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成渝心手相牵发展相向

【我们的2022】
成渝一家亲,共唱双城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既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职责使命,也是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去年12月17日,重庆市与成都市签署了“1+5”合作协议,涉及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5个共建领域及28个方面的重点合作事项,为双城联动进一步明确了重点,提供了行动指南。
这一年里,成渝两地不断强化双核引领、双圈互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务实推进成渝“1+5”合作协议,推动规划落地落实、区域联动走深走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这一年,成渝两地山水相连、手心相牵、发展相向——这种共识已融入血液。征程漫漫,唯有奋斗;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牵手“科研”
成渝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
最近,一款“西部(成都)科学城造”的水下机器人成功荣获国际发明展金奖。该机器人由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发,实现产业化后,很可能会创造一个规模上千亿元的市场。这正是西部(成都)科学城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的成果之一。
“每对大坝进行一次检查,就要耗资上千万元。”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智能水电枢纽研究所所长李永龙说。如果进一步实现机器人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相信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实际需要中发现研究方向,创新策源并实现成果转化,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阶段性成果正是西部(成都)科学城坚持探索的方向,而这同样也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所共同努力探索的方向。
围绕攻克“卡脖子”重大技术项目突破,成渝两地携手共建西部科学城,在年初公布的《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中,成渝两地围绕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等方面,就涉及30个项目、共计750亿元的总投资。经过一年的努力,如今在成渝两地的西部科学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已呈全面开花之势——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平台、项目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一系列高能级平台陆续搭建,成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一环。
成渝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从先行一步到领先一片,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从“0”到“1”到“N”,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也使“双核”共兴之势渐起。
牵手“修路”
成渝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上月底,成渝中线高铁宣布正式开工建设,同时也意味着重庆科学城高铁站的建设进入开工倒计时。”今年7月入职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的王惠谈及来到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感受时显得特别兴奋,“我喜欢成渝两地不一样的美食和美景,以后门口就有高铁站,不论是去成都逛街、还是学术交流可方便了。”
王惠提到的成渝中线高铁,是继成遂渝高铁(沪汉蓉通道)和成渝高铁之后,成渝之间第三条高铁通道,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间最顺直、最高效的直连通道。这条高速铁路全线主要设站8座,分别为成都、简州、乐至、安岳、大足石刻、铜梁、科学城和重庆北。其中,重庆境内的科学城站,规划引入成渝中线、渝潼城际两条高铁,是西部(重庆)科学城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交通基础设施。
“科学城这一站点的规划建设将不局限于一个站点或是一座枢纽的布局,而是立足‘站与城’高度融合的定位谋篇布局。”据西部(重庆)科学城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成渝中线高铁项目建成后,将为成渝地区、武汉城市圈、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促进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目前,成渝两地沟通协作日益密切,成渝国际枢纽集群建设也捷报频传。上半年,民航局发布《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将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明确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双核枢纽之一。与此同时,近日公布的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名单显示,成都市联合重庆市以城市群申报,成为9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之一,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按下了“快进键”。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国际门户枢纽实现新跃升的建设路径。未来五年,成都将对标“交通极”,增强枢纽服务能力。加快形成成渝间“7铁4高”大通道,加快构建双机场协调高效运行、“1环15射”铁路网、“3绕18射”高速公路网、“3环19射8联”快速路网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增强泛欧泛亚空港陆港“双枢纽”能级,实现四向综合交通走廊通江达海抵边,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牵手“民生”
成渝共享现代化国际都市生活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稳步推进,便捷的生活助力成渝两地加速构建现代化国际都市。
“成都看病拿药,直接可以刷重庆医保卡,确实感受到了双城的便捷。”看病、刷卡、拿药,便捷的跨省就医环境让在成都养老的重庆籍退休人员张大爷感慨颇多。“没想到啊,只需要一次简单的备案后,在成都看病和报账,就跟在重庆家乡一样的方便。”
为提升成渝两地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39项便捷生活行动任务和311项政务服务“川渝通办”事项持续落地,2022年1-8月,成渝两地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85.16万人次、结算金额5.91亿元,同比增长200%、34.5%。
在就医和住房领域,成渝两地推进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放药平台共建,推动三甲公立综合医院16项临床检验、41项医学影像检查互认,协同共建“特殊药品质量控制研究及监管实验平台”。此外,《成渝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确定了一体化发展目标清单,成渝两地公积金贷款互认互贷。
为进一步提升“跨省通办”服务效能,推动高频电子证照在川渝两地跨区域互认共享,日前,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第一批川渝电子证照亮证互认实施清单》,明确在2022年年底前,驾驶证、律师证、导游证、社保卡、营业执照等20项证书,其电子证照实现川渝两地互认。
【新闻回顾】
2020年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会议指出,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到2025年,重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
2022年6月
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双核联动、双城带动,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发展协同,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城市服务功能互联互通和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新格局。
【专家声音】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
协同提高创新能力
共建西部科学城
“成渝地区虽然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双核重心,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成渝双城的经济体量还需要筑牢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坚实基础。成渝地区相同的文化和长久的合作历史也为这两座城市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合作机会。”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教授看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打造国际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西部科学城和西部金融中心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要把双圈互动作为建设的核心手段。
要围绕成渝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产业打造国际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集成渝双城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互联网软件、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优势力量,整合重大产业平台,围绕优势产品,引导成渝地区制造业上下游贯通。重点发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的带头作用,推进成渝地区优势互补,构建有序竞争、合理分工、产业链价值链互融互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通过创新互动,瞄准“卡脖子”技术,协同提高创新能力,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在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科技城、重庆高新区统筹规划、集中布局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基础设施,瞄准新兴产业设立互联互通、国际开放的研发机构。
要让双城资本深入互动,打造成渝地区互联互通的金融体系,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动资本互动,加快资本在成渝地区的流动速度和投资效率。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开展人民币业务创新,探索跨国企业资金项目,设立海外投资基金,开展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金融试点,推动在担保、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的协同合作。(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欢 白洋 李柯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