。6月1日在宜昌借宿一夜,次晨即換江漢輪直投武漢,……6月4日清晨抵漢,……5日午后在樂鼓喧天和連綿不絕的火炮聲中歡送我們上車,從此我們隨著列車向華北大平原急驟奔馳,7日晨馳抵首都東車站,紅十字總會已備車迎接……因為等候山東、杭州、太原等地醫療隊,在京共住20余日,至6月27日中國紅十字國際醫防服務隊第五大隊方編成。(我們編入第五大隊第一隊,此為整形外科隊)並在協和醫學院禮堂舉行歡送及授旗大典,臨場講話的除領導機構首長外,尤感榮幸興奮者為朝鮮人民代表的光臨和獻花。28日午后離京,當日午夜出關,次晨即安抵沈陽。沈陽郊區近百裡地煙囪林立,市內建筑齊整,街道清潔。這裡戰爭氣氛較關內為濃。到沈即入東北軍區衛生部招待所。7月3日才按東衛指示換上戎裝冒著滂沱大雨離沈登車,繼續前進。當夜即達達目的地,此處是我們的工作中心。”[6]

3.在戰場上

由於各志願服務隊工作期限3個月,為時過短,工作上剛熟悉而又換班,來去浪費時間、人力,因此,1951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延長志願手術隊工作期限。“查抗美援朝醫療隊,為有利於工作和需要,其工作期限,已經中央明確規定為開始工作起6個月”。[7]

手術隊所救治的傷員以燒傷為主,也有炸彈傷,不會直接威脅生命,因此往往將傷員拉到后方救治。手術隊全體隊員1951年7月來信稱“大部面頜整形外科傷員皆集中於此,工作相當繁重,但因傷病員的品質和政治水平均極高,而且醫護人員與傷病員間都是同志關系,故工作也很順利。……我們正與友隊(上海隊和天津隊)的同志們緊密合作,提高治療效率,保証完成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和你們及全西南人民寄予我們的希望。”[8]

西南志願整形外科手術隊在后方救治傷者1000余人。開始,真正可以做手術的隻有宋儒耀教授。白天,由宋教授主刀手術,同時現場指導青年醫生觀摩學習。晚上,宋教授還要編寫講義,並給年輕的醫生、護士們培訓。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年輕醫生們可以主刀手術了,這時宋教授還是會在一旁監督指導。宋教授說:“雖然我不可能把我們最可愛的人變成最美麗的人,但我要盡可能使他們美麗一些!”[9]

長春軍醫大學(即第三軍醫大學)整形外科是初建,物資條件較差,宋教授和手術隊的同志們能夠積極提出建議,並想辦法克服困難,如:幫助醫生們研究業務,整頓整形科病房工作制度,當護理人員忙不開時,他們就親自動手給傷員打水喂飯,整理病床等。在醫院管理上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10]同時,大家在出發時,原本准備過江去工作的,因此准備的醫療器械是比較簡單的,到達工作地點后,就遭遇了一些困難,手術隊的同志們創造發明了一些手術器械和六個技術方法。[11]

所有隊員都全身心的積極投入救治工作。鄧顯昭時常在深夜照看病傷員,對病危及嚴重患者親自守病,建立醫病制度,減少了醫療事故,解決傷員的思想、生活、醫療等問題,熱心幫助工作人員學習,在工作人員中具有較高的威信。曹振家在傷員施行手術后,不醒不下班,並提出建議,制訂了住院醫師應守候全身麻醉病人至全醒的制度。張連俊在整形科換藥室工作時,每日工作在10小時左右,傷員用過的紗布及繃帶,都親自洗滌,每周節省紗布80張,繃帶20卷。[12]

長春軍醫大學1951年10月來信向華西大學致謝,稱“由貴校派出的醫療隊同志們在醫療工作上盡了最大努力”,“貴校醫療隊到此后即行突擊治療,早起晚眠,犧牲了暑假和禮拜日的休息,給應手術而未得手術的傷員們進行治療。迄今為止,手術共達67次,並做到術前安慰,術后照顧。尤其宋隊長,更是不辭辛苦,經常在手術室從早8點忙到晚9點,曾一日手術6人,給傷員解除了痛苦,使那被炮火燒傷將要失明的眼睛(角膜潰瘍)恢復光明﹔使那被彈片崩掉了下巴的傷員劉克仁又有了下巴﹔使那幾次治療未愈的傷員很快的恢復了健康,重返前線殺敵。” 傷員們反映:“華西醫療隊同志對我們像親兄弟一樣。”[13]

4.載譽而歸

1952年2月,西南志願整形外科手術隊工作結束,返回學校。“我校抗美援朝志願矯形外科手術隊全體隊員,在抗美援朝前線完成任務,已首途返校。該隊宋儒耀隊長於本月12日午后安抵校園。” “宋隊長告訴記者說:全隊同志們都非常健康,工作非常愉快。”因在抗美援朝工作中做出來突出貢獻,手術隊集體記了一次小功,宋儒耀記了一次大功,鄧顯昭記了兩次小功,張連俊、彭學清、曹振家各記小功一次。在抗美援朝醫療工作中,西南志願整形外科手術隊是唯一的一個集體記功,是非常難得的。[14]

2月1日上午,全校師生員工在第二廣場舉行了歡迎手術隊立功返校的大會。到會的除了本校和附中師生外,還有濟川中學的師生。“宋儒耀隊長、鄧顯昭副隊長,分別代表手術隊全體同志向劉校長獻錦旗和獎狀。錦旗是志願軍傷病員親手做成送給手術隊的紀念品。獎狀是志願軍后勤部頒發給手術隊的。宋、鄧兩隊長和王翰章、曹振家、呂培錕、侯競存、張連俊五位隊員,對全校師生員工作了歷時三個小時的報告。”[15]

由於燒傷后的整形治療需要經過長期的反復治療和手術,1952年3月,宋儒耀教授重返前線工作,對已被轉送至北京的傷員進行后續治療。同行的還有牙學院預防牙醫學系王巧璋主任,口腔外科學系助教王模堂同志等人。[16]

在戰場上成長的西南志願整形外科手術隊,客觀上促進了我國口腔醫學的發展。宋儒耀教授分別於1951年和1952年,在第三軍醫大學及北京協和醫院開設整形外科培訓,為我國培養第一批專業的口腔醫學人才,促進了我國口腔醫學的迅速發展。1957年,宋教授創辦了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在宋教授的言傳身教下,經過戰場洗禮的手術隊青年醫生們快速成長,在返回后很快成為了口腔醫學院的中堅力量。“不久,口腔醫學從一個醫學類中的二級學科上升為於醫學基礎、臨床、預防、中醫、中西醫結合的七大醫學一級學科之一,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口腔醫學,打下了基礎,並使華西的口腔醫學在世界醫學界佔據了一定的地位。”[17]

二、四川外科手術隊中的川大人

1953年1月15日,四川抗美援朝志願外科手術隊在成都正式組隊,到北京后改為中國紅十字會國際醫防服務隊第十二隊。在朝鮮期間,隊伍在朝鮮前線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四前沿兵站醫院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基地醫院工作。此次和上一次不同的是,這支隊伍工作地點在朝鮮,並且隊員不全是由華西醫生組成,有楊振華和敬以庄兩名華西醫生,其中楊振華擔任隊長。

1.組隊赴朝

1953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衛生廳函送華大醫學院等單位,“‘繼續加強抗美援朝的斗爭,爭取更大的勝利’,我省組織抗美援朝手術隊一隊,赴朝鮮為“最可愛的人”服務。經決定調你院(四川省人民醫院謝錫瑹、華大醫學院楊振華……)同志,光榮的參加前往,請通知其本人於1月15日來廳報到。”[18]

1月12日,楊振華接到校長的通知,得知上級和抗美援朝會核准了申請,將於15日去衛生廳報到,參加志願手術隊工作。楊振華立即進行准備,將教學和業務工作向醫學院及醫院商好接替辦法並做好交接,准備盡全力去搞好手術隊的工作。

根據指示,四川省組織了一支抗美援朝外科手術隊,人員大部分由省直屬單位指派,其中有:四川大學校友、省人民醫院院長謝錫瑹隊長,華西大學醫院醫生及胸腔麻醉師楊振華副隊長,隊員有:黨新民、陳樹德、蕭慶敘、吳志安、薛露華、蕭玉曾。在入朝前,增補了華西大學外科醫生敬以庄。

1月15日,四川抗美援朝志願外科手術隊在成都組隊,共9名隊員,有醫師6名,護士2名及消毒員1名。隊伍經由重慶、武漢,趕赴北京。“組隊以后大家訂立了公約,保証要在黨和上級的領導下完成一切任務,要抓緊急救,搞好治療,不使傷員多流一滴血,多受一分鐘痛苦。”到北京后,抗美援朝總會答應了手術隊期望被派到最前沿去工作的請求,四川外科手術隊是1953年首先入朝的醫療隊。[19]

2.救死扶傷

四川外科手術隊在三月初入朝后分配到位於第十四前沿兵站醫院,屬於最前線的上甘嶺地區。隊員們隨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入朝后,謝錫瑹隊長因身體原因回國接受治療,便由楊振華改任隊長,繼續帶領大家投入緊張的工作中。

在備戰期,傷病員不多,手術隊配合了備戰任務,在醫院裡進行了教學工作,藉以提高醫院的醫護同志們的理論和技術水平。到了六、七月,隨著反擊戰的開展,楊振華所在的醫院是接收傷病員較多的一個,工作變得緊張而繁忙起來。在大家的努力下,醫院勝利地完成了反擊戰的巨大任務。

1953年9月,華西大學外科醫生楊振華、敬以庄在參加抗美援朝手術隊后給院長寄來一封信,詳細介紹了當時的情況。我們的兵站 “凡有骨折的傷員都做到了百分之百的石膏固定﹔共約1000個石膏固定,沒有發生過循環障礙的合並症。”同時,在治療方面我們介紹了一些技術,改進了一些方法。“未來使同志們能精確地診斷緊張性氣胸,會利用簡單材料自制了胸腔水壓表﹔為了減少胸部傷員的痛苦,縮短治療時間和降低殘廢率,會根據朝鮮戰場的條件改進了蘇聯的胸腔積極引流法。同時我們也學習了戰傷外科。認識到現代戰場的復雜性與嚴重性,更認識到隻有努力學習蘇聯的先進野戰醫療制度——階梯治療——才能提高治愈率和歸隊率,才能降低殘廢率和死亡率。”[20]

傷員經過初步處理后,需要被轉運到后方,“在經過了適當的處理和仔細的檢查,在后送大批傷病員中沒有發生過中途死亡,傷病員安全到達后一階梯醫院24小時以內也沒有發生過死亡。在我們醫院裡的死亡率隻達到0.6%,都是嚴重的傷病員。”[21]在敵機猖狂的時期,工作愈見緊張。為了安全,傷員的接收和后送都在黑夜裡進行,手術也在夜裡做,夜間成為最寶貴的時間。在反擊戰的緊張階段,楊振華所在醫院一個晚上就要收入和轉出八百名傷員,還有二三百名留院治療的傷病員。他們在救治傷員的同時,每天夜裡要搞好新收入院傷員的分類,既要將抬到分散在山溝裡的病室裡去,又要將后送的傷員抬上汽車,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白天若有空襲更要加快把傷員背抬到堅固的防空洞內,在那裡還照常進行必要的治療。[22]

同時,楊振華和他帶領的隊員們,在戰斗中發揮醫務工作者忘我的工作精神,把傷病員的痛苦當為自己的痛苦,把治療任務當作戰斗任務一樣看待,頑強的克服工作中的各項困難。他們利用汽油桶創造了消毒器,克服消毒滅菌的困難﹔他們為了攻克創傷性休克這一重要的死亡威脅,加強對休克的理論學習,並且貢獻出自己的鮮血來搶救休克傷員。在某次戰役裡全院每個同志都獻過一次血,個別同志獻到三次之多﹔他們用玻璃瓶制成大漏斗,把紗布反復洗淨消毒后用來替代濾紙,解決了因缺乏大批漏斗和濾紙而造成的輸血輸液困難,用此方法后,在12小時很容易給傷員們靜脈輸入三、四萬毫升液體,既使傷員得到了及時治療,又節省了人力﹔他們還把打車胎的氣槍的活瓣改變方向用來作吸引器,克服了手術室內因沒有吸引器,在緊急手術時的許多困難和不便。[23]

3.光榮返校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訂,中國人民志願軍取得了此次戰爭的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志願軍后勤部衛生部為了進一步提高部隊醫療技術水平,開辦了短期軍醫訓練班。並抽調部分醫療隊來完成這項任務。1953年9月,楊振華所在的第十二隊接到命令,到第二基地醫院報到,與第八、第十三、第二十二隊共同舉辦軍醫訓練班。楊振華擔任訓練班副主任。經過3個月的培訓,100多名軍醫在整體業務水平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獲得了上級的肯定。楊振華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在1953年9月榮立三等功,並經中國人民志願軍后方勤務第九大站政治處批准,獲發《中國人民志願軍立功証明書》。1954年2月25日至3月1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后勤部衛生部召開“中國人民志願軍三年衛生工作總結大會”,謝錫瑹、楊振華代表四川外科手術隊參加大會。會議結束后,楊振華經安東、大連、北京、漢口、重慶返回成都。[24]

1954年4月,楊振華醫生返回學校。楊振華利用在朝鮮戰場上的經歷,正式組建了胸外科。華西外科由原來的大外科,開始陸續組建胸外科、骨科、肝膽科等科室。楊振華在戰場上處理胸部戰傷的實操經驗,也被他搬上課堂。在他的教導下,我國下一代的青年醫生們也在茁壯成長。

注釋:

[1] [17]王翰章《翰墨荃馨——一個醫生的歷程》,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第218,260頁。

[2] [4] [7] [12] [18]原華西大學館藏檔案1951XZ110010。

[3] [5]《你們是最可愛的人了!我校矯形手術隊赴朝》,載於《新華大》1951年5月15日刊第1版。

[6] [8]《我校援朝矯形手術隊已抵工作地開展工作——來信保証完成庄嚴任務》,載於《新華大》1951年8月10日刊第4版。

[9] [10] [13]《光榮的工作 長春軍大來信表揚我校醫療隊》,載於《新華大》1951年11月15日刊第4版。

[11] [15]《全校師生員工集會 歡迎援朝手術隊立功返校》,載於《新華大》1952年2月5日 刊第1版。

[14]《我校抗美援朝手術隊宋儒耀隊長立功返校 全隊同志抵渝日內即可返校》,載於《新華大》1952年1月17日刊第1版。

[16]《宋儒耀隊長重返前線服務》,載於《新華大》1952年3月15日刊第1版。

[19] [22] [23]《我在朝鮮前線的時候》,載於《四川醫學院》1954年4月21日刊第4版。

[20] [21]《來自朝鮮的一封信》,載於《四川醫學院》1953年11月3日刊第4版。

[24]王金玉,《揆文奮武——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川大英烈》,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195-197頁。

來源:四川大學檔案館 作者:楊勝君、王金玉

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四川頻道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