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在國博感悟“兩彈一星”精神

本報記者 鄒雅婷
2021年09月07日08: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王淦昌,德國柏林大學博士,1934年歸國﹔錢三強,法國巴黎大學博士,1948年歸國﹔鄧稼先,美國普渡大學博士,1950年歸國……提起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名字,人們並不陌生,但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這23位科學家中,有21人是從海外學成歸國,20人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開幕的“協同創新 自立自強——‘兩彈一星’精神展”上,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圖片與文物、文獻、視頻、圖表結合,呈現生動的歷史細節,將觀眾帶回那個激情燃燒的創業年代。

  無論是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上,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70余年的輝煌歷程中,“兩彈一星”研制成功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重大歷史事件。“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同主辦,得到20多家“兩彈一星”研制單位、功勛人物紀念館和相關研究展示單位的支持,共展出110件(套)文物、藝術作品、模型,510張圖片及音視頻等,系統深入地闡釋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展覽由六大部分組成,並非全景式展現‘兩彈一星’歷史,而是在兼顧時序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專題的設計,著重表現‘兩彈一星’精神的豐富內涵。”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龔青說,展覽既突出展示了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無私奉獻,也以多媒體形式介紹了核工業、航天及中科院系統近150名科技專家及行政管理人員的協同攻關,同時還呈現了大批普通建設者的艱辛付出。

  “我願以身許國!”“隻要國家需要,我就去做。”“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給了導彈事業,我無怨無悔。”……展廳裡的愛國誓言牆上,“兩彈一星”元勛們的句句心聲,讀來令人動容。

  伴隨著《馬蘭謠》的歌聲,一張張馬蘭基地的照片映入眼帘。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核試驗基地,又稱馬蘭基地,以盛開在羅布泊地區的馬蘭花命名。從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7月中國進行最后一次核試驗,馬蘭基地成功進行了45次核試驗。數萬名科研人員、部隊官兵和干部職工扎根戈壁,無私奉獻,鑄就了新中國和平盾牌。

  “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結構星、“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模型、“天宮一號”實驗艙模型……展廳裡的模型展現了中國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也反映了“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賡續。

  “展覽中還設置了模擬場景和觸屏互動設備,希望通過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引導廣大觀眾深入理解‘兩彈一星’精神,激發起強烈的愛國情懷。”龔青說。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