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漢:旅游景區盛開“廉政文化”之花

【查看原圖】
易家河壩全景。孔繼紅 攝
易家河壩全景。孔繼紅 攝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05月31日13:14

人民網成都5月31日電 “這兩年易家河壩的變化很大,尤其是廉政文化進景區以后,不僅讓景區增加了觀賞性,還提升了景區形象。”近日,四川廣漢市三水鎮友誼村村民文華憲抱著4個多月大的孫子,在景區裡一邊散步一邊說。“你說的對,廉政文化不僅讓景區變美,還讓大家的意識得到啟發,讓村裡的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傳承中國傳統禮孝。”一旁的村民張文艷說。

廣漢市三水鎮因湔江、石亭江、綿遠河三江匯流而得名,也是沱江水域的源頭。三水鎮友誼村易家河壩旅游景區是德陽市紀委“五個一批”建設示范點,也是廣漢市紀委打造廉政文化的重要示范點之一。在廉政文化進景區建設中,三水鎮通過中國獨有的對聯形式和大型浮雕等宣揚“和孝親”廉政文化,為景區增添了廉政文化內涵和品味。

“四時魚水樂朝夕,一壩風情鑒古今。”景區大門牌樓正面正中的這副對聯,描寫了易家河壩景區一年四季每天都有大批游人前來,與村民一起養魚、賞魚、釣魚、吃魚、戲水、沖浪、觀賞水色天光,並從河壩古今的滄桑巨變中感受和認識社會的變革和發展進步。

側面是一副百字長聯,上聯是:雒水匯三江,滾滾浪淘千古。道不盡、魚鳧王跡,秦守治功﹔洪險警鐘,棹舟漁唱﹔易家故事,壩裡親情。淳茂此鄉邦,夏汛春潮滋厚土。下聯是:和風榮百業,皇皇錦簇一村。宜常來、漫步湖濱,垂綸塘岸﹔啜談茶語,咀詠石銘﹔極目崇樓,抒懷勝境。登臨共朝夕,口碑人氣壯名區。上聯圍繞“水”主題,虛寫江村歷史人文、魚水親情,融入易家河壩故事。下聯面對實景,吟頌漁村旅游文化景區嶄新風貌。

“這些對聯很有意思,既講述了三水鎮的歷史,又宣揚了廉政文化,反復品讀耐人尋味。”從成都自駕來易家河壩游玩的李成說。

借助湖堤的自然地形,三水鎮易家河壩景區還制作了大型《易家故事》浮雕,追溯本地歷史變遷,展望未來新生活。《易家故事》浮雕由四個部分組成:古蜀三星堆、湖廣填四川、廣漢修機場、魚水仙鄉。每一幅浮雕之間雕刻了四個字:和孝親廉,採用中國傳統的印章雕刻方式制作,古朴美觀。

在“和孝親”廉政文化石處,“和孝親”文化的疊石景觀非常醒目。四個方形巨石分別是:德、孝、善、明,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有廣漢三星堆文明特色的四個詞語:厚德載物、和孝親廉、上善若水、廣聞明察。

景區內還有一尊李冰治水石雕像。古代成都平原,經常洪水泛濫,百姓苦不堪言。后來三江之水灌溉良田,農業發達,人民生活有保障,都與李冰治水有關。“制作李冰治水石雕,放在這裡,供人們不忘先祖、緬懷李冰治水功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時也頌揚李冰勤政愛民、勇於創造、敢於擔當的思想。”三水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鐘繼巧介紹說。

不遠處的河堤上,還有座三層觀景樓“魚鳧閣”。魚鳧閣是為緬懷和紀念古蜀王魚鳧而取名。在 “魚鳧閣”二樓,景區專門制作了一口古鐘——魚鳧鐘。這口巨型鐵鐘,意為當年魚鳧王治水時,敲鐘預報洪水來臨,引導百姓疏散。鐵鐘的四面刻的是廣漢市紀委的廉政文化形象標志“廉”,引申為今天廉政教育的“警鐘長鳴”,警醒世人。

據悉,在探索將廉政文化有機融入易家河壩景區的過程中,廣漢市紀委監委堅持“五個結合”,即: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高雅與大眾相結合,文化與景觀相結合,務虛與務實相結合,既充分挖掘廣漢地方廉政文化的歷史內核,又立足易家河壩景區的現實和未來發展需要,將景區文化品味與廉政文化思想充分融合在一起,寓教於樂,相得益彰,在增加景區文化品味、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提升景區文化的檔次與特色,讓游客們在輕鬆愉快的游覽觀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王珂颍)

分享到: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圖片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