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擁有廣袤森林的四川省涼山州木裡縣,備受關注的“三區兩州”深貧地區電網建設工程之一的涼山木裡固增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已進入全力沖刺階段。
“一個木裡,一半森林”,木裡縣區域內高山林立、地勢溝壑縱橫,這項提高深度貧困地區供電質量、助力當地脫貧攻堅的電力“天路”,需要在高原無人區、原始森林中建設。
近日,記者走進了該項目所位於的固增苗族自治鄉建設現場。該項目新建鐵塔238基,新建線路93.5公裡﹔新建110千伏變電站一座,新增變電容量6.3萬千伏安﹔工程總體投資1.8468億元。建成投產后,將極大改善當地電網結構,大力推動木裡縣脫貧攻堅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當地經濟騰飛注入動力。
“我們計劃在5月15號前,全部工程投運。”記者抵達建設現場,電力工人們正在展放導線,為最后的鋪線做准備。很快,木裡東、西兩側的電網將聯接在一起,實現全縣串聯供電。然而,對於習慣了野外作業的電力工人來說,木裡固增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卻異常艱辛。
該工程施工點全線海拔高度均在2100至3400米,山體岩石比例達到75%,部分輸電線路塔基經過無人區,道路崎嶇、陡峭,鐵塔、導線等物資隻有通過人扛馬馱或者架設索道等方式向山上運輸,電網項目建設難度大,安全保障任務艱巨。
為了開挖基坑,工人們不得不臨時開採小道,由於山體岩石較多,隻能尋找少有的相對平坦地方。一名建設工人抱著空壓鑽機在岩壁上開挖,一天也隻能挖到40厘米左右深,這樣一個基坑就可能耗時20天,工程所在的大部分區域都是這樣的岩石。
“施工區域內夏季雷雨時節有山體滑坡、道路垮塌,還有吸血螞蟥。冬季冰雪季節,施工區域冰雪厚度達到10厘米,氣溫最低在零下5℃,建設人員需要面對山高路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等挑戰。”國網涼山供電公司業主項目部現場負責人何雨峰向記者介紹說,去年6月工程開工后,就遇上長達數月的雨季,嚴重耽誤了工程的進展﹔今年復工以來,當地進入山火高發期,項目又遇到新的挑戰。
“一日跨四季,春暑秋寒不得知”,為了能早日完成四川省境內投資規模最大的“三區兩州”電網扶貧工程建設任務,電力工人們將家安在了現場,奮戰在電網建設第一線。
見到王宗圳時,他正和同事帶著工具,在新建成不久的電力鐵塔上架線,兩人在30余米高的電纜上攀爬前行,像極了高空走鋼絲。“有時候,我們在上面一待就是4、5個小時,不過在高處看,就像搭建了一條穿越廣袤森林的‘天路’。”
除了施工安全,環境保護也是電力建設者面前的難題。
“為了保護林區生態環境,我們再次用上了騾馬運輸。”援建木裡固增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的國網攀枝花供電公司施工人員肖德軍告訴記者,為了運輸方便,他們租賃了50多匹騾馬。其實,上世紀80、90年代電力建設者就與騾馬運輸結緣了,現在的運輸方式有很多,這次他們還是採用騾馬和索道結合的方式,“道路崎嶇甚至沒有路,隻有騾子能提供可靠的運輸保障,同時用上索道運輸,可以更好的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為最大程度減少電網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電力工人們在施工過程中積極尋找電網建設和生態保護的平衡點,採取能避則避、一邊施工一邊保護等方式,力爭做到電網建設和環境保護“兩不誤”,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施工過程中,線路通道下方不允許種樹,每次砍樹的時候心情很復雜,為了通道不得不清理,一般隻要條件允許,我們都會在線路安全距離以外的山上種上小樹木,一路建設下來,我都種幾十顆樹苗了,看到自己種下樹木心裡又踏實了。”項目經理劉波介紹說。
“三區兩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既是國家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也是深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迫切需要。當前,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正集中力量攻克四川“三區兩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最后的“硬骨頭”,其建設管理的35千伏及以上電網工程共計87項。截至目前,已竣工投產76項,剩余分布在甘孜、阿壩、涼山三地的11個工程正在全力攻堅,並將確保2020年6月30日前電網建設項目全部竣工投運。
木裡固增110千伏輸變電工程便是四川“三區兩州”深貧地區電網建設復工現場的縮影。(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