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郭漢中——

修舊如舊 重現神韻(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王永戰攝影報道
2021年08月06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絕活看點】

  從事文物修復36年,一件件破損青銅器、石器、玉器在郭漢中手中恢復往日神韻。他將傳統修復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造塑形補配、黃泥石膏翻模等修復工藝,使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等國家一級文物得以較為完整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目光盯著1米多高的青銅神樹,手指輕輕拂過每一處缺陷,郭漢中(見上圖)仔細端詳眼前的修復半成品,琢磨著如何將缺陷進一步修復。

  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修復室,文物修復師郭漢中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繼續修復青銅三號神樹,到三星堆文物發掘現場進行三號坑文物的提取,研究如何制造便攜工具以最大限度減少對文物的破壞……文物提取和修復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小心翼翼,來不得半點兒含糊。

  從事文物修復36年,6000余件破損青銅器、陶瓷器、石器和玉器等在郭漢中手裡重現往日神韻,也讓他逐漸掌握了歷史學、金石學、化學、博物館學等多學科專業知識。文物修復十分考驗耐心和意志力,不同器物所需的修復程序又各有差異,考驗著修復師們的應對能力。

  提起文物修復的得意之作,郭漢中直言,當屬三星堆青銅三號神樹。神樹高達3米多,文物發掘出土時,好多枝葉已成為殘片,如何讓神樹恢復往日神韻?

  第一步,便是對殘片進行分類。從未見過神樹原本模樣,文物修復師需要結合殘片的具體特征,包括大小、材質、顏色、缺陷等,辨析其位置,推測其屬性。“一開始摸不著頭腦,長久盯著看,仔細去判斷,慢慢找到了門路”,郭漢中說。

  拼接和焊接,是大部分文物修復的重要步驟。其關鍵在於根據斷裂痕跡,將殘片一一對應起來,然后再用高分子復合材料將其焊接起來。“拼接就是要把整個文物的形狀還原,而焊接則一定要注意文物的材料特點”,回憶起當時焊接青銅一號神樹的經歷,郭漢中坦陳有不少艱辛之處。

  青銅器長期深埋於地下,其物理特性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否存在材質疏鬆的問題,文物修復師一下子無法判斷。郭漢中說,所能做的就是大膽假設,小心嘗試,利用自制工具將青銅器拼接起來,而后根據以往經驗嘗試焊接。

  修補,是眾多文物修復的重要一步。在長期的文物修復過程中,郭漢中逐漸創造出塑形補配和黃泥石膏翻模等創新工藝。

  郭漢中介紹,黃泥石膏翻模解決了傳統硅橡膠直接開模在文物上留下硅油痕跡的難題,不會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而塑形補配針對文物上細膩精致的紋飾,可以實現在石膏模具上進行修飾刻畫,更好地還原文物上的紋飾圖案。

  著色,便是文物修復的最后一步。依靠摸索出的顏色調配經驗,郭漢中和同事們選擇礦物質顏料,對破損文物涂抹上色。“這樣會使色差更小,符合文物本來的形象。”郭漢中說。

  師從文物修復大師楊曉鄔,從參與三星堆遺址一、二號祭祀坑器物的出土,再到如今參與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祭祀坑的發掘,郭漢中始終敬重自己的職業,把自學、自練、自悟、自省作為行動准則。

  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石器、陶器等1000多件文物得到修復,青銅縱目面具、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等國家珍貴一級文物煥發往日光彩。

  如今,郭漢中的徒弟裡,不少人已成為博物館的骨干力量,同時他也為四川省內多家博物館、文管所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而2008年汶川地震后,正是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四川省內的儀隴文管所、綿竹文管所等多家文管所及博物館的文物得以修復,讓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6日 06 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