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步棋,成都双流落子“航空经济”
产业如城市骨架,撑起区域经济,更影响着城市整体竞争力。
此前几年,无论是以“项目为王”大力引进头部企业,还是“筑巢引凤”纷纷争夺高端人才,城市在多个方面过招,最终目的实际上指向的都是“培育产业”。
时间进入“十四五”,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新趋势下,城市又该如何谋局?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是成都双流——四个“更加突出”的挑战与机遇,都在这里叠加:
一方面,如今的西部地区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大回旋余地所在,对于扩大内需、承接产业转移意义重大;成渝城市群晋升为国家级战略支点,成都第二机场天府机场投运、重庆江北机场扩建、重庆第二机场规划筹备中……对于坐拥成都双流机场的区域而言,如何错位发展成为关键问题。
另一方面,双流的三大主导产业——航空经济、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个个都扣在“科技创新”上;同时,3月16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获批。要做好公园城市的“示范”,如何在发展经济布局产业时,兼顾“双碳”目标,也是当地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徐徐落子,以谋全局。对于新的机遇与挑战,成都双流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借力“空港”,依托航空枢纽构建生态圈
对许多人而言,双流是其到达成都的第一站。
今年3月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48个境内运输机场(不含港澳台地区)中,成都双流机场以4011.7万的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第二名,仅次于广州白云机场。
但对成都双流而言,这座机场却并非只是“旅客目的地”那么简单。正如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所言,机场就是一座城市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视角拉大,航空运输正使世界城市体系的构建逻辑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城市网络正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在此背景下,空港经济对城市,尤其是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影响更为凸显。这不仅使得当地从交通上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更使其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紧密度不断增强。
以航空枢纽为依托构建产业链和生态圈,是双流的“谋局”。这既是一种顺势而为,也是其清晰准确地自我剖析后,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们理解航空产业一般有两个点作为驱动,一个是航空制造,另一个就是航空枢纽。”成都市双流区航空经济局相关负责人分析道:“航空制造又主要分为军机和民机两个领域,对于军机制造,双流有整机和发动机两大强项;但对于民机制造,双流相较坐拥空客的天津,以及落户了波音、中商飞的上海,成都双流的民机总装仍有一定短板。”
相较而言,航空枢纽方面双流则优势明显。
目前,成都双流拥有8家基地航空企业。依托“枢纽”,当地正精准发展航空运营总部、航空物流、航空维修产业以及航空金融等以航空枢纽为基础的产业链,并已基本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生态圈”。
“特别是引入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后,双流的航空维修产业自此实现了闭环。”成都市双流航空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蒲钊胜表示,双流拥有国航、东航、川航、成航、西藏航空等稳定运营的基地航司,为双流打造精品商务航线,助力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流量;同时,双流在航空维修、航空物流、人才聚集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基础优势。围绕航空产业“建圈强链”,下一步,双流将持续抓好顺丰、空客、中国商飞等龙头项目、链主项目,推进在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再制造、航空培训等领域强链补链,推动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落子”,以行业龙头带动建圈强链
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正是双流前不久才落下的关键“一子”。
今年1月18日,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正式落地成都双流。作为空客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其60亿元的总投资额不算“惊人”,但这实则是双流以行业龙头带动航空产业建圈强链的关键一招。
补上当地航空维修产业的“最后一环”,是最直观的意义。
世界一流的航空枢纽,需要世界一流的维修服务保障能力。正因如此,此前双流航空维修产业的基础已十分深厚。仅航空维修企业,当地目前已聚集18家,2021年产值超过60亿元,占全国12%的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四。
“我们连续5年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率,主要开展空客A320系列飞机的维修业务。”四川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利说。
高增长率背后,是整个航空维修市场新机遇的一瞥。“近5年来,航空维修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就我们公司而言,维修产业的增速高于航空产业的整体增速。”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岳栖鹤解释道,疫情冲击了航空客运,不少飞机因此闲置,航空公司趁机将闲置飞机进行维护和改装。航空维修产业此时迎来“反周期增长”。
在此背景下,双流落子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使“双流的航空维修产业自此实现闭环”的意义已不言而喻。
而除了已有的航空维修市场,这一子还正落在“蓝海”之上。
根据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研究员郭文瑾介绍,一架飞机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一般使用到10年左右,其维护成本会逐渐升高,使用方会考虑飞机的退役或转型。
2019年,全球二手航材市场规模高达48亿美金,占据全球航材供应规模的10%,2020年二手航材市场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航材市场规模的11%。根据空客对中国民航机队市场的研究,在未来20年,每年预计有超过100架飞机进入中老龄阶段。由此,二手航材市场还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增速将高于全球航材市场每年6%的增速。
一边是潜在的巨大市场,另一边却是“拼图”的缺失。
现实是,飞机拆解及航空回收领域在我国乃至亚洲尚属空白,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能够提供飞机回收服务解决方案的专业机构,我国每年约37%的退役飞机出口至欧美用于拆解,中国租赁公司存储的飞机中有63%在境外。
正因如此,双流这一子不仅于当地产业链发展意义重大,实际上也填补了国内市场的一片空白。
更重要的是,双流在这一节点引进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无疑踩准了时代的脉搏。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的大目标下,成都要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些都为当地产业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绿色”“低碳”“节能”“循环利用”……双流最新落下的这一子,每个关键词正好都切中肯綮。
“这是为航空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的又一个实实在在的贡献,是对循环经济原则的支持。”正如空中客车全球执行副总裁、空中客车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岗所说,“该中心不仅将支持空中客车服务业务的拓展,还能够促进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
超越“空港”,凭多式联运助力客货并举
在成都双流,类似的案例有很多。不拘一地,着眼全局——这实际上是双流产业布局中透出的共同特点。
这一点,在其内部就有所体现。航空经济、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是双流的主导产业。特别的是,在当地的布局中几个产业却并非“各自为政”,反而相互服务促进。
仁宝和纬创是双流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龙头企业,前者是全球排名前列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后者则是全球规模领先的信息及通讯产品主要供货商,两家企业对物流运输的需求一直很高,但变化也已在悄然发生。
从前依托航空枢纽,其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能快速送达全球。“但实际上,仁宝、纬创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需求正逐渐呈现出多样化。”成都空港现代服务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双莉表示,“其一部分高附加值的产成品,可能需要空运快速送达全球市场;但同时,他们和其在东南亚等地的工厂间,也需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运输——这就可能需要一个更规模化、性价比更高的物流方案。”不久前,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就发车了一趟“定制班列”直抵越南河内,全车搭载了上千吨双流本地生产的铝型材,铁路强大且稳定的运力,直接为“订单制”企业扩能增产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对症下药,双流正不断拓展航空经济的触角,主动构建“航空+”多式联运体系,尝试为当地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更多元的物流方案。
为此,当地规划建设了综保区专用铁路线和铁路货站,年处理货物能力300万吨,是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去年9月已正式投运,已开通至老挝万象、波兰华沙、菲律宾马尼拉等5条铁路国际班列,为企业融入全球分工提供“航空+铁路”等多式联运南向通道和陆海新通道。
同时,不仅是区域内部不同产业间的联动,双流也将自身的整体发展,放在城市群乃至全国的“大棋局”中考虑。
于全国而言,“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而降低物流成本,就是引导产业链转移的必要条件。
就城市群来看,去年6月成都已正式迎来“一市两场”新格局;今年3月15日,民航局发布《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组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这是双流的挑战,也为常年处于“高压”状态的双流国际机场腾挪出了更多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
基于此,双流主动学习借鉴了北京、上海“两场”的分工得失,探索变“对手”为“携手”,坚持“两场一体”发展战略,创新推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在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上一体化,实现两场协同发展——这一创新模式在全国尚属首例。
而在城市群内实现错位发展,双流的着力点,正是客货并举。截至2021年,双流国际机场已新开通成都至伦敦等国际货运航线5条,全货机国际航线达到15条,实现货邮吞吐量62.89万吨、位居全国第七。
借力“空港”又超越“空港”,凭借产业布局“一盘棋”,成都双流正乘势起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