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聚焦“三三二”举措 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定点帮扶小金县木坡乡大梁村以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优势,坚持党建帮扶为引领,民风改善、智志帮扶、产业发展为重点,聚焦“三三二”举措,助力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持续推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煅造三个“硬抓手”,助力组织振兴
抓思想引领、促觉悟提升。校领导、结对共建党总支书记深入大梁村讲党课5次,共同开展支部组织生活会3次;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优势,派出理论宣讲团走进大梁村的干部群众,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宣讲2场;2名驻村干部走家入户,与群众围坐一起,以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遍大梁村每个角落。
抓规范建设、保组织牢固。积极构建乡村振兴“结对指导+支部带动+村级推动+村民助动”的特色发展“堡园”。定期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同过“政治生日”,共开组织生活会,并帮助发展、培训新党员。从严指导大梁村执行“三会一课”,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强化党员监督管理,完善支部工作通报和情况沟通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治理体系,由12名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将114户农户划分为12张网格,进行全覆盖网格化包保管理,做到村域各类社会事务管理“一个格服务、一张网治理”。
抓阵地强化、助服务升级。今年,学校先后共投入资金15万余元,用于改善大梁村党群服务中心软硬件环境,新建党员活动室1间,配置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群众办事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促进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增强了党员、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攥紧三个“着力点”,助力人才振兴
强干部培养、提服务能力。建立“2+1”导师帮带培养机制,从驻村帮扶干部、村干部中遴选2名导师,共同联系1名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对象,现已培育村干部后备力量2人;重点围绕种养殖技术、农机装备使用与维护、旅游、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模式,组织开展乡村两级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共5期,有效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强群众培训、增干事活力。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培训优势,开展“大蒜芫荽种植技术”“湖羊养殖技术”“把握小金农情 着力乡村振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期,帮助大梁村村民打开广阔视野,增长学识、增添信心、增加活力,为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强青年帮扶、激内生动力。加强学业帮扶,定向招收“小金励志班”学生30余人,减免学费、住宿费;建立“小金籍”学生档案,专设勤工助学岗位24个,先后帮扶学生120余人次;实施“一对一”困难学生帮扶计划,中层及以上干部先后联系困难学生260余人次。强化就业跟踪,建立困难毕业生就业台账,配齐配强就业秘书队伍,定期开展追踪回访,源源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小金学子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瞄准两个“小切口”,助力产业振兴
盯产业调整、解群众之忧。大梁村种植莴笋长期不增收的问题一直困扰当地村民,学校和四川省农科院专家教授到实地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分析,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调整升级方案,尝试在大梁村种植香蒜15余亩,带动10户群众参与,蒜苗种植已初见效益,亩产可达3500斤,市场批发价为4.5元/斤,产值达23万元左右。
盯种业改良、助百姓致富。聚焦大梁村土豆品种产量不够高的问题,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派请专家对当地海拔、土壤、空气、湿度进行数据检测,改良适合本地生长的土豆品种。通过“党支部+集体经济+帮扶资金+农户”模式,在大梁村高半山种植青薯9号和紫色马铃薯20余亩,带动25户群众参与。目前,马铃薯已获得丰收,产值达10万余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