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灘水電站的幕后英雄:與混凝土較真 征服世界水電行業的“珠穆朗瑪峰”

【查看原圖】

6月28日,全球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正式並網發電!

60秒回顧白鶴灘水電站建設。盧忠燦制作

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三峽工程﹔單機容量100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一。白鶴灘水電站預計2022年7月可實現16台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屆時一天的發電量可滿足50萬人一年的生活用電。

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巨型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工程是長江流域防洪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是我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新時代“大國重器”。在其成功投產發電的背后,凝結了無數建設者的智慧和心血。

航拍白鶴灘水電站。謝雷攝

一群與混凝土較真的“藝術家”

在四川省寧南縣和雲南省巧家縣交匯處的金沙江下游河道上,一座世界級巨型拱壩立於其間。大壩左岸的地下洞室裡,藏著3條名為“泄洪洞”的奇跡和藝術品。

稱它們是奇跡,緣於白鶴灘水電站泄洪洞的多項特點:每條泄洪洞長度都在2000米以上,斷面最大可達寬15米、高18米,最大坡度達到23°,過流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它們的實力也不一般,能承受高達1.2萬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泄量和47米每秒的世界級高流速。

稱它們是藝術品,則是因為其“內外兼修”的混凝土質量:體型精准、平整光滑、耐磨防裂,水流養護狀態下呈現鏡面效果。

完工后的泄洪洞。謝雷攝

據了解,混凝土施工中素有“無襯不裂”的說法,裂縫似乎是混凝土逃不脫的結局,但白鶴灘的混凝土“藝術家”們卻不這樣認為。

白鶴灘水電站泄洪洞整體形態和過山車軌道很像,分為上平段、龍落尾段和出口處呈上挑形狀的挑流鼻坎,不同的是泄洪洞每個部位都是混凝土結構。在施工中最困難的,就數龍落尾段。龍落尾段形似龍尾,是一道垂直落差90米的斜坡,23°的最大坡度就出現在這裡。

在以往的水電工程中,如果泄洪洞有龍落尾結構,大多採用混凝土泵輸送混凝土到相應部位,但這種運輸方案不能套用在低坍落度混凝土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施工裝備,后續的作業就不能進行,創新成了必經之路。

但創新絕非易事,白鶴灘泄洪洞坡度更大、環境更復雜,想要設計全套的施工裝備更是難上加難。“難到和我們合作的廠商都跑了。”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部泄洪洞項目負責人王孝海說。

為了設計用於龍落尾底板施工的裝備,王孝海創新工作室團隊請來了一些專業廠家,和現場施工單位一起研究。

這套裝備要適應狹窄和大坡度的環境,要滿足一定的運輸速度保証混凝土不提前凝固,要保証混凝土運輸到准確的部位、不能影響后續人工作業……諸多困難交織在一起,現場試驗情況始終不理想。

一次次的失敗消磨掉了廠家的耐心,不久王孝海就發現廠商都變得安靜了,“之前我們有一個群,這些廠商的技術人員原本都在群裡,后來他們不是‘退群’就是‘隱身’,都不陪我們了,花錢也請不來人”。

從上平段到龍落尾,再到挑流鼻坎,白鶴灘建設者拿出了全套施工裝備,實現了“全過流面”創新。“應用情況表明,我們自行研制的成套常態混凝土施工裝備安全、高效,較常規施工效率提高了約20%。”王孝海說。

泄洪洞龍落尾底板收面,工人正在抹面,使混凝土平整光滑。劉濤攝

混凝土都是分塊澆筑,塊與塊之間必然會存在一條縫,但泄洪洞的接縫處卻實現了平滑。

接縫處如何保養、採用什麼保護工具,這樣的細節都被施工人員考慮在內。王孝海介紹,從泄洪洞第一倉混凝土澆筑起,建設者就堅持精准析源、精明施策、精心組織、精確控制、精益施工。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環節都有相應的任務。

施工人員把細致到幾近嚴苛的要求滲透到每一寸鋼筋、每一方混凝土,甚至每一條施工縫裡,目的就是為了保障施工質量,這樣的態度和藝術家別無二致。

白鶴灘泄洪洞平均不平整度小於2毫米,全部都能呈現鏡面效果。這份成績,源自於這一群混凝土“藝術家”的堅持和創新,展現了中國智慧。

征服世界水電行業的“珠穆朗瑪峰”

流急坎陡,江勢驚險,要將40%以上的長江水力資源運轉自如,使灌溉中華大地的粗實“血管”暢通無阻,源源不斷輸出清潔電力,金沙江畔迫切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

而組建這顆“心臟”的關鍵,就是研制可靠、穩定、高效的水輪發電機組。相對於已投產的長江三峽、金沙江向家壩、溪洛渡、烏東德水電站裝備的巨型水電機組,白鶴灘水電站單機容量再次實現巨大跨越,百萬千瓦機組技術研究的復雜性和技術難度遠超世界已有機組。

“要成功研制這個目前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機組,真不容易!”東方電機白鶴灘百萬千瓦發電機總設計師張天鵬感慨道。

白鶴灘水電站全球首台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吊裝。東方電機供圖

白鶴灘水電站共設計安裝16台單機容量為10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機組,屬於超巨型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其研制難度遠大於世界在建和已投運的任何機組,被譽為當今世界水電行業的“珠穆朗瑪峰”。機組的成功投產將大幅推動整個水電行業的發展,也標志著我國正逐步成為世界水電創新的中心。

百萬千瓦,不僅意味著大容量、大尺寸,也意味著發電機會產生更高熱量。作為空冷式機組,如果無法將這些過剩的熱量高效帶走,會造成嚴重的熱變形和熱應力,甚至造成設備損壞。如何幫助高效運行的機組“降火”,是研制團隊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

白鶴灘水電站全球首台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子吊裝。東方電機供圖

或許有人會說,“降火”有什麼難的,增加風量不就可以了?難就難在,冷卻風量在很大程度上,與發電機效率呈反比。

9年前,研制團隊開始了磁極繞組空內冷技術研究應用的攻關工作。通過若干輪次的仿真計算、試驗驗証、方案優化、產品試制,研制團隊成功實現了這一創新技術在白鶴灘項目的落地應用。磁極銅排上開設內通風孔,並新增內部冷卻區,在大幅增加磁極繞組的散熱面積、縮短傳熱路徑的同時,提高冷卻空氣的利用率,大幅降低發電機冷卻需求風量,為實現99.01%這一最高效率指標奠定了基礎。

“從2006年開始,我們在三峽集團的組織下開始了白鶴灘百萬千瓦機組的研究工作,在機組總體設計、水力、電磁、冷卻、絕緣等9個技術領域進行專項科研攻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我們的發電機效率達到了99.01%,效率水平世界最高。”張天鵬說,“我們的轉子繞組、空氣內冷新技術,突破了巨型水電機組冷卻技術瓶頸,實現了發電機轉子的最佳冷卻效果,為將來自主研制難度更大的高水頭、大容量水電機組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可以說,水電裝備的核心技術已經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朱虹)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1年06月29日10:27
分享到: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