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市州

建广安良田 绘乡村“丰”景

2023年02月17日17:12 | 来源:广安在线
小字号

原标题:建广安良田 绘乡村“丰”景

广安区白市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市“三农”头号基础性工程、乡村振兴的“先手棋”,让昔日的“望天田”“低产田”变成了今日的“高产田”“丰产田”。

2022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25.91万亩、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30.2%,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3.88万亩,渠系配套率达73.8%,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

日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作出重要部署。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记者走进我市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利用以及管护现场,感受如火如荼的农业生产热情。

为何建?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走在乡间田野,放眼望去,改造后的土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广大农户抢抓时机开展春耕生产,一派生机勃勃的农业发展景象。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粮食生产释放出巨大潜力。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的耕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率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从近年来广安各地的实践来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智慧化水平,提升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能力,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数据为证:2022年,我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年亩产平均新增粮食100公斤以上,农民年人均增收约500元,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提高约1个等级。

经历了去年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市着眼“保丰收”,进行水旱立体建设,综合实施“小并大、薄增厚、弯取直、陡放缓、坡改梯”,水田、旱地区域的格化率分别提升至96.2%、83.1%,配套建设水源工程609处、干支末级渠系592公里,成功应对极端干旱天气,实现灾年不减产。

“我们在邻水流转了近3000亩土地,其中建成了1200亩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宜机作业。”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邻水县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智勇认为,高标准农田更便于生产和机械化作业,适合规模化经营,这是关键。目前,合作社的基地已经实现耕、种、防、收、烘全程机械化,去年水稻平均亩产420公斤,总体来看,高标准农田产量比普通农田产量更高。

“以前的地小、散,很多都荒弃了,现在经过改造,我们都愿意种地了。”快满70岁的刘景明是武胜县真静乡深水井村人,他告诉记者,以前家里有十几块小田,分散在不同地方,播种、施肥十分不便,随着年龄的增长,远一点的地他都不去种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刘景明家里有了几块大田,农机可以开到地里,水泥路、防渗渠、涵洞修到了田间地头。他喜上眉梢:“更方便了,种粮有了奔头。”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2022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25.91万亩、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30.2%,建设任务超额完成。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3.88万亩,其中集中连片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区193万亩。

怎么建?

集中连片推进建设

2月9日上午,在广安区龙台镇墟观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数十台挖掘机正来回穿梭作业。农田测量、平整土地、加固田埂,一块块“小田”逐渐变成“大田”,“碎田”变成“整田”。

龙台镇党委副书记陶继强告诉记者,2023年,该镇将集中连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8万亩,分两个标段进行招标,第一标段9500亩已于年前完成招标,目前已完成1000亩调型作业。“为了不影响大春生产,春节收假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施工方,协调了45台挖掘机入场施工,确保在今年水稻播种前建成更多高标准农田用于农业生产。”陶继强说。

当前正值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期,我市多地正抢抓有利时机,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高标准农田具体怎么建?近年来,我市坚持全域规划、连片建设,编制《广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广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导则》,明确到203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提升60万亩,做到农业产业布局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就推进到哪里。

在基础提升上,我市将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设“通田到地”道路网络,推广智能化农业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人居环境整治。

在资金投入上,我市建立健全“中省项目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地方债券投入+银行信贷融资+社会资本”投入模式,包装高标准农田融资项目,打通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道,补齐建设资金短板。

在机制保障上,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一线推动,常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体检”,实行“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管理,月调度、月排名、月通报,持续优化项目建设、管理、管护和资金保障等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全面开展跟踪审计,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抓手。2023年,广安将继续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明确了建设思路、区域布局、重点内容、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确保将高标准农田建成“民心工程”“廉洁工程”“质量工程”。

如何管?

多方联动织密管护网

2月10日,在武胜县真静乡深水井村,该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副站长何俊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查看进度、协调解决难题后,又与乡、村管护责任人一起开展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拉网式排查,为春耕作准备。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们会定期对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各类农田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和灾损修复。”何俊林介绍,他们将田间固定资产转移交给项目所在乡镇村社,由受益地成立工程理财小组负责管护费的管理和使用,确保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不降低、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持续发挥效益。

“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更好地管护农田,我市出台了《广安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试行)》,搭建起管护资金筹集网、责任传递网、监督立体网,按照“管护基金+村集体经济收入+受益者分担”思路,构建“行业部门+村集体+受益者”三级管护责任体系,设立市县举报信箱和热线,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确保设施得到有效修复。

专项管护基金从哪里来?以县(市、区)为单位,将省、市专项管护资金、县级项目结余资金计提资金建立县级高标准农田管护基金,实行管护维修补助;村委会按比例提取部分流转经费和利用新增耕地流转经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农田水利设施维护资金。

除了专项管护外,日常管护责任还落实在经营主体上。“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我市聚焦‘谁来种’,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承包耕地流转合同,明确设施管护相关条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各地采取业主流转、合作社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县属国企兜底流转等模式,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承包(流转)区域内的设施管护,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部分地方还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标准农田开展智能化监管,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探测和实地核查等“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将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将“农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夯实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基石,为四川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广安力量。

广安市各县(市、区)融媒 廖小兵 任禹舟 广安日报记者 文思童 文/图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