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道孚:千里求学路,婺道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啊弯弯的小路,梦中我思念的路……”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金华实验中学浙甘班幼儿保育专业的声乐课上,清亮歌声萦绕校园。在课堂内37名第二届浙甘班的学生中,5名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的学子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婺城区与道孚县深化教育协作的具体实践,也是两地“藏汉一家亲”的生动写照。如今,这批跨越2000公里而来的高原学子,已在婺城学习生活半月有余,正于两地携手搭建的教育平台上,开启逐梦新程。
近年来,浙江省与四川省甘孜州深度联动,金华市婺城区与道孚县深化教育合作。第二届浙甘班延续“2+1+2”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为高原学子量身定制成长路径:高一高二阶段,学子们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夯实基础,高三阶段转入金华实验中学接受优质教育,后续还将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完成两年深造,最终收获全日制专科学历。
“从道孚到婺城,我们不是‘独自出发’,而是跟着两地合作的‘接力棒’逐梦。”道孚籍学生泽绒措姆的话,道出了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教育资源的联动,更是婺道两地情谊的传递,让高原学子的求学路有了“双保障”。
第一次离开道孚来到婺城的洛绒邓诊,脸上带着腼腆却坚定的笑容:“婺城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婺道两地帮我们铺的路,我一定要学好本领,将来想留在婺城工作,也为两地的联系多做点事。”这份朴素的心愿,正是婺道合作种下的“民族团结”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的见证。
为了让道孚学子真正“融进来、学得好、住得暖”,婺城区从细节处倾注心意。金华实验中学组建专项教师团队,推行“一对一结对”机制,从功课辅导到生活关怀全程跟进。考虑到饮食差异,学校食堂特意开设“甘孜风味窗口”,让酥油茶、糌粑等藏地味道消解学子的乡愁。
对于泽绒措姆而言,婺城并不陌生。一年前,泽绒措姆就曾随研学团到访金华实验中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提前触摸过这片土地的温度。即便如此,开学初仍然有异地带来的紧张感。“老师和同学比想象中更亲切,有不懂的问题,结对的老师总能及时解答,同学会拉着我熟悉校园,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如今,课堂上的知识碰撞、食堂里的熟悉风味,让泽绒措姆感叹“异乡成了第二故乡”。
这份关怀,还体现在两地学校“双向联动”上。为做好衔接,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特意派出道孚学子的原班主任杨红,在婺城陪伴两周,将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细细交接给金华实验中学班主任马雄飞。“要让婺城的老师像我们在道孚时一样,懂每一个孩子。”杨红的话,是两地教育人“接力护学”的初心,也让民族团结的纽带更紧密。
展望未来,婺城区与道孚县将进一步深化教育协作,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实践中生长。两地计划在节假日期间推出“婺道文化交融”专题活动,组织道孚学子走进婺城古村落,感受婺剧、剪纸等非遗魅力。并邀请道孚文化传承人赴婺城,分享藏纸、锅庄等藏地文化,让藏汉文化在交流中互鉴。此外,金华实验中学还将优化教学与管理服务,通过组织学子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道孚学子不仅在学业上进步,更能成为婺道情谊的“小小使者”。
从道孚的雪山脚下到婺城的三江之畔,2000公里的距离,被婺道两地的教育协作与民族团结情谊悄然拉近。这批道孚学子的逐梦故事,不仅是婺道合作深耕教育帮扶的成果,更是“藏汉一家亲、同心共筑梦”的温暖注脚,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写下了鲜活的注脚。(实习生韩青化祎参与采写)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