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故事 | 遗书里的信仰
“我的孩子、我的宝贝,当爸爸最后一次离开家时,我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实在是放不下呀……”
李联林当年写给女儿的遗书(前2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李联林当年写给女儿的遗书(第3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里,有这样两封遗书,让人读后禁不住会动容。当年写下遗书的人,叫李联林,时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站发射测试室主任。遗书的背后,记录着一段西昌航天人关于信仰的故事。
1984年1月5日,经过测试的火箭和卫星,高高竖立在发射架上,如果没有意外,中国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卫星将定在1984年1月26日发射。
李联林当年写给妻子的遗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李联林与妻子的合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此次任务,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展的首次航天发射任务,也是我国首次发射加注液氢液氧燃料的长征三号火箭,危险性极大。作为离现场最近的人之一,李联林分别给妻子、女儿写下了遗书。他决心,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坚决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
发射日很快就到来了,一大早,各个岗位的安全保卫工作悄然启动。为了确保发射时通信线路畅通,仅是凉山州,就组织了5万民兵昼夜站在电线杆下,担负着发射场区的护线安全任务。
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静待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1月26日下午3点,发射进入5小时程序。地下指挥所里,发射控制系统指挥员、发射测控室主任李联林正在组织对火箭进行第二次功能的检查测试。这是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检查,若此次检查顺利过关,各系统设备情况正常,第三级火箭所需的低温燃料——液氢液氧便开始加注,再过5个小时,火箭就可以点火起飞了。然而就在这时,李联林突然从有关的仪器上发现火箭平台出现了很不稳定的现象。
这一次发射的是我国当时的新型号火箭——长征三号火箭,其第三级点火装置,采用的是低温的液氢液氧燃料,这种燃料加注时,如果技术不成熟就很容易泄露,氢氧混合物极易引发爆炸,造成毁灭性灾难。而担任发射控制系统指挥员的李联林,是离危险最近的人之一。
“既然是试验,就可能失败,有失败就有可能牺牲。”在给女儿的遗书中,李联林这样写道,“爸爸是很安详、镇定地走向阵地的,因为这是祖国和人民让我去的……今天的美好生活不就是无数先烈们的鲜血凝成的吗?爸爸爱你,但更爱我们的祖国。”
不管通往太空的路有多难,许许多多和李联林一样的西昌航天人从未想过放弃。李联林遗书上的一字一句,记录着一个航天工作者心甘情愿为国捐躯的拳拳初心、铮铮誓言。
李联林。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幸运的是,这一次,李联林的遗书没有派上用场。正因为他的及时发现,发射程序被叫停,上级命令待全面检修后再择日发射。
三天后,1月29日12点,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的各系统又一次进入发射程序。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携带着东方红二号的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但遗憾的是,这次发射没有成功——火箭第三级第二次点火刚刚点着,突然出现失常。
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准备下一次发射!很快,发射日确定在了4月8日。1984年4月8日傍晚时分,长征三号火箭携带卫星成功起飞,奔向36000千米外的太空。
从那以后,每次执行火箭发射任务前,李联林都要郑重地将这两封遗书取出,放在宿舍书桌上,待完成任务安全归来后,再悄悄地放回箱子里珍藏起来。今天看来,或许只有当年经历过生死洗礼的人,才能理解李联林行为背后的含义。
白发苍苍的李联林上台演讲。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时过境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举办组建50周年优良传统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白发苍苍的李联林走上讲台,为中心科技人员讲述了那些年关于追梦、关于奋斗、关于奇迹的往事。始终未变的,是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和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
当演讲结束,台下掌声雷动,久久不能停息……(彭茜 黄国畅 吕娜 胡煦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