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10月9日電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要想趕個場,也要走幾裡……”這是四川瀘州市瀘縣喻寺鎮譚壩村村民出行曾面臨的窘境。而如今的譚壩村,一排排新房整齊有序,干、環、支線公路建成投用,乘坐鄉村公交車到縣城僅需15分鐘。不僅通路通車,每家每戶還通水通電通氣通網,短短5年時間,這個曾經的貧困村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幸福村、富裕村。
雖然不是貧困縣,但作為一個百萬人口、農村人口佔主體的大縣,瀘縣卻有著40個貧困村、60237名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如何“增血”“造血”,抓住脫貧的“牛鼻子”,讓脫貧成效行穩致遠?近年來,瀘縣充分結合縣域實際,發揮地域優勢,筑牢“底子”,找好“路子”,開動“腦子”,穩固貧困戶增收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激發貧困戶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為非貧困縣的脫貧攻堅探索出一條好路子。2017年底,瀘縣40個貧困村全部達標退出﹔2018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19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筑牢“底子”
破基礎設施瓶頸,易地搬遷四年任務一年完成
要致富先修路,對於大部分是丘陵的瀘縣貧困地區而言,不僅要修路,也要完善水電氣訊等系列基礎設施,實現內聯外暢,既有裡子又有面子。
瀘縣深挖內部潛力,充分調動黨員干部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積極統籌多方資源,“好鋼用在刀刃上”。截至目前,該縣共投入資金20億元,讓全縣251個行政村“社社通”水泥路實現100%覆蓋,硬化水泥路通村達戶。並且完成3400余公裡管網建設,40個貧困村實現干、支管網到社全覆蓋。
干群齊心,其利斷金。值得一提的是,該縣實現了易地搬遷四年任務一年完成。
“以前走的是泥巴路,住的土坯房跑風漏雨,現在搬了新家,不僅房子好,配套也方便,日子舒服多了。”近日,喻寺鎮周堰村3組村民陳家碧接讀小學的孫子回家,說起新家新生活十分滿意。
2016年6月,陳家碧被評定為易地搬遷戶。當年底,她告別老屋,搬到現在的安康公寓。三年來,她將自家田地租出去養魚,加上低保、新農保以及兒子外出務工的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周堰村安康公寓是瀘縣易地扶貧搬遷的縮影。“十三五”期間,瀘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882戶、2087人。2016年,瀘縣自加壓力,2087人的易地搬遷任務全面完成,搬遷戶全部搬遷入住新房,實現了四年任務一年完成。
不僅要搬出來,還要住得好。在易地搬遷工作中,瀘縣充分尊重群眾意願,以“協商選擇安置方式”“協商確定建設選址”“協商推進項目建設”三個協商來推進。以協商選擇安置方式為例,推出了公寓式養老安置模式,主要針對喪失勞動力的鰥寡孤獨和老年夫妻搬遷戶。在房屋建設過程中,瀘縣強調“三類配套”(綜合配套基礎設施、綜合配套特色產業、綜合配套基本服務),力求解決聚居點的水、電、路、氣、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並將任務進行分解,實行挂圖作戰。
瀘縣扶貧開發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三類配套服務不僅完善了水電等基礎設施,還在聚居點建設了醫療衛生室、文化活動室、幼兒園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讓聚居點的貧困戶可以享受優質的公共服務。
產業支持
貧困戶“賒”農資種柑橘,致富有了新幫手
搬新家、住新房僅僅解決了住的問題,要讓貧困戶的荷包鼓起來,發展產業尤為重要。
瀘縣太伏鎮王灣村是瀘縣最南端、最偏遠的村庄,全村人口6000余人,其中貧困戶69戶185人,青壯年常年在外打工,留在家中的主要是老弱婦幼。如何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為,如何吸引青壯年返鄉創業?王灣村想得長遠。
“我們的柑橘是賒來種的。”9月7日下午,王灣村十六社貧困戶胡方書正拉著水管在柑橘地澆水。這兩年,胡方書通過“賒賬”種植柑橘400余株,隨著苗子一天天長高,胡方書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15年,王灣村龍馬祠種養專業合作社注冊成立瀘州一滴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營農資銷售以及農技服務等業務,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的辦法之一,就是“賒”農資給貧困戶。
“以一戶種植200株柑橘苗為例,一年的農資成本在4000多元,而不少貧困戶沒有本錢,種植有困難。”瀘縣太伏鎮王灣村龍馬祠種養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袁章冰介紹,“公司決定,對貧困戶免費提供技術,而農藥、肥料等可以先‘賒賬’,待貧困戶種植有收益后再付錢。”這樣,不僅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沒有本錢的問題,種植成功后公司還可對貧困戶種植的柑橘進行回收,統一銷售。“在幫扶貧困戶的同時,又壯大了公司的規模,助力自身發展。”袁章冰說。
2020年,一滴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幫助農戶種植枳殼600余畝、柑橘100余畝,惠及周邊群眾100余戶。
如今,瀘縣40個脫貧村都有一個產業園,這40個產業園不僅實現了農村撂荒土地流轉經營,還給脫貧戶和周邊群眾帶來了務工收入。在譚壩村,通過“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農戶”模式,全村流轉1.2萬畝閑置土地,種植糧油、甜橙、蔬菜,搞起了水產、獼猴桃、檸檬、觀賞花卉等。村民通過為企業提供勞務服務,開設農家樂等,人均收入增至2.1萬元。
志智雙扶
“走服引”見成效,村民靠雙手脫貧致富
近日,瀘縣潮河鎮王坪村的青花椒產業園裡,村民忙著給青花椒鋤草驅虫,王坪村第一書記張濤前來走訪,並向青花椒產業園負責人張紹高了解青花椒的生長情況。
“前些年,有村民吐槽我們工作干得不好,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大。”聊起扶貧產業,張濤說,村干部們深入了解后發現,部分群眾看著周邊地區發展得越來越好,自己村卻沒有像樣的產業,心裡著急。“他們對交通設施等方面的改善也有很高的期待。”張濤說。
辦事要辦在群眾的心坎上,首先得明白群眾想什麼。2017年以來,瀘縣開展走進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活動(簡稱“走服引”)。村干部下沉到每個村民(貧困戶)家中,不僅問需要、問計策,還用“微課堂”“院壩會”等方式,講述“致富小案例”“脫貧小故事”等。
今年8月中旬,潮河鎮王坪村進行了一場“群眾理論直播車”宣講活動,受到當地村民們的歡迎。不僅是“群眾理論直播車”,3年來瀘縣已開展巡演40場次,實現20個鎮(街道)40個貧困村全覆蓋。
通過“走服引”活動的帶動,村民們主動作為脫貧致富。2016年12月,王坪村與巨星公司合作的生豬寄養項目投產,4組圈舍年出欄生豬可達2400頭﹔2019年5月,王坪村村資公司以王坪村6社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吸納流轉土地240余畝,開始種植青花椒。“村裡歷來有養生豬的習慣,青花椒適宜生長在山地,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符合王坪村實際情況。”張濤表示。
王坪村村資公司常年吸納200余戶農戶務工,“沒技術,我們就去請教種養專家傳授經驗”。
4年來,王坪村生豬寄養項目為貧困戶分紅22萬余元﹔青花椒產業園今年試挂果產出青花椒9000余斤,產值可達75000余元。“產業發展起來了,大家也有了盼頭,‘苦熬不如苦干’,我們要靠自己的雙手去脫貧奔小康。”張濤表示。(陳向前 黃平 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