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6月5日電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要求,格中村被甘孜州鄉村振興暨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命名為“鄉村振興示范村”。今年4月,當這份文件擺到案前,中國電信派駐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格中村第一書記楊雪苓忍不住濕了眼睛。從貧困村到示范村,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似村旁的無量河水,沖開記憶的閘門,像放電影一樣在眼前閃現。
活動室住進漢族女娃
巍峨的群山、寬闊的草原、潔白的雲朵、奔騰的駿馬,這是多數人心中的高原印象。三年前,31歲的楊雪苓主動請纓,告別300公裡外的老公兒子,來到這個貧困落后的小村庄,所見的卻是破舊的房屋、臟亂的環境,還有凹凸不平的道路……第一次參加村民大會,楊雪苓就收獲了異樣的目光。村兩委班子7人,全是男同志,平均年齡48歲,隻有一個委員會說漢語。村民們擠在一起,嘰嘰喳喳說著藏語。村干部翻譯到,鄉親們議論,“中國電信咋派個漢族女娃來扶貧,到村內能做啥?”
“我能做啥”?楊雪苓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格中村是上木拉鄉最大最窮的貧困村,縣、鄉、村之間沒有客運車,入村開展工作很不方便。由於村委沒有住宿條件,以前的扶貧干部都是住在鄉政府。“住到村上去,就知道我能做啥”。第二天,楊雪苓收拾行囊,搬進村上的活動室安營扎寨。雖然這裡沒有廁所,沒有自來水,但離鄉親們近了,才能更好的開展扶貧工作。一大早,活動室外就來了10多個村民,帶著工具,扛著木頭,大家知道第一書記搬到村裡住了,主動來幫忙修建衛生間和接通自來水。村干部說,10年了,村外的人連到村裡坐坐都嫌棄,更不要說住在村上了。楊雪苓動容了,淚水彌漫了雙眼,她暗暗告誡自己,一定要想盡千方百計,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合作社助力村民增收
在村裡安頓下來后,楊雪苓查看資料,咨詢同事,走訪群眾,迅速摸清家底:格中村,全村81戶407人,貧困戶32戶118人,全村 95%人員不會漢語,村民收入單一,人均純收入不到2400元。要早日實現整體脫貧,當務之急是要找到增收途徑,轉變發展方式。於是,一次次的支委會,一次次的村民大會,開展思想碰撞,討論產業項目,聽取村民意見,楊雪苓和村兩委一道,帶領格中村走上了脫貧攻堅的新路徑。
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楊雪苓爭取到國家產業扶持基金100萬元。將村內成片土地用水泥樁和網圍欄圍起來﹔修建倉庫700平米,用於分揀、存儲農作物,減少產品存儲產生的損耗﹔購買收割機和電動石磨機,方便老百姓自食農產品加工,同時向周邊村出租,盤活資產。2019年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25萬余元,戶均分紅2800元。
就業技能培訓見效了。80余名勞動力參加石匠培訓班學會了水泥技術﹔組織10余名婦女參加編織技術培訓﹔選派致富帶頭人前往成都郫都區學習民宿旅游﹔組織40余名中青年接受電商培訓,2019年全村通過電商平台銷售農副產品,同比增收15萬元。
農機聯合社創收了。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村內大多數人未外出務工。為增加村集體收入,合作社積極與相關公司對接,成立聯合聯社,培訓村內機械化操作駕駛員,對外提供機械作業服務,讓村民可以不用外出打工,即可解決就業。
高寒地種出大棚蔬菜
在日常走訪中,楊雪苓了解到,這裡高寒缺氧,無法種植新鮮蔬菜。為什麼不嘗試種植大棚蔬菜呢?說干就干,經多方詢問,修建一個30平米的家庭型自用菜棚要2000元,修建58個,要10多萬元。楊雪苓當即到每一戶村民家丈量種菜用地大小,連夜趕寫項目申報材料,多次在縣、鄉、村之間的奔波,終於從農牧局協調到11.6萬元資金,菜棚很快修建完成。
楊雪苓又馬不停蹄,到縣農科所爭取到蔬菜種子300袋。並邀請理塘縣農技員到村指導,楊書記和農技員一起到菜棚做現場講解,菜坑的深度,種子的數量、間距,需要的水量,農家肥的份量……都一一做好示范。菜種播下后,楊雪苓經常到村民家中查看。有一段時間,楊雪苓發現好多菜苗都發黃枯萎了,她再次請農技員到現場診斷,弄清了是老百姓把菜棚門關得太嚴不透氣造成的,提醒大家注意溫差,白天把菜棚門窗全部打開透氣,傍晚才關閉所有門窗保溫。
在心血的澆灌下,大棚種植獲得成功,村民的餐桌上多了新鮮的黃瓜、小白菜、番茄、豇豆等時令蔬菜。當第一次吃到村民們自己種的新鮮蔬菜時,楊雪苓哭了,她覺得所有的辛勞都是值得的。
格中村實現“人畜分離”
引導老百姓培養文明衛生的好習慣,提高生活水平,是駐村幫扶的一項重要工作。格中村每戶都養有牦牛,人畜混居是普遍現象。要啃掉這個硬骨頭,楊雪苓軟硬兼施。“軟”,講解科學常識,逐一入戶開展“六洗一掃一整理”活動﹔“硬”,在每戶“六改三建”2萬元的資金補貼中分出2000元,在房屋后院建牛棚。剛開始,村民抱怨很多,怕牛在屋外生病。楊雪苓就將黨員格絨扎西家作為示范戶,動員他家先在院外修建牛棚,請縣畜牧局人員到村為牦牛打防疫藥品,然后分小組讓村民到他家參觀人畜分離后的舒適度和整潔度。就這樣,引導、檢查、評比、督促,格中村舊貌換新顏,成為鄉村文明、生態宜居的示范村。
想盡千方百計,歷經千辛萬苦,中國電信駐派的第一書記楊雪苓,在定點村開展精准扶貧收到顯著成效,格中村人的生活變了樣。2019年底,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2400元增加到7000元。貧困村摘帽,貧困戶整體退出,楊雪苓個人也贏得了當地黨委政府和全體村民的一致好評,獲得“優秀第一書記”“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劉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