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衛生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紅色記憶)

本報記者 付明麗
2021年08月17日09: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外觀。
  山西省長治市新聞中心供圖

  八路軍第129師772團團長葉成煥犧牲時穿的草鞋。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供圖

  英國記者何克在武鄉八路軍總部採訪時使用過的打字機。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供圖

  巍巍太行,民族脊梁。

  太行山西麓,著名的革命老區山西武鄉,分布著40余處革命舊址和紅色場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就坐落在這裡。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抗戰歷史的大型專題紀念館,1988年9月3日正式建成並對公眾開放,館名由鄧小平題寫。館區佔地面積14.8萬平方米,包括八路軍抗戰史陳列館、百團大戰半景畫館、窯洞戰景觀、八路軍抗戰紀念碑、八路軍將領組雕等10處參觀點。館內藏品8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50多件。

  走進八路軍抗戰史陳列館序廳,隻見8根鐫刻著八路軍抗戰畫面的四方銅柱巍然立於大廳中央。置身展廳,那些硝煙彌漫的抗戰歲月,那些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仿佛從太行山吹來的風,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一雙草鞋,

  見証英雄血洒疆場

  “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這是朱德在武鄉王家峪八路軍總部寫下的詩句。

  1937年8月,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出師華北抗日戰線。

  武鄉是華北抗日指揮中樞,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先后5次進駐武鄉,共駐扎536天,這裡“村村住過八路軍,戶戶都有子弟兵”,被稱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

  “紀念館的基本陳列為《八路軍抗戰史陳列》,展陳面積8000平方米,以歷史圖片和實物為主,輔以景觀、油畫、雕塑、幻影成像等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及華北敵后人民八年抗戰的光輝歷史。”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館長史永平介紹。

  行至第二展廳,一口打滿補丁的行軍鍋前圍了一圈參觀者。

  “這口行軍鍋有17個補丁,它跟隨紅軍完成了兩萬五千裡長征,又跟隨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講解員魏巍說,“關於這口鍋,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1938年春,日軍出動3萬余人,分九路向晉東南根據地進攻,八路軍展開反九路圍攻的長樂村戰斗。

  在這場戰斗中,武鄉縣王家峪村村民李煥蘭的丈夫參加了擔架隊,他發現一位傷勢嚴重的八路軍戰士緊緊抱著一口行軍鍋不放。戰士告訴他,這口鍋從長征帶到現在,過草地時煮過草根、皮帶,救活過好多戰友。這位戰士犧牲前再三請求他把這口鍋帶走。

  1939年10月,八路軍總部駐扎在王家峪村,彭德懷聽說此事后深受感動,讓部隊把這口鍋好好保存,待到全國解放后將它送進博物館,讓后人知道革命的艱辛。

  “除了行軍鍋,這雙草鞋的故事也要好好講一講。”魏巍說,“這是葉成煥團長犧牲時穿的草鞋,上面的棉線已經斷裂。”

  抗日戰爭爆發后,葉成煥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團長,率部先后參加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著名戰斗,為129師在全面抗戰初期的“三戰三捷”作出重大貢獻。

  長樂村戰斗中,葉成煥在高坡上觀察敵軍情況時被子彈射中頭部。當戰士們抬著他后撤時,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隊伍,隊伍呢?”

  葉成煥犧牲時年僅24歲。長樂村村民董來旺為他整理遺物時,看到葉團長還穿著一雙破舊的草鞋,趕忙拿來一雙布鞋給他換上,並將這雙草鞋保存下來。

  朱德特地從八路軍總部趕來,向葉成煥遺體告別。129師師長劉伯承在追悼會上說,葉團長沒有辜負黨的教育,終於成為一個很好的布爾什維克。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英雄故事千千萬萬——

  “狼牙山五壯士”面對敵人步步逼近,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數十丈深懸崖﹔黃崖洞保衛戰中,17歲的司號員崔振芳奮不顧身鑽出掩體,一口氣擲出80多枚手榴彈,殲敵40余人,后被流彈擊中﹔在十字嶺突圍戰斗中,左權將軍被炮彈擊中頭部,犧牲時年僅37歲……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將這些故事一一收藏,讓后人從這裡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

  一把木勺,

  述說軍民魚水情深

  走進第五展廳,一把黃褐色的木勺,訴說著擁軍模范胡春花催人淚下的故事。

  胡春花是武鄉縣窯灣村人。1938年春,八路軍進駐武鄉后,29歲的胡春花積極投身於抗日擁軍工作。

  1941年11月,黃崖洞保衛戰打響了,八路軍戰士為了保衛兵工廠同日寇進行殊死搏斗,戰場上有許多傷員抬不下火線。胡春花聽到消息心急如焚,她把發著高燒的4歲獨生女兒留在家中,組織起婦女擔架隊,冒著炮火上了前線。

  有一位重傷員上下肢都骨折了,不能自己吃東西。胡春花特意到村裡找木匠制作了一把小木勺,一勺一勺喂他吃飯。

  當她忙完醫院的事趕回家時,女兒已經奄奄一息。僅4歲的小生命在去往醫院的途中不幸去世。

  “這個故事講了很多遍,每次講還是不由得被感動。這把木勺隻有9厘米,卻承載著八路軍與太行人民不可丈量的魚水情深。”魏巍對記者說。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首戰爭年代廣為傳唱的民謠,是軍民團結親如一家的生動體現。

  八年全國抗戰期間,山西人民出兵、出糧、出干部,竭盡全力支援抗戰,15萬優秀兒女加入中國共產黨,60萬熱血青年參加八路軍。武鄉是“抗日模范縣”,當時全縣總人口約13.5萬人,有9萬余人參加了各種抗日團體,1.5萬人參加了八路軍,2.1萬人在抗戰中獻出了寶貴生命。

  一台打字機,

  閃耀國際主義光芒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收藏著一把特殊的軍號,它是由“日本八路”前田光繁捐贈的。

  1937年,前田光繁進入為侵略中國東北服務的特殊機關——滿鐵公司工作。次年春天,他被派往河北邢台一個名叫雙廟的小車站,后被八路軍俘虜,送往八路軍第129師師部。

  129師敵工科科長曾留學日本,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被安排與前田光繁住在一起。在日常相處中,科長常常給前田講日軍對中國百姓的殘害,講日本人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講中國共產黨的追求……前田光繁漸漸認清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本質,決心從事反戰工作。

  “前田光繁是第一個參加八路軍的日本人,是‘日本士兵覺醒聯盟’的發起者,還是東北老航校的元老之一。他帶著這把軍號投入中國抗日戰場,四方奔走進行戰地宣傳。”魏巍說。

  2005年8月,年近90歲的前田光繁專程來到山西,把珍藏了65年的軍號捐贈給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他深情地說:“我喝過武鄉的水窖水,嘗過武鄉的苦苦菜,住過武鄉的土窯洞,武鄉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在第五展廳,有一台外文打字機,是英國記者何克在武鄉磚壁村八路軍總部採訪時使用過的。1974年,當地重修八路軍總部磚壁村舊址時,從地下挖出了這台打字機。

  1938年何克來到上海,看到日軍侵佔的上海到處是悲慘的景象,他毅然放棄與姑母經印度回英國的打算,決定留下來。后來,他去了武漢、北平(今北京)、延安等地,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我看到了新中國》一書,揭露了國民黨官僚統治的腐敗沒落,向全世界講述了八路軍英勇抗戰的故事。

  展廳裡還有一個木質醫藥箱,它是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醫師白求恩送給八路軍第120師醫務所的。

  抗日戰爭爆發后,白求恩率領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於1938年初來到中國,先后在延安和晉察冀邊區開展傷員救治工作。

  1939年2月,白求恩率醫療隊配合八路軍第120師挺進冀中。“哪裡有傷員,白求恩就出現在哪裡。在齊會戰斗中,他的手術台設在距離火線7裡的一座廟中,敵人的炮彈炸塌了圍牆,他仍堅持工作,連續69個小時為115名傷員做了手術。”魏巍說。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給傷員做急救手術時被感染,后不幸去世,為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寫道:“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正義事業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許多國際友人辭別故土,投身艱苦卓絕的華北敵后戰場,與八路軍戰士並肩作戰,用熱血在華夏大地上鑄就了一座閃耀著國際主義光芒的不朽豐碑。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