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
四川需要更大更强的成都

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高规格出台文件,折射成都之重。成都是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一直以来,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三分之一的成都,为四川之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锁定路线目标,更见四川担当。在外界看来,《意见》出台是四川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以四川发展之进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坚定举措。未来,四川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成都?从《意见》首先聚焦支持成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不难看出:四川需要一个经济体量更大更强的成都,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引擎”。
面对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这一目标,成都如何主动而为?如何破题?观察成都近段时间的动作,“协调发展”成为其解题的关键思路。这种协调既体现在内部,包括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23个区(市)县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延伸至外部,与省内其他20个市州的协调发展。
西部经济中心的家底
根据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西部12省区市中,GDP(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的重庆被确定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和西安被确定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3座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均包含西部经济中心。
西部11个省会城市中,只有成都和西安的GDP突破万亿元,其中成都2024年GDP为2.35万亿元,高出西安近一倍。排在第三位的昆明,距“万亿”俱乐部还有近1800亿元差距。
跳出西部看成都。2011年,成都以6950.58亿元的经济总量首次闯入全国城市GDP前十强城市榜单,继重庆之后助力西部地区再拿下一个珍贵席位。此后,“东强西弱”的格局一点点被打破。去年,重庆实现对广州的超越,攀升至全国经济总量第四的位置,成都也连续几年稳定在全国第七的位置。今年上半年,成都GDP同比增速领跑全国GDP前十强城市。
从经济总量看,成都“大”得很明显。但考虑人口基数,成都的“大”就被稀释了。目前,成都常住人口已突破2100万人,居全国城市第四位,排在前面的重庆、上海、北京,经济总量远高于成都。杭州GDP紧随成都之后,但其常住人口仅1262.4万人,比成都少了将近900万人。成都在人均指标上不占优势。去年,成都人均GDP超10.96万元,在全国GDP前十强城市中仅高于重庆。
做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定位,成都面临着继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的课题。《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五五”时期末,成都经济总量超过3.2万亿元。这意味着从2025年到2030年的6年时间里,成都的GDP 需要平均每年增加1400亿元以上。
在经济体量已达到2.35万亿元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并非易事。成都当下的发展,既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也面临转型发展的“成长烦恼”,动力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等都进入新一轮优化调整期。
产业协调发展的“两条腿”思路
去年,向来以工业见长的苏州以10043.7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为全国第七个万亿级消费城市。提振消费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要课题。消费正是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长板”,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超过65%,成都也是全国7个万亿级消费城市之一。
省市同心烧旺消费之“火”。《意见》第一条就是支持成都全方位扩大内需,省市将共建国际化便利化消费环境和服务体系,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等世界级商圈。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西部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潇潇认为,这一举措很有针对性。“随着成都世运会等赛事的举办,成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量越来越大,良好便利的消费环境正是当下亟需。”
今年以来,成都通过深耕首店经济、持续发放消费券、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等多种手段,强力拉升消费曲线。上半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跑出6.1%的同比增速,是7个万亿级消费城市中增速唯一超过6%的城市。
成都世运会助力成都8月消费迎来一波小高峰。8月7日至17日,成都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5%,开票户数同比增长6.0%。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成都正“摩拳擦掌”,筹划推出300余项主题活动和系列特色场景线路。
“长板”要做长,“短板”也必须补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
一直以来,成都面临工业占比“未强先降”的困扰。2024年我国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城市排行中,成都以1.8万亿元总额排在全国第12位,而经济总量在成都之后的东莞、宁波等地级市,其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已突破2万亿元。
发力补“短板”,成都有多拼?已有的重点产业链中,成都把一半以上的席位给了制造业。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7.8%,位居全国GDP前十强城市前列。截至今年上半年,成都工业投资已连续12个月保持40%以上快速增长。
宏观数据中藏着“巨无霸”:总投资超600亿元、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BOE(京东方)成都第8.6代AMOLED生产线力争年内点亮。这是四川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将助力成都成为全国最大的柔性面板生产基地。
在支撑成都工业发展上,《意见》既从大处着眼,也从小处落笔。比如,《意见》特别提到将提升全省汽车产能利用率,支持实施一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重点项目。抢抓政策机遇,9月17日,总投资133.5亿元的17个项目落户成都经开区,涵盖新能源电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
下好“强县活区”的这盘棋
尽管成都自身体量在全省遥遥领先,但其内部的不均衡现象长期存在。GDP排在第一的成都高新区,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撬动了14.5%的GDP,去年达到3490亿元左右。而排在最后一位的蒲江县,去年GDP为228.6亿元。
与蒲江长期“合体”出现的,是成都最外围的另外7个县市:简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过去,它们先后被划定为成都的三圈层、郊区新城。尽管它们的土地面积合计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二,但经济体量贡献只有不到18%。
最近,它们有了新名字,也有了新定位:县市新城。为推动县市新城发展,成都出台《成都市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出针对8个县市新城的“一县一策”大礼包。
力度之大,体现在细节中。目前8县市中,除金堂县外全部通达轨道交通。为补上这一“空缺”,交通部门拟通过实施宝成铁路改造及新建青白江至金堂线,打造直连金堂县城与中心城区的轨道线路,项目建成后,成都至金堂直达运行时间仅需 40分钟左右。
这一举措体现了成都“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即深入实施“强县活区”行动,立足各区(市)县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高水平推动市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一举措得到省级层面的认可,《意见》明确提到,到“十五五”时期末,成都要形成新区引领、城区支撑、县市突破的发展格局。
县市新城展现新面貌:9月5日,四川彭州经济开发区将江苏诚盛绿色能源装备总部及研发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收入囊中,积极抢占氢能源市场;9月16日,日东材料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增资20亿元新建的OLED偏光片生产基地项目在四川崇州经开区竣工投产,将显著增强该市在成都市电子信息生态圈中的协同发展地位;在邛崃,一座集“引、育、孵化”一体化功能的可视化综合低度酒生产基地即将全面呈现,标志着邛崃产区低度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谋求“五区共兴”的成都作为
今年火出圈的“苏超”,让江苏这个东部沿海省份成为“显眼包”,其13个市“个个都能打”、发展相对均衡的省情成为热议话题。但全国能做到这一程度的区域并不多。在四川,成都作为“老大哥”遥遥领先,排在第二位的绵阳,GDP不到成都的五分之一;排名最靠后的市州,GDP不及成都的四十分之一。
为破解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近年来四川持续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部署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延续政策一致性,此次出台的《意见》,其中一条,精准聚焦在成都如何“提升辐射周边带动全域能力”上,要求成都发挥经济大市挑大梁作用,强化成渝双核联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带动五区共兴发展。
有心者不难发现,随着经济体量不断扩大、发展阶段不断提升,成都向外辐射带动的动作和效果,都已有所体现。
极米是最常被提到的案例之一。这家从成都孵化成长起来的科技公司,几年前在宜宾投建了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推动了宜宾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成都和宜宾两地,共同摸索实践出了“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
这一模式并不是“孤本”。比如,成都与广安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成都与雅安在大数据产业方面的合作、成都与资阳在口腔产业方面的合作,都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实践。“这种模式对双方都有利。”张潇潇认为,要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成都需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这一更高级别的经济形态,而吸引总部经济的聚集,周边的生产配套十分关键,因此“总部+基地”的模式能够带来双赢。
双赢方可持久。9月,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阿坝州调研考察对口支援工作;7月,南充市党政代表团来蓉考察,两市签署合作协议;6月,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主要领导登台,首次联合发布“成都都市圈投资指南”……
种种举动释放同一信号:成都将推动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联动其他经济区发展,实现“全省一盘棋、市(州)齐发展”的良好格局。(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怡 蒋君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