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一条盐运水道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前通达半个中国

——艾叶古镇 流淌千年的“慢时光”

2023年04月23日14:18 |
小字号

自贡曾是一座遍地盐井的城市,有着近2000年的井盐生产史。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自贡盐场盐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繁荣,商旅增多,逐渐形成了以自贡盐场为中心,沟通成渝、连接滇黔湘鄂的运盐路线。

如果说,自贡是川盐古道的恢弘起点,那么,位于贡井区的艾叶古镇就是盐运古道上的璀璨明珠。

近日,记者走进艾叶古镇,细细品味这座浸渍了浓浓盐味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探寻“盐运古道第一滩”的前世今生。

因盐而兴的千年古镇

艾叶镇既是川盐东运水路第一镇,又是巴盐西运的陆路启运地,为富荣盐场西端井盐生产第一重镇。

史载,艾叶镇于北宋时期便开始生产井盐。当时,乡民们以大口凼取卤制盐外输,使得当地人口日益增长,盐场、驿站、酒肆日益兴旺,形成初具规模的集镇。经元、明至清初,盐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经清末民初和抗战兴盐期间的发展,该镇成为自贡骨干产盐区之一。截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共有盐井、盐灶165所,日产卤水约2000立方米、天然气15万立方米、盐近600吨,占西场(主要范围为今贡井)所产80%左右、自贡40%左右。是时,该镇天车林立,井灶密布,笕管纵横,蒸气蔽日,机车提卤隆隆作响,盐工船民号子震天。

艾叶镇地处自贡盐场最西端,自古以来就是水、陆路盐运的枢纽和要津。从南宋年间开始,即有荣州所产煤炭经旭水河输入自贡烧盐,所运煤炭就在此转运。同时,自贡陆路西运食盐至雅安、西昌,入康藏下滇黔亦始于此,域内有4条千年古驿道、11座百年古桥,千百年来驮马络绎,盐篓叠转,商旅辐辏,熙来攘往。该镇于1902年拓宽道路,艾叶石滩上又建平康桥,陆路交通大畅,更使这里成为茶肆比肩、酒店接邻的富庶之镇。

自贡盐船沿旭水河入釜溪河、沱江而下长江,也以艾叶镇为起点。旭水河流经镇域7公里,至艾叶横街下形成长160余米的石滩。清代以前,煤、盐均靠人工卸载下船,挑抬转运过滩。清康熙三十五年,在滩上开凿石槽,形成行船甬道,便利舟筏过滩。光绪三十年,堰工局又筑平康堰堰闸于滩头,与下游的平桥、中桥、五皇洞等堰闸形成梯级运盐水道,提高上下游水位,更便于行船。至新中国成立时,该镇有运盐船、运煤船、运卤船、农副船、渡船、载客游览“八里秦淮”的花船等400余只船终日穿梭,艾叶石滩下的沱湾帆樯如林,热闹非凡。

今天,艾叶镇盐业生产历史重镇的风貌大多消失,但东源井、金流井等少量生产实景尚存,水路陆路盐运的石滩、船槽、堰闸、古驿道、古桥、古转盐码头等基本完好,片区街巷、民居保持着传统的建筑格局。此外,在该镇境内还有艾叶滩坝、堰闸、大桥、码头,东源井、天池寺、蛮子洞(汉代石穴墓葬群)、天宫堂、黄宜堂、辛亥年碉堡群、抗战防空阵地等多处历史文化保护单位、遗址、遗迹。

丰富多彩的盐史遗存

行走在至今保存完好的水陆盐运石滩、古驿道、古桥、古转盐码头,触摸着古镇里斑驳的墙面,看着黛青的盖瓦、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灯,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又回到了旧时的艾叶古镇。

千年盐业生产与水陆盐运为小镇留下了传统井盐生产工业建筑群、盐业商贸建筑群和民居宅院、古寺庙宇、东汉崖墓等众多历史古迹。

在艾叶镇,不能不提到著名的运盐埠头——“艾叶滩”。艾叶滩,是旭水河中一长约160多米、宽50余米的巨大石碛滩,它是旭水河第一大石滩。河水至此,在石碛上奔泻翻腾,泼喇喇激跳出千万股水流,如银蛇飞腾,颇为壮观,被誉为“盐运古道第一滩”。

清光绪三十年(1903年)富荣场设堰工局,于旭水河贡井段建重滩、艾叶、平桥、中桥、五皇洞5座堰闸,层层截流,提高水位,呈梯级节节接力转运货物。这一梯级盐运水利工程比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还早11年建成,因此被称为“梯级水道第一堰”。

文献记载,这条水路经釜溪河至富顺入沱江,北上溯流输盐至蜀中各地,南下顺水入长江,输云、贵、湘、鄂诸地。

一条盐运水道,一路向前通达半个中国,国内罕见。

艾叶沱湾到平桥一段旭水河长约4公里,河段水盈岸丰,波静浪恬,俨然湖泽,被称作“八里秦淮”。两岸树荫蓊郁,绿影婆娑,柳摇水面,竹指清涟,幽雅无比。东北岸有石佛寺、望水观音等四五处寺观道场;西南岸则水埠罗陈,码头凑密。清光绪年间,盐商黄敦三的儿子黄滨屿创设“花船”,载客泛舟于这“八里秦淮”,一时仿行者蜂起,仅艾叶镇便有花船140余只,更使这里平添雅致风景。

天池寺始建于北宋,至今香火祀奉绵延不绝,虽历遭兵燹火灾之劫,但劫而复建,一再重修。现有大雄宝殿、三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殿宇,新塑释迦像、阿难、迦叶及韦驮圣像,观音殿有千手观音等三尊香樟木雕像。殿后的诸天佛龛、千佛塔等重光幻彩、灿烂多姿。近年沿“天池”左右两侧又重起殿宇,再修配祀诸楼阁。

艾叶镇境内的东源井始凿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采用古代顿钻冲击式钻井技术开凿,井深949米,六脚木质井架高23.4米,井口装置为“ 康眼敞口、无阻提卤采气工艺,为世界低压天然气开采史上所独有。

金流井位于艾叶镇竹林村1组与贡井街河街交界处,东临五皇庙、背靠北环路、面朝旭水河、南接河街。自贡井盐卤水因富含盐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据传能治疗多种皮肤病,保养肌肤,而金流井的卤水疗效特别明显。当年产卤时,盐工、居民多以其卤水洗浴治疗多种皮肤疾患,故民间又称金流井为“太医井”。

此外,艾叶镇是辛亥革命荣县独立和自贡反正的主要战场,其寨子岭则是近代革命武装——贡井盐工队革命斗争的根据地。

自贡是著名的“中国灯城”,灯会传统延续千百年,而追溯自贡灯会的源起,有文物可考证的,唯有“五皇灯会”这一通石碑。五皇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在今艾叶镇竹林村一组,旭水河五皇洞堰闸边五皇洞山上。

重放异彩的璀璨明珠

今天,走进艾叶镇,或悠然漫步在盐运古道第一滩,感知千年古镇的历史韵味,或喝着盖碗茶,观百年龚扇,或打卡艾叶土鸡脚,享受江湖菜的美味……诗和远方,如此唾手可得,文化和旅游的交融,如此浑然天成。

自2014年正式获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来,艾叶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对古镇实施抢救性保护和修缮,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其川南特有的穿斗式建筑群落渐渐为游客所知,龚扇、剪纸、扎染等一个个非遗项目逐步走进百姓生活,两个村落获评国家级传统村落……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艾叶镇,探访“盐运古道第一滩”的多彩文化。

在大码头社区,有着276年历史的天福井,其恢复工程于今年1月全面完工,原址之上复建的一座高18.1米的四脚天车拔地而起。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保护传承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沿河寻迹,这凝聚了盐场工人智慧和力量的巨型天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壮美。更重要的是,随着这座天车的成功复建,连同原址保留下来的井口、地辊、柜房、车房,一个完整的汲卤生产单元较为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试想当年,这该是一幅何等奇瑰伟丽的盐场风景图。

不只是天福井,近几年来,艾叶镇坚持“修旧如旧”,先后维修了古道横街,保护了盐运第一滩、盐运码头、梯级水道第一堰、天宫堂等遗址和遗迹。同时,引进自贡“小三绝”,设置了龚扇竹艺编制区,龚扇作品陈列馆,自贡剪纸陈列馆,艾叶民俗、盐业历史陈列区等区域,增加古镇文化旅游的内涵。

当前,艾叶镇正依托川盐古道、井盐文化等底蕴,结合小镇自身特色,在注重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和文脉延续的基础上,对古镇用地结构和使用功能进行调整,打造成集井盐文化、古镇旅游、生态观光、文创感悟、特色商贸为一体的“盐韵小镇”,让艾叶古镇这颗井盐文化旅游明珠重放异彩。

记者 周嘉 宋姿熠

来源:自贡网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