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啟新程】
一對“主引擎” 兩個“驅動輪” 創新引領川蜀大地高質量發展
編者按:舉國同慶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榮耀。站在“十四五”開局的新起點,邁步走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各地又將如何砥礪奮進,爭取更大光榮?人民網特此推出“守初心·啟新程”系列報道,說變化,聊規劃,看各地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描繪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過去一年,四川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00家,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接近2萬億元,科技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9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到1248億元……與五年前相比,四川創新能力全國排名提升了五位,科技創新全力支撐四川經濟穩定向好,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加強。
進入新發展階段,四川也進入了培育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關鍵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川蜀大地,拉開了進一步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序幕。
兩個“主引擎” 驅動區域協同創新
構建以成都和綿陽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為主承載、其他區域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為重要支撐的區域協同創新格局——《決定》在規劃全川創新格局時,將主引擎鎖定為成都和綿陽。
成都,有四川省近三分之二的科技創新平台和超過一半的研發人員。全省近七成的有效發明專利、超六成的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均來自成都。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成都必挑大梁。
圖為天府實驗室。黃尚斐攝
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是成都下一步重點抓的著力點。成都方面透露,提升城市創新策源能力,需要整合全球創新資源,“隻有擁有匯聚全球一流創新資源能力,成都才真正可能在全球創新版圖中擁有一席之地。僅就成都和四川談創新,是沒有辦法成為創新策源地的。”
基於此,6月7日在成都正式挂牌的天府實驗室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建設面向全球的開放創新平台。天府實驗室,將聚焦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規劃建設,成為提升四川省源頭創新能力、引領產業與社會發展、覆蓋創新全鏈條的綜合創新類科研基地,成為四川打造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科技創新基地。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正式啟用﹔成都超算中心投入運營﹔全國首個生物治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華西醫院轉化醫學綜合樓啟用……近年來,多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成都建成,成都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正乘風破浪,不斷提升。
綿陽,是一個老牌科技城。兩院院士人數佔全省一半,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長期保持在6.5%以上,居全省之首,擁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15所,另有為數眾多的研究中心。如今,這座城市正處於培育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關鍵期。
7月5日,中共綿陽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綿陽市委關於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對全市創新發展作出系統謀劃。
培育創新主體,綿陽以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目前,綿陽正推進核醫療健康產業園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發揮核技術應用、北斗衛星應用、空管系統等領域的優勢,努力將創新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位於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中心二期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綿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首台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正電子藥物制備中心落成,標志著我國核醫學高端設備自主研發創新能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我國核醫學發展史上有裡程碑意義。”在首台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正電子藥物制備中心落成儀式上,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李思進如是說。
當天推出的醫用回旋加速器,是綿陽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中結出的又一碩果。它標志著發達國家對這一核醫學影像關鍵設備的壟斷從此打破,我國核醫學事業在自主可控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核醫學高端裝備自主創新達到新的高度。
綿陽持續抓好創新主體、創新平台的培育,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行動,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成長,從而不斷激發創新活力。2020年,綿陽高新技術企業淨增106家,總數突破446家。
向“智造”轉型 老工業城市謀劃高質量發展
德陽,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自“三線建設”時期開始,長期享有“重裝之都”的名號。進入新時代,重裝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考驗。《決定》的出台,讓位於兩個“主引擎”間的德陽,迎來創新發展的春風。
因與成都、綿陽地緣相近,德陽在轉型過程中,企業集群化發展、協同創新更加便利。例如,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汽),就與國機重裝聯合研制1000兆瓦及以上核電機組常規島汽輪機焊接轉子,有力推進了核電技術國產化進程。
東汽廠區廣場一側,矗立著被東汽人稱為“爭氣機”的國內首台自主研制的30萬千瓦機組火電機組模型。東汽供圖
走進東汽車間,映入眼帘的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流水生產線上,工人師傅熟練地操作著數控車床,完成對各類零部件的鑄造、加工、沖壓生產。一切有條不紊,井然有序。這裡,一年365天機器不停運轉,工人輪班堅守,締造著“大國重器”。
2009年,東汽組建科研團隊,正式啟動國內首台F級50MW重型燃氣輪機自主研制工作,並給予該項目內部代號“G50”﹔2020年11月,“G50”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效率和能耗控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今年,“G50”已完成首台示范機的設計、制造和試驗,預計2022年投入示范電站運行。
“用十余年時間攻克燃機技術難關,值得!”東汽電站服務事業部總經理張曉東說,燃汽輪機應用領域廣,航空、船艦和機車動力乃至發電都會用到。實現燃機高溫部件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可以打破國外企業在價格上的暴利,讓價格下降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東汽,是德陽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縮影。
第二屆四川裝備智造國際博覽會現場。人民網 王波攝
7月28日至30日,以“創新驅動·數智賦能”為主題的第二屆四川裝備智造國際博覽會在德陽舉行。德陽通過此次博覽會,加強與國內外重型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聯系,促進交流,加強合作,提升在全球裝備制造業產業鏈、價值鏈的頭部地位,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促進整個中國重型裝備產業集群從中低端向高端升級。
“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戰略機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傳統產業系統性變革、重構式創新、智能化轉型,打造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級重大裝備制造基地。”德陽市委書記靳磊說,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德陽正致力於實現老工業基地城市的智造夢想。
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兩個“驅動輪”一起轉
堅持深化科技創新與強化制度創新相協同,《決定》在謀劃之初,就明確了讓兩個“驅動輪”一起轉的原則。
成都高新區。成都高新區黨群工作部供圖
今年,成都高新區在全國率先試點開展“金熊貓創新積分”工作,發布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規劃綱要,實施新型研發機構“岷山行動”計劃,旨在通過“揭榜挂帥”,積極引入國內外頂尖科技創新團隊或科研機構。6月,首批6個項目成功揭榜,給予項目資金支持約4.5億元,其中單個項目最高支持近1億元,支持力度空前。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下,成都高新區“兩個輪子”一起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創新型企業加速發展壯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先導藥物已經建立起大規模的小分子DNA編碼化合物庫,正在建立小分子核酸藥物開發平台﹔
齊碳科技自主研發出納米孔基因測序儀,預計年內實現量產﹔
美益達醫療自主研發的三類醫療器械“可吸收顱骨鎖”已通過“同品種首個”注冊路徑進入CMDE審評﹔
成都擬合未來科技有限公司憑借“硬件+內容+服務+ AI”的智能健身理念與產品“FITURE SLIM魔鏡”,成為居家智能健身領域廣受青睞的品牌……
據統計,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已聚集各類企業超16萬戶,其中科技型企業超5萬家,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2705家﹔有上市及過會企業50家,其中科創板上市及過會企業6家﹔實現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35.5件,有效發明專利累計達22420件。
遂寧經開區全景。遂寧市委宣傳部供圖
“廠內事務園區不插手,廠外事務企業不操心”是遂寧經開區的服務承諾。該區創新推出“兩線工作法”,即:開微信工作群線上“問診把脈”、現場辦公線下“對症開方”,助推企業跑出“加速度”。
每個月,園區主要負責人、相關部門負責人都會與企業“面對面”,了解企業需求,將企業的問題列清單、建台賬,挂號督辦,辦結銷號,從招工、用工到園區配套等,事無巨細。
志超科技(遂寧)有限公司一負責人講述了一個細節,“為推進公司二期項目建設,經開區主要負責人前后兩次寫信與公司總部溝通協調。”
此外,遂寧經開區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在遂寧率先推行工業項目“承諾制”容缺審批試點改革,開辟招商引資項目注冊登記“綠色通道”﹔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行一站式服務、預約服務、延時服務和限時辦結,促進行政審批提速30%以上。
在創新機制的保障下,2020年,遂寧經開區國家基礎電子元器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成功躋身“國家隊”。遂寧經開區,正在實現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十四五”開局之年,科教大省四川正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堅持服務國家全局與推動地方發展相統籌、深化科技創新與強化制度創新相協同、激活資源存量與做優資源增量相促進、發揮政府作用與激發市場活力相結合,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破浪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