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成绩单出炉

自2019年11月,四川出台《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来,省市县共同努力,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用,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基础水平跃上新台阶,在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机制先行 把准“方向盘”
四川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防范化解风险、应对灾情险情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2020年6月7日,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与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7个省(区、市)应急管理厅(局)在蓉签署省际《应急联动工作备忘录》。各方在工作互联、预案互补、能力共建、信息互通、力量互援、救援互动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这是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中顶层设计的一隅。三年来,在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中,制度建设是基础保障。
四川按照“优先达到国家标准,重点解决能力短板,着力提升救援实效”的思路,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应急信息化建设、救援队伍建设、专业装备配备等十大任务14个重点项目,任务范围覆盖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
为推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专门成立行动计划推进办公室,统筹重点项目推进、全过程督促指导、跟踪问效。同时,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优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落实资金保障,加强建设指导,确保重点任务有效实施。各市(州)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积极筹措资金,强力推动项目落地落实。
省上的部署,带动着各地的“思考谋划”。
遂宁市应急管理局、重庆市潼南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印发《遂潼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有效整合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现有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科学高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共同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关键在基层。近日成都市启动的“五联机制”试点也亮点十足。
“今年将实现政府专职消防队、镇街综合救援队和村社应急分队的深度融合,强化基层应急抢险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持续增强基层‘防、抗、救’应急处置工作合力。”3月10日召开的成都市“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五联机制”试点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成都将在锦江区、新都区、崇州市等8个区(市)县启动“五联机制”(联防、联训、联调、联战和联勤)试点。
完善基建 踩紧“加速器”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关键。为此,四川围绕地震、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煤矿、非煤矿山、危化等“全灾种”应急应对工作,在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发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省布局建设8个应急救援基地;目前,四川石化(彭州)基地建成投用,攀枝花、广元基地基本建成,达州、内江基地主体完工,省应急救援中心基地(简阳)、省应急救援总队基地和甘孜基地正加紧推进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建成后,将基本构成全域覆盖、区域联动、支撑有效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在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等重点林区建成直升机起降点20个,重点林区森林航空消防覆盖率达到85%。
运用信息化手段管控各类安全风险,也是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省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应急指挥、视频调度、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等6个子系统投入使用,204个市县级应急指挥场所具备“双调度”能力。建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和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智能感知系统,接入重大危险源企业243家。搭建应急无线通信主备核心网,配备应急通信装备5000余台(套),集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于一体的综合通讯网络基本形成。
救援协同 配强“动力源”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四川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的重要一环。
三年来,城乡消防站队和专职消防力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实现由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救援的转变;装备结构持续优化,高精尖装备更加完备,装备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与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相适应,与救援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相匹配的装备体系基本形成。
快速有序的救援,离不开队伍的大规模投入,更离不开高效的指挥效能。上下贯通的指挥平台、高度共享的数据资源,为可视化、扁平化指挥提供了有效途径。2018年11月,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成立伊始,迅速组建了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由厅领导带头值班,应急中心指挥长和值班人员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在岗的值守制度。全省各地一旦有突发灾害事故,都会第一时间上报到指挥中心。
“作为应急管理厅的‘中枢神经系统’,针对每一类灾害事故,指挥中心都有清单化、流程化、模块化的实战处置流程。针对具体的灾害,每一个岗位要做什么,都清晰地列出来,严格执行、动态应变。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灾险情,及时妥善处置。”四川省应急厅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田涛说,平时有序可靠,关键时刻才顶得上。
自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级各部门坚持边建设边应急,全方位强化应急准备,充分发挥建设成果的实战效能,先后有效应对处置了2020年“8·17”绵阳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8·18”乐山特大洪涝灾害,2021年冕宁“4·20”森林火灾、“9·16”泸县6.0级地震、“9·25”天全山洪泥石流灾害,2022年“1·12”丹巴电站透水事故、“6·1”芦山6.1级地震、“9·5”泸定6.8级地震等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