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里会外|AI是工具,而非替代

近三分之一网民,使用AI制作图片视频!
上述结论,来自《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且使用AI工具进行图片、视频制作的用户占比在半年内有所增长,从25.6%上升到31%。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网络视听内容生产方式。
图片来自《报告》截图
3月27日至2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举行,近4500家机构参与。人工智能浪潮到来的改变和思考,成为本次大会的关注点。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AI技术正在从各个环节融入影视产业,在内容创作、播出、宣发等全流程帮助行业提升效率、增强创意、降低成本,并革新用户的观看体验。AI的深度应用不仅重塑了内容生产链条,更催生了人机协同的新创作模式。
不过,在创作者与AI的协同过程中,创作者们也坦言担忧技术的冲击。技术介入后,是否能帮助创作者释放更多想象力?
“AIGC这些工具的进步永远是工具,背后形成视听,内容最重要是叙事,是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这个依然是需要专业训练和审美和不断的积淀,才能形成好的,AI是形成个人助力,不是取代我们的工作。”在“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上,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谈到,在传统产业的时候成本、效率、质量,要提高效率,质量必然下降,成本必然提高,不可能三者同时提高,“人工智能给我们首次可能性,成本、效能和质量同时增加。”
“极视听·强赋能”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开幕。主办方供图
在业内不少专家看来,内容创作不仅是单向的抵达,更是一场创作者与观众在认知、情感与价值层面的深度对话。在“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邢春晓就认为,人工智能是否能帮助创作者取得突破,关键还是科技和文明要抓住老百姓的心声。
在智能工具赋能创作者产出专业内容的过程中,头部平台们则通过AI算法构建创作、分发、变现闭环,实现内容与商业的高效共振,这既是技术赋能的典范,更是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上,快手展示了新一代AI创意生产力平台——可灵AI。快手大模型产品和运营负责人李杨说,可灵AI具备从图像生成到视频生成的全流程能力,已经帮助不少中小商家以低门槛的方式制作视频素材。
“作为行业亲历者,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AI行业迎来了一场新的变革。大家从原来讨论算力、数据,到现在更关心的是‘AI到底怎么使用’?”趣丸科技副总裁、总编辑任少峰坦言,目前趣丸科技已构建全栈式AI交互技术产业生态,在AI语音、AI音乐、数字人、三维生成等领域均有落地应用。在他看来,“技术的进步,是为了让艺术的表达更加自由,让每一个灵感都能找到属于它的旋律。”
“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现场。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在“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上,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司长冯胜勇在会上谈到,在网络视听领域,AIGC已广泛应用融入到节目策划、内容制作、个性推荐、运营推广等各种业务场景,使创作效率极大提升,产业生态更加丰富,给行业创新化、智能化发展,带来更为强劲的动能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这“万物皆可生成”的时代,冯胜勇认为,我们更加需要清醒地思考,当AI能瞬间解决千万问题,人类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确保AIGC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从科学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冯胜勇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模型能力的愈发成熟,问题提得好显得尤为重要。
“以创意为核,做有水平的提问者。提问是创意的源泉,而创意是文艺的灵魂。”冯胜勇说,《哪吒》系列的成功告诉我们,打动人心的永远是充满精彩想象的创意内核。“AIGC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丰富表达,但无法取代人类形成独特创意。网络视听因技术而兴,因创意而强。”
“AI不仅为内容产业的生产力提升注入新动能,更在系统性重构创作者经济的价值链条和底层逻辑。”面对改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王晖谈到一些对共识的期待。在他看来,应以技术为基,内容为王。AI是工具,而非替代,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应开放共享,生态共赢。唯有打破数据与资源壁垒,才能实现创作者经济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应向善而行,行稳致远。在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同时,必须坚守科技伦理,守护创作生态的纯净与健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