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特展讲述春秋传奇

近日,江苏苏州博物馆“大邦之梦”系列第三展“吴国的北方朋友”特展在苏博本馆启幕。本次展览以晋、楚、吴三国的文化交流为明线,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与礼制文化为暗线,从“申公巫臣出奔”这一事件出发,分为出奔、委质、聘问、会盟4个单元,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589年,楚国高官巫臣奉命出使齐国,却在半途带着夏姬逃往晋国。巫臣的出奔让晋国获得关键情报,为后续联合吴国对抗楚国埋下伏笔。公元前584年,吴国突袭楚国东部边境,楚人猝不及防,吴国大胜。经此一役,吴国与楚国决裂,正式登上春秋争霸的舞台。
此次展览共展出文物116件(套),涵盖青铜礼器、玉器等门类,除苏州博物馆馆藏外,还汇聚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蚌埠市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多家文博考古单位的精品。“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作器——晋公盘首次来苏展出。
晋公盘是晋文公重耳送给爱女孟姬出嫁楚国的礼物,盘内饰有数十只浮雕和圆雕的动物,如盘龙、水鸟、游鱼、乌龟、青蛙等,其中圆雕动物都能360度转动,部分鸟嘴可以开合,龟首可以伸缩。盘内壁共有铭文183字,体现了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传递了珍贵的历史信息。晋公盘的制作技术反映了春秋中期青铜器制作的观念变化,即化整为零,用分铸取代浑铸,用铸焊取代铸接。与之风格相近、工艺相似的器物还有上海博物馆藏子仲姜盘。
“申公巫臣”中“申公”一职所指为何?在楚国青铜礼器彭子射盂鼎上可以找到答案。此鼎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八一路墓地,鼎盖内铸有铭文“申公之孙彭子”。其中“申公”为申地县公,是楚国灭掉南申国后派驻于此的地方长官。彭氏原本是申国贵族,受到楚国优待,家族中多人曾担任这一职位。巫臣作为楚国的公室贵族,也曾被派驻申地。此鼎器身的蟠螭纹体现了楚文化特征,与晋墓出土楚器风格呼应,反映晋楚文化交融。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国贵族墓地出土的4件春秋晚期青铜器引人瞩目。夔龙夔凤纹镈体型较大,纹饰华丽,是演奏时需独立放置的“特镈”。器身主纹饰内均填以各种云纹、鳞纹、粟粒纹、斜线纹,是侯马风格铜器鼎盛期的代表。这件铜镈与晋国赵卿墓出土铜镈造型、纹饰相近,显示了墓主与赵卿的密切联系。
蟠螭纹莲盖壶造型独特,壶盖为七片莲瓣形,莲瓣内各有两条相背的双首螭龙,颈部有一对回首吐舌的虎形耳。通体饰6周辫形绹纹,壶身有5层填满云纹的蟠螭纹和凤鸟纹。这件铜壶的莲瓣及吐舌虎形耳造型与大英博物馆藏一对赵孟介壶十分相似。赵孟介壶盖周缘有铭文,记载了公元前482年晋吴两国在黄池会盟,这件莲瓣盖铜壶的制作年代应相差不久。
此外还有2件吴王铜器,分别为铜鼎和铜鉴。铜鼎周身均饰细密的双线S纹,腹部以凸起的绹纹为界,足根部饰兽面纹。鼎内壁有铭文,可惜漫漶不清,能辨识的仅有“王”字,另有一字可能为“夫”或“吴”的下半部。这种双线S纹被认为是吴国青铜器的代表纹饰,加上带有“王”字,此鼎又称“吴王鼎”。铜鉴内壁铸有铭文,表明此器曾为吴王夫差所有。黄池之会,赵卿率一批臣僚随晋定公与吴王夫差会面,两国贵族或在此期间互赠礼物,并将其作为身后随葬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5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